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新基建三问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新基建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
◆ 当前新基建政策需要保持稳定发力态势,既不要一时用力过猛,也不能因为经济短期复苏就急忙撤出
原题《走稳新基建预期》
文丨李锦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刻,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中央日前提出,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以扩大新一轮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受到瞩目。
新基建包括哪些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是当前中国经济布局的重大部署。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综合来看,新基建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长远来看道路桥梁建设的空间仍大。此类基建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稳基建能更快起到托底经济的作用。
其二,弥补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的投资短板。此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这正是下一步投资增长潜力所在。从近期透露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来看,不少地方明显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其三,一些新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比如,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达到数万亿元。更重要的是,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元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新基建新在哪
中国过去几十年,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未来仍需重视投资的关键作用。相比较此前,新一轮的基建有六个比较鲜明的新特色。
一是新基建有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撑起了一片天,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这些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是新基建是新的发力点。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近期北京、河北、山西、上海等13个省市公布了总投资规模接近34万亿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除了交通、能源等传统基建领域外,各地区都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项目建设。
三是新基建有新的投资节奏。上面说的34万亿元看起来很多,但多数是未来几年的累计投资,不是一年的投资总规模。这一次的基建投资,多数都在各地的投资计划之内,不过在疫情影响之下有所加强,一些地方加快了推进速度,一些投资项目提前到2020年开工。
四是新基建坐落于新的地区。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因此也必将是新基建落地的重点地区。
五是新基建会有新的政策手段。近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我国一些领域存在诸多制度短板,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可以预见,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也必将跟进。包括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是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六是新基建会有新的效率追求。新基建投入巨大,所需资金要么来自财政,要么来自民间投资,要么来自债务。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不高,以城投债、专项债为代表的债务存在压力。新基建加杠杆是审慎和克制的。在此背景下,提高投资效率十分关键。国家多次强调,“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所谓有效投资,某种意义上就是高效率投资。
如何避免“副作用”
本轮新基建投入,要避免产能过剩、资产价格上涨等副作用,以下三条可资参考。
第一,持续稳定发力,急放与急收都会加大经济波动。强力政策的快放快收会紊乱市场预期,增加企业经营难度,增大了经济波动。当前新基建政策需要保持稳定发力态势,既不要一时用力过猛,也不必急于撤出。这样方能给各方稳定预期,保证经济增长的平稳。
第二,不可刺激产能进一步扩张。金融危机及此次疫情全球扩散,很有可能长久地降低全世界的总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因此,当前新基建应该更多依赖基础设施等消费型投资。通过减税、完善社保等政策来提振消费也是应有之义。
第三,更多依靠财政政策来进行。当前的新基建政策需更多依靠财政政策这种不带来货币总量扩张,又能更直接支持实体经济的方法来进行,以避免货币过快增长产生的诸多副作用。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12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