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回到湖北的这些日子……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2月5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吉林社区工作人员张敏为老伴住院的独居老人送药。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 本条微信与大家分享《瞭望》新刊中的两篇文章:《他们守护着我的家》、《武汉人 不服周》
◆ 两位作者都是从外地回到湖北的家,经历了安静有序的夜间旅行、劝慰亲人适应疫情、作为志愿者远程协助医院工作等过程,见证了城市的安静、不屈与生机
“这半个月,我时常彻夜难眠,从没设想过一个生活了20多年、车水马龙的江城,在一夜之间被按下暂停键后的种种”
“我也很感动、很骄傲武汉人不服周的精神”
“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守护者油田,守护着故乡,一如平日,更甚平日”
他们守护着我的家
文丨胡艳芬1月21日晚22时,距离回家的高铁发车还有近3个小时。
民航、铁路部门发布通知,免除相关退票费用。我知道,这是在告诉大家不要四处走动了。身边一起加班的大部分同事都把回家的车票退了,我这个湖北人却在犹豫、煎熬,进退两难。
父母住在江汉油田向阳片区,这里隶属武汉以西150公里的潜江市。从潜江市区到江汉油田还有40多公里路程。回家,势必要经过武汉,而武汉此时的疫情已十分严重。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因担心沿途不安全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家人而脊背发凉,忍不住给家里打电话:“妈,这个肺炎恐怕有点严重,我可能不回去了。”爸妈马上嘱咐说:“别回来了,在北京更安全。”
22时30分,节前最后一个夜班就要收尾。经过艰难抉择我还是决定回家:一来母亲的腿病突然加重,二来担心父母对疫情掉以轻心,防护不足。
最安静、最有序的夜间旅行
戴上一枚N95口罩,我打车赶到北京西站。
此时已是1月22日凌晨,北广场入口处依旧车水马龙,但不喧闹。在候车厅留意观察,发现至少七成人都戴着口罩。这是我所经历的最安静、最有序的夜间旅行。
这趟G4951次高铁在22日5时14分抵达武汉火车站,提前了5分钟。武汉正逢大雨,暗暗的完全看不清城市模样。
在等待转乘回潜江的动车时,我不断在站内寻找空旷的地方独处,很多乘客也一样,主动和他人保持距离。
去潜江的动车要经过汉口火车站。朋友告诉我,许多在武汉工作的人听说汉口站疫情深重,大家早已三三两两拼车返家,因此汉口站的旅客应该不多。
事实上,这趟D5814次动车从武汉站上来的乘客确实不多——我所在的11号车厢只有两三个人,但到了汉口站,却是潮水般的人流涌入,座位立刻被坐满。我没有坐票,一起挤在过道里,心情变得更为紧张。
中午12点前,我终于回到了家。丢掉口罩,外套、背包全部扔进洗手间用流水冲洗,然后洗澡。这三个动作是我一路都在计划的。
劝慰父母适应疫情
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随后,黄冈、潜江也陆续“封城”。
闭门在家,偶然瞥见书架上那本《春天来到昙华林》。这是作家方方的小说集,里面有篇中篇小说《武昌城》,讲的是1926年北伐战争中武汉战役的故事,曾让我涕泪交加、心绪难平。
“天已露晓,进城无望,我营仅剩下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这是北伐名将叶挺麾下“攻城尖刀”曹渊留下的攻城誓言。
而在武汉战役后约百年的今天,为了抗击病毒,许多人再一次像曹渊那样第一时间投书请战,从陆上、空中奔赴湖北的一座座城市,与城中人合力围剿病毒。
我和家人能做的只是“守家”。
回家的第二天,为了准备年夜饭,父亲一清早就去菜地摘菜,在我前期的反复叮咛下,他戴着新的N95口罩出门。可是到了初二第二次出门,父亲戴着一只旧棉布口罩就要往外走,我急忙把他拽回。父亲起初还理直气壮:N95晾在阳台,总得换着戴吧。我只好跟他科普,监督他们出门时戴上口罩。
年初四,从外地回湖北过年的朋友们纷纷在微信里抱怨:“一不留神我妈就出去了”“我爸口罩不戴还要出去打球”“我同学老爸不听劝,他报警了”……疫情暴露的代际冲突还真不少。我和朋友们开始想各种办法,有朋友主动给外出回来的父母送上毛巾擦脸,又准备好淡盐水给他们清洗鼻腔,我则打开投影,找到两部医疗题材电视剧。
一部是《外科风云》,剧中讲到医院流行一种耐药菌株,导致多种抗生素对病人无效,继而引发死亡;另一部是《急诊科医生》,展示了医院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后医生如何处置……这些电视剧让我父母第一次意识到,在非常时期,病毒感染的快速应对有多重要,也明白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继而对疲于应对患者的医护人员有了更深的理解,慢慢地,他们也开始主动通过智能手机看疫情新闻,了解防治知识。
我心略安。
那些守护者
可是很快,家里口罩越来越少,网上也大都售罄。
父亲又坐不住了。年初七一大早他戴着口罩出了门。不过也正是在这一天,父亲带回一个好消息,油田开始限量供应口罩,售卖点离家只有1公里左右。“营业员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我们被拦在门外,大家排队购买,一人一天只能买一包8只装的口罩,才16块钱。每天都有卖的。”父亲说。
我的心再一次轻轻放下。
江汉油田就像一个移民小镇。1980年代,人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当时高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年轻人,现在很多成了空巢老人,包括我父母。走出江汉油田的子女,有些还在石油行业,他们走向武汉、新疆、重庆、山东、陕西,甚至走出国门到苏丹、伊拉克、巴基斯坦、巴西,继续着石油勘探、管道铺设;更多的江汉子女则脱离石油这一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从事各种营生。
