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城市规划扩张思维到了转换节点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1-03-0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梳理一些城市的规划指标,记者发现,一些地方财力困难,主导产业薄弱,但在规划经济指标、城镇化率、城市面积等方面仍“强劲增长”

◆ 新一轮规划一定要补足内涵发展这一课,在特色上下功夫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新华社“收缩型城市”课题组


  当前,各地普遍开始制定2020~2035年新一轮城镇发展规划。专家提醒,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一轮规划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追求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在特色上下功夫。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了解到,从上一轮规划的编制实行情况来看,一些城市存在“增量扩张思维”惯性,存在盲目贪大的情况。例如,设定过快的人口城镇化率,规划扩张,易造成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的闲置浪费。以中部某市为例,该市2016~2018年常住人口每年增加大约3000人,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约33.8万人,但城市总规设计到明年(2020年)人口目标是50万人。


  东北某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2020年市域总人口210万,但该地区人口从2011年开始下降,今年为190万人。另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130万人,但2018年其市域总人口仅为99万人,且城市人口处在下降态势中。


  梳理一些城市的规划指标,记者发现,一些地方财力困难,主导产业薄弱,但在规划经济指标、城镇化率、城市面积等方面仍“强劲增长”。某市曾规划到2020年GDP为1500亿元,目前实际GDP不足800亿元,显然明年已无法实现目标。一个农业大市的规划提出,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而其2018年中心城区城镇化率刚超过50%。当地发改委一位干部说,为达到这个指标,当地曾大规模撤乡设镇,2013~2016年城镇化率每年增加4~5个百分点。即使这样,“有些数据指标仍过于乐观。”这位干部说。


  一些城市对新区新城的规划尤其“大手笔”。记者调研发现,有的直接就规划了一个和老城面积相同甚至面积更大的新城。一些城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城新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功能,但是人口与产业集聚难以跟上土地城镇化率,新城吃不饱、闲置现象突出,老城改造和维护资金捉襟见肘。


  一些城市探索“产城互动”,提升城镇化水平,但在一味“求大求快”思想指导下,一些产业发展目标脱离了实际;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县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在下降,城市规划却仍在扩张;有的城市在脱离实际的外延式扩张冲动下,陷入“吃不饱”窘境。这些扩张冲动不但浪费了土地等资源,而且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的,产业要提质升级,城市也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规划制定者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准确评估城市发展阶段。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崔功豪认为,对于已经出现人口收缩、发展乏力的城市,要把更大的功夫放在已有城市质量提升上。


  对于一些城市热衷于新城新区建设,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毅认为,老城投入不足,就要衰落;盲目建新城,人口密度就要降低,经济增长成本就会增大。在民生、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等规划方面应注重科学研判,防止脱离实际。新一轮规划一定要补足内涵发展这一课,在特色上下功夫。


  专家进一步建议指出,在推进“多规合一”科学规划中,地方政府应在法律、规划体系、技术方法和政策框架等方面做出重大适应性变革,加强各类空间规划之间协同,切实践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36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丨一些城市真的在收缩吗?

☞ 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 瞭望圆桌丨城市化将迎来“加密”时代

☞ 瞭望|再推城镇化,一步好棋

☞ 瞭望|解码新型城镇化大变革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