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海南30年: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海南30年: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柳昌林 周正平
“经过30年不懈努力,海南已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人大会堂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1987年,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这个祖国美丽的海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回首过往30年,海南经济特区以一连串的改革,一连串的率先,一连串的探索,始终傲立我国改革开放潮头,不仅使贫穷落后的偏僻海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海南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30年来,海南在极其落后的起点上建设经济特区,越来越接近实现党中央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社会主义实践范例作用初步显现。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海南省万宁市石梅湾一间面朝大海被树林环绕的书屋 郭程摄/本刊
【率先开启近百项改革】
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中央的目标具体明确——海南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建省之初的海南,与内地相比,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远远超出想象:全岛没有一个红绿灯,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0%;生活在中部山区的近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甚至还没有脱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海南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未解决温饱。
任务艰巨,条件严苛,如何闯出一条新路,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中央的重托,父老乡亲的期盼,一届届海南省委、省政府,以“放胆发展生产力”作为兴岛富民的唯一出路,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带领海南人民30年接力探索,劈除桎梏,创建最具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
1988年,中共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提出,建设大特区,就是要实现市场经济,自觉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从建省开始,海南就努力构建企业平等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在当时计划经济、公有制仍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海南以非凡的胆略,解放和培育市场经济主体,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实行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开启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在全国率先取消设立企业的所有制限制,所有企业都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建省前5年,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了6000多家,私营企业达到了9000多家,个体工商户有10万余家。
率先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新的企业登记制度。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审批注册制的种种弊端,1993年4月,海南省政府颁布了《海南省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将企业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登记制,企业办营业执照的时间由过去几个月缩短为7天。
率先推进粮食价格改革,实行同市场价格基本接近的购销同价;率先实行主要生产资料计划价与市场价并轨的价格改革。两项改革使海南在建省初期就基本形成了商品价格市场化的格局,为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要素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不能不改革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海南拿官员手里的权力开刀,“减少看门卖票的,增加打扫卫生的”,在全国率先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海南建省时,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制度,减少了地区一级管理层次。省政府仅设立了26个工作机构和1个直属事业单位,比原海南行政区还少了20多个。在机构撤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合并为一个文体厅。“一个厅长对应上面四个部长”,海南成为全国最精干的省级机构。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海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廖逊说,海南最早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探索,与今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可以说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趟了路”,经验教训都弥足珍贵。
探索建立“大社会”体制,培育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把过去由政府承担的许多社会工作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在全国率先推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对传统体制、机制的颠覆性创新改革,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引起争议,将海南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海南经济特区顶住了压力,改革的信念和勇气从未改变。
1992年,率先设立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开发区,将我国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1994年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免签制度;2001年博鳌成为我国境内第一个定期定址的国际性会议地址;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点,海南空域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天空;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海南率先在全国进入农民无税时代……30年来,海南有近百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些改革基本解决了价格与市场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此初步形成了海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海南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深厚基础。
改革实现梦想,开放创造活力。30年里,海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与1987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8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6.8倍。
专家评价说,海南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之一。海南改革开放的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探寻新型发展道路】
回首海南30年发展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走过弯路,也有过挫折。
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海南在基本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的确立上,一度摇摆不定:深圳的“三来一补”、江苏的乡镇企业、香港的自由岛……争论不休之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结果,洋浦风波、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重灾区……几轮过山车式的起伏沉浮,海南经济在1994年后一度陷入低迷。
惨痛教训使海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急于求成的房地产虚热、畸形的产业“空壳化”不能长久,必须脚踏实地,依靠独特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这是特区经济实现高起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1995年,海南省提出了“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旅游胜地)战略。这一战略建立在海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引领海南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阴影。1998年起海南经济摆脱了低速增长的状态,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发展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海南决策层提出,海南的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了海南不能走传统工业发展之路,必须走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路。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重大决策,使海南站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走上了一条探索科学发展、开放发展的正确道路,也使海南建设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海南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机遇。
长期担任省委决策咨询小组成员的海南大学教授曹锡仁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到,事非经过不知难,30年摸爬滚打,披荆斩棘,越挫越勇,海南闯出了一条新路,难能可贵。
从“放胆发展生产力”、“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一省两地”战略,从“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到建设国际旅游岛,从生态立省到绿色崛起之路,这些重要的发展思路立足省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海南3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迟福林认为,经济特区以30年艰辛探索的“海南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海南经济特区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十而立再出发】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要求海南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寄寓着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殷切期待,也赋予了海南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又一段波澜壮阔的“海南征程”开启……
——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多规合一,就是从顶层设计做起,把海南的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城镇体系、土地利用、林地保护利用和海洋功能区6个空间规划进行统筹,在一张蓝图上,规划了3.4万平方公里陆域和200万平方公里海域,化解了72.1万块、面积1587平方公里的重叠图斑,并形成数据平台,为全省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奠定了关键基础。2016年6月中央深改组评价其“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
因“多规合一”改革而生的全国唯一的省级规划委员会在海南设立,整合国土、住建、林业、环保、海洋等多部门职能,负责空间类总体规划的编制、管理和督察。
——司法体制改革在全国无先例可循的背景下,在全省法检系统全面铺开、一次到位,有效提升办案质效,被中央政法委称赞“改革步子快、走得稳,成效明显”。
——海南农垦新一轮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农场转企改制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属地化基本完成,农垦活力有效激发,为全国农垦系统改革提供了经验。
——率先在全国开展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点线面”同步推进,初步实现旅游产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基本形成了“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
——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5年来累计减少审批事项1206项,减幅80.4%。据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介绍,原来审批需要70多个环节的,现在减少为4个环节,项目从立项到开工提速了80%以上,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海南省的“不见面审批”走在全国前列,可实现“不见面审批”的事项平均占比达到72%,今年年底前可实现80%。
——海南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全国首批建设美丽乡村试点省份之一,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齐头并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5年来,海南农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减少贫困人口61.7万,整村脱贫出列517个。
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美丽乡村406个,2020年将建成1000个以上。“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社会文明”的美好新海南愿景正逐步实现。
——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大特区担当,以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以海洋产业和服务贸易合作为主题,以建立泛南海自由贸易区网络为重点,以开放性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导向,将南海打造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目前,海南省以海上旅游为先导,泛南海经济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以海口和三亚为母港,对接越南和菲律宾邮轮航线已开通。
系列引领性、标志性改革的突破激发了市场活力,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海南全年新增市场主体近1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5968.8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06.2%。
海南发展迈入了新境界。5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5年来,海南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国内外航线增加到近200条,2017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1938万人次;海上货运航线、邮轮航线分别增加到337条、14条,天涯不再遥远;岛内建起了世界首条环岛高速铁路,田字高速公路网络即将成型,全岛实现了3小时经济生活圈……
三十而立,驰而不息。肩负特区的责任担当,海南不断自我革命,走向改革攻坚的深水区。
从今年1月1日起,海南实施新的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新办法在取消全省全部19个市县中12个市县的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的同时,加大对资源节约、耕地保护、扶贫攻坚、城乡居民收入等内容的评价。
“决不当房地产加工厂。”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说。近年来,海南陆续出台分类商品住宅用地供给管控制度,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等多个政策措施,“壮士断腕”破除房地产依赖症。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海南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更加精准、更加配套、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为国际化的态度和举措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不断开放合作把海南打造成为展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窗口。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7期
延伸阅读
☞ 全文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
☞ 全文丨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