“我在故乡为异客”。工作以后的十几年,我每年平均在父母家生活的时间不超过10天,对这里的日常已十分陌生,面对“封城”后的生活更是茫然。
靠着两个微信群,我开始重新熟悉这里。在没有滴滴网约车的时候,只要在“江汉出行群”发个消息,就会有人提供方便。这一次从潜江火车站回油田,就是通过这个群搭上了刘师傅的车,而他并没收我任何费用。
另一个微信群是“生态农业购物服务群”。这是江汉油田生态农业公司的客户群。生态农业公司的经理汪浩告诉我,电商平台原计划元宵节后上线,但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居民家中储备食材不足、超市供应告急,他们克服诸多困难、提前上线。在这个群里,不光是当地人下单,也有远在北京的客户在网上下单为居住在油田小区的父母买菜。
看到外地游子对在线购菜的认可,该公司销售分公司副经理高艳艳很开心。这段时间每天凌晨3点,她就摸黑出门开车赶往周边农户家。因为防疫,一路上很多关卡,她都得拿着通行证挨个解释。到早上7点多就已采买好十几种近8000斤蔬菜。待她回到公司,前来帮忙的志愿者已等候多时。
汪浩说,这30多名志愿者大多是党员,平均年龄50岁,有人住得离公司较远,由于交通管制又没有车,还要一大早骑自行车赶过来,特别让人感动。
十几年来,正是油田这些日常生活的守护者,在代替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子女照顾父母家人:在父亲微信账号异常的时候,是电信公司的大叔和柜台阿姨一次次帮父亲解决问题;在疫情严重普通人出不去家门时,是油田的工作人员不顾危险、尽职尽责保障供应……
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守护着油田,守护着故乡,一如平日,更甚平日。LW
武汉人 不服周
文丨章雪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只年节休假才回武汉团聚的人,现在回想,真的是“排除万难”回的武汉。
1月9日,笔者刚做完右腿手术,那时已有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传言流出,在京的同学纷纷劝我别回去了,留在北京好好休养,但想到家人们还在等着吃一年一次的团年饭,就在1月19日坐着轮椅回到了武汉。
到家不久,就听说了更多不好的消息,什么同济医院开了一栋楼专门安放疑似患者,汉口发病情况特别严重,武汉要封城等等,在人心惶惶中,家人去药店抢购了少许口罩等防护用品。
23日,术后第2周,需要去医院拆线。听说我要去医院,医院的朋友赶紧提醒千万不能在医院久留。我们当然不敢大意,大概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拆线离开。
也就是在23日夜间,武汉宣布封城。我又连夜购买消毒水和口罩等物品。这一晚彻夜未眠,内心从未有过地慌乱。
24日除夕,一早我监督家人量体温,服用连花清瘟胶囊等预防药物。当时我有点发热,又怕家人担心只能强打精神。因为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常年咳嗽,更是不敢让她出门半步,家里物资全靠在线采购,再由家人去小区门口提上来。
除夕夜,陪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吃药量体温。听到电视里很多很多声“武汉加油”。
次日醒来,手机上一条“除夕夜450名军医,多支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消息让人振奋。这一刻,武汉人看到了希望。
这一天,看到武汉当地很多组织自发为医生护士提供车辆接送和住宿、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咨询等消息,作为一个武汉人,我坐不住了,想力所能及做点什么。
26日,我和同事一道联系物资供应商。还联系家附近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按照该院设备科主任的需求帮助翻译物资相关材料,27日,我们联系的第一批医用防护服到货。
在作为志愿者远程协助医院工作的时候,我听到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比如住在郊区的大叔凌晨起来摘菜、摸索着去医院,只为了能给医院免费提供新鲜蔬菜,比如很多餐馆、商贩义务为医院提供水和餐食,比如中南医院的医务人员不分科室全都在承担救治工作……
网络上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各种谣言、阴谋论、负面情绪在微博、微信上的传播速度甚至比病毒还快……此类种种,我只想说:要理性思考,现在的精力应该放在疫情防控上,尤其是湖北的疫情防控。
这半个月我时常彻夜难眠。因为从来没设想过一个生活了20多年、车水马龙的江城,一夜之间被按下暂停键后的种种。
我也很感动、很骄傲武汉人不服周(湖北方言,意为不甘心、不服气)的精神,他们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勇敢向前——很多武汉人自发组成车队接送医务工作者;自发为离家远的医生护士提供住宿;甚至停掉自己的餐馆,每天为医院供应热饭热菜……
各方面的防控救治行动也在加速:电网人3天就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送电目标,火神山医院10天就建成。很多武汉人每天在一线维护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行,包括我的家人,他们也在维持超市门店的每日正常供应。
全国的物资和爱心还在源源不断向湖北汇聚。
曾战胜1998特大洪水的荆楚大地,这一次也不会服输。
时已立春,料峭寒风去时不远。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5-6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