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长征 | 红军为什么要四渡赤水?转战乌蒙是怎么回事?

2016-10-18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关于长征,耳熟能详的那些语汇里,还有多少是你并不了解的?

◆ 中央文献研究室为《瞭望》编辑撰写的系列文章中,瞭望微信撷取其中一些文章,帮你了解那一场伟大征途的很多重要片段:比如红军翻了多少座雪山,过的是哪片草地?长征途中这些重要会议都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四渡赤水?转战乌蒙是怎么回事等等……

◆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想更多了解长征精神内核,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那里有对长征精神的系统梳理,推荐一读

四渡赤水文/李纲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四渡赤水》剧照(摄影/本刊)


  遵义会议召开后,国民党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把黔东北团团围住,企图将中央红军35000多人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局势变得更加严峻了。


  中革军委决定,部队从1935年1月19日开始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根据各路国民党军队正奔集而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的北渡长江计划已不能实现,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一渡赤水


  1月29日拂晓前,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这时,川军潘文华部36个团已部署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古蔺、叙永一带,防止红军从这里北渡长江。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人当机立断,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恋战,立刻指挥各军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


  在扎西,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毛泽东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敌变我变的战斗原则,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


  当各路敌军纷纷向红军扑来,还没有完成合围部署的时候,中央红军突然掉头东进,再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


  2月20日前后,中央红军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一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追敌。


  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完全出敌意外,打乱了敌人部署。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追击之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阻拦,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以争取主动。


  红军自2月11日由扎西挥戈东进以来,出敌不意,声东击西,横扫1100里,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桐梓再度失守,急忙于3月2日亲自飞往重庆,策划对红军进行新的“围攻”。毛泽东洞悉了蒋介石的企图,决定将计就计。


  中央红军故意在遵义、鸭溪地区徘徊,诱使中央军出动,寻机在黔北再歼其部分主力。为了进一步迷惑对方,调动国民党军队西移,红军在3月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分别从茅台附近三个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蒋介石果然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各军迅速奔集川南古蔺地区。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各路大军大举向西的目的后,红军决定立刻掉头,再次东渡赤水河,返回贵州。


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0日下午,党中央和总政治部向各军团发出指示:“这次东渡,事前不能下达,以保秘密。”


  3月21日晚至22日晨,红军主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神速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


  蒋介石急调滇军孙渡部驰援贵阳,恰好为红军奔赴金沙江让开了一条道路。5月初,红军抢渡天险金沙江,把一直紧紧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远远抛在后面。


  “四渡赤水”,是一场出色的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紧紧把握调出守金沙江的滇军,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个战略目标,不计一战一役胜败,因势利导,声东击西,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LW


千里转战乌蒙山文/李红喜


▲长征诗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占贵州毕节后,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苦百姓打土豪、分浮田,受到了黔西北人民的热情迎接。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在黔西召开会议,确定在黔(西)、大(定)、毕(节)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中共川滇黔省委。


  2月27日,中共川滇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新形势和朱德、张国焘来电的精神,决定主动放弃毕节,再一次作战略转移。当天,在任弼时、贺龙、王震、萧克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告别了刚刚建立的黔西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一场迂回运动战。


  红二、红六军团原本准备到“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地区,但在急行至赫章野马川一带时,传来了敌军两个纵队占领水城、威宁,截断前往安顺通道的消息。红二、红六军团随即调整作战部署,决定依托乌蒙山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及多变的天气情况与敌人展开回旋战。


  磅礴的乌蒙山位于云南的东北部、贵州的西北部,是金沙江和南北盘江的分水岭,山势高耸险峻,气候严寒多变,地贫人稀,红军很难得到粮食和给养补充。在料峭的寒风和霏霏阴雨中,红军将士忍着饥寒,踏着尚未融化的积雪,绕行在崎岖的山路上。


  3月7日至8日红军在以则河一带给敌人造成攻打彝良的假象,而后折转打响伏击战,与敌人激战12个小时后,击毙、俘虏600余敌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成功牵制了敌人,畅通了乌蒙山回旋战的胜利之路。


  3月11日至13日,红二、红六军团剑指追军,在赫章哲庄坝一带,将敌人成功引入伏击圈,并从中切断敌人纵队,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经过激战,红军共歼敌300余人,缴获长短枪数百支,机枪7挺。


  随后,敌军多部赶来增援,红二、六军团被5个纵队的国民党军包围于安耳洞一带方圆30里的狭窄地域。


  这一带属于乌蒙山深处,群山起伏,人迹罕至,悬崖峭壁如刀切斧削一般,行军十分困难。上万人的大部队被压缩在这一狭小地区内,别说吃饭,甚至连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半个多月来,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中不停地行军作战,风餐露宿,指战员的体力已严重消耗,部队的机动能力受到影响。面对国民党军日益缩小的包围圈,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尽管陷入国民党军的四面包围之中,红二、六军团指挥员贺龙、任弼时等人始终沉着冷静。军委分会召开的敌情分析会认为,国民党军的主力已经被红军调到了东面和北面,南面的力量相应减弱,决定从南面实行秘密突围,向滇东北前进。


  部队上下立即进行了紧急动员,果断抛弃了一切可以丢弃的辎重装备,尽可能地增强机动能力。


  红二、六军团大胆地采取了敌进我进的行动,最终从赫章财神塘冲出10多万敌军包围圈,于3月21日在云南宣威的倘塘实现部队会合,结束了历时近一个月,转战上千里的乌蒙山区回旋战。


  在这一个月的艰苦转战中,红二、六军团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红军将士上下团结一心,不惧艰险,为了调动和摆脱国民党军,部队不得不紧急改变行动方向;为了创造歼敌之机,有时不得不昼夜强行军。乌蒙山回旋战的特点体现在诱敌深入、灵活机动,它是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灵活机动开展战术部署的成功典型战例,它为中国革命延续了熊熊火种,更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有生力量。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0-41期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获取整组文章


推荐阅读


瞭望丨长征精神的传世魅力

瞭望丨关于长征,我们推荐这10本书

新华社 | 这三个年轻人,在追寻什么?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