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基建”带来新机会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2019年投资领域的重中之重。业内专家预计,今年投资力度将达数千亿元
◆ “新基建”会对国家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起到怎样的作用?顶层设计该如何发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英兰
随着3月2日科创板“2+6”规则的正式落地,A股市场迎来了新一波行情。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以人工智能、5G、特高压、轨道交通等“涉科”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凸显出资本力量对中国经济风向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反应。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两会上,发改委提出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2019年投资领域的重中之重。业内专家预计,今年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达数千亿元。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现在的问题是要选准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位长期从事科技战略研究的权威人士强调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在哪里?如何理解其内涵?它又会对国家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起到怎样的作用?
“新基建”的新意
俗称“铁公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新基建”则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相对于传统基建,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天无疑受到更多瞩目。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融合,数据正呈指数型增长,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数字经济,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如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支撑;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车联网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水电气服务、综合管廊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需要城市物联网的支撑,等等。
能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如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等;数据信息相关服务,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将成为我国“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投资新基建,不仅要补上传统意义上的基建短板,还要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此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谋发展、谋长远,前瞻布局、夯实未来发展基础,应是“新基建”的应有之义。
夯实“科技支撑”之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形成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全球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这一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科技版图中的重要一极,科技创新的多项指标包括人员、经费、论文、发明专利等已进入世界前3位,但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质量不高、技术“供非所需”等问题,在一些高技术领域,还存在受制于人的技术短板和“卡脖子”难题。究其原因,有科学积累不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因素,但针对科技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仍是横亘在中国自主创新和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受访的权威专家看来,为科技“筑基”对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意义重大,需要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布局,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系统规划和布局面向科技前沿的大型科技基础设施。目前的大科学装置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合肥等地,如FAST、光源、散裂中子源等,有30多个已建和在建的,还需进一步系统规划和布局,以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
其次是针对核心技术构建支撑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工业门类最全、系统最完善的产业体系,但工业基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薄弱,尤其在创新链上存在诸多短板,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如芯片设计软件、高端光刻机等,亟需针对这些“卡脖子”难题的基础部分全力攻关,尽锐出战。
三是对应创新型社会加大力度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和数字社会。如建设先进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利用、新型储能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行业关键技术平台,开放共享大学、科研院所的重要仪器设备,形成覆盖全社会、共享高效的创新网络基础设施等。
“新基建”创造新动能
“新基建”将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对投资和运营模式的要求更高,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也更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更明显。
以通信产业为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全球最大的4G网络,目前,5G测试已进入关键期,预商用实验涵盖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未来不仅会带来新基建投入的增加,也会带动相关制造产业及主要智能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成为新增长点并为创新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入创造更大空间。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在中文信息处理、动态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方面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潜力巨大。
据赛迪智库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已超过2000家,截至2018年初,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
可以预判,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还将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这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迎接更大挑战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新基建”的管理涉及市政、交通、安全、环境、信息化等多个部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必将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改变。
为此,潘教峰等受访专家表示,在选择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方向上,应体现国家意志,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既要补短板、“还旧账”,又要加快以5G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既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投资到成长性更好、效率更高、产业带动效应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解决当下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又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打基础,更多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立稳潮头,在未来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1期
延伸阅读
☞ 瞭望 |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未来已来,智能化社会门槛如何迈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