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十问我国“未来产业”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1-03-06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科技战略的布局均依赖于发达国家关于未来的研究与预测。未来产业是各国排兵布阵争夺的制高点,该产业以及由技术突破形成的经济发展新载体,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未来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 未来产业是当今我国能够和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创新机会之一


◆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底层技术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狭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智能制造还未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等问题

 当我们的政府官员、学界专家等对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再用“外星人”来评价时,或对类似赛动生物全自动细胞制备装备等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不再认为“不可思议”时,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就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前瞻性了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历时数月,深入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调研,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共同“把脉”未来产业,本期瞭望封面报道《决胜未来产业》,本篇微信包括前三篇:




瞭望封面报道

● 决胜未来产业

● 奋力竞争新赛道

● 十问未来产业

合肥:未来产业续航城市发展

○ 成都:排兵布阵未来产业


决胜未来产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中国迎来了变道超车,在新经济赛道上引领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机会。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抓紧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这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应对国际环境新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前瞻战略部署。这是纵览人类科技发展史、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决胜未来,关键看产业、看科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连振摄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瞄准关键方向,找准关键节点。将未来产业作为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来抓,并且一抓到底,是决胜未来的先手棋。


  这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外主流智库技术预测来看,智能时代来临,数据“核爆”局面加速形成,技术发展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特征,不同技术开始互相渗透、融合。代表变革方向的未来产业是各国排兵布阵争夺的制高点。抓住变革的机遇,赢得先机,就相当于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聚合前沿科技的未来产业,不但是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牵引和阵地,还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获取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更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重要支撑之一。


  这是现实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中,中兴天价罚单、福建晋华遭遇技术禁售、华为被“封杀”等事件足以警示我们,强化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是应对万变的不变之策、战胜各种挑战的撒手锏;拥有科技创新硬实力,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充分重视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这是关系到我国中长期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不容错失的机遇——伴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广阔市场、雄厚工业基础、充足人力资源的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数据资源优势、市场规模优势。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方兴未艾,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各省区市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在陆续公布,一些地区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引人注目。一些地方已经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比如深圳,多年前就在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部署未来产业,北京瞄准新一轮产业变革,近年来布局十大高精尖产业……北京、河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将未来产业写进了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一些地方则仍需提高战略定位,增强未来产业意识,营造培育未来产业的发展环境,瞄准方向、精心布局、精准施策。


  未来产业以及由技术突破形成的经济发展新载体,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影响未来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以发展未来产业为契机,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容错失的历史机遇。LW


奋力竞争新赛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阳娜 盖博铭 郭宇靖


  因为看准了方向,三星电子在研发上大量投入,存储器、液晶面板的全球占有率居高不下,稳居全球电子产业头部企业20余年。因为看错了方向,诺基亚虽然抓住通信产业发展机遇,在20世纪取得巨大成功,却因错失触屏手机时代而没落……


  “纵观全球历史,不乏抓住未来产业成就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说。


  英国曾因抓住蒸汽机这一未来产业而强大,美国因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未来产业而称霸……未来产业和国家实力息息相关。


  中国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从中央看,今年以来,多次强调抓紧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等前沿科技走进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


  从地方看,正在制定中的各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有北京、河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多个省市对未来产业进行谋划,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等,被写进了建议中。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规划、纲要,筹谋未来产业。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瞄准未来制定行动计划。2019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涵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和5G等4项关键技术;2019年11月,欧委会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计划提高欧洲6大战略性和面向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包括互联、清洁的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正逐渐赋能各个领域。量子科学、基因编辑、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未来产业,正活力迸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历时数月,深入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调研,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共同“把脉”未来产业。


▲ 11月23日,观众在2020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与机器人互动 李紫恒摄


原创引领 六大赛道


  4年前,从事航天飞行器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长达25年的彭小波和伙伴一起创业,成立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商业航天之梦,迄今已多次成功发射探空火箭,多次试车成功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


  公司总裁彭小波告诉记者,航天产业价值仍未被充分挖掘,“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商业航天引领者”。


▲ 这是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区垂直测试厂房拍摄的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12月16日摄) 国家航天局供图


  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了不少像星际荣耀这样的公司。虽然目前它们的规模还不够大,但已在各自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它们能不能成为未来产业的活跃因子?


  对于未来产业,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多位受访专家学者意见,未来产业具有原创科技引领、生态属性较强、挑战现有规制和爆发式增长四大突出特征。从全球和我国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对未来技术与产业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


  人工智能。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核心技术,涉及最底层的人工智能根技术,人工智能核心共性技术,典型应用场景的技术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支撑性、基础性技术,如5G/6G、VR/AR技术;物联网、车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雾计算、量子计算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等。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包括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应用技术,如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机器人;人工智能、5G/6G、VR/AR等在远程医疗、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等方面新的应用;高端制造领域,空天科技、深地深海装备等。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包括人类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康复增强、衰老预防等所需要的技术与产业。如免疫细胞治疗、靶向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衰老机理、手术和康复训练机器人、健康实时监控、移动医疗、智能诊断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


  新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等。


  新能源。推进能源革命的基础设施技术及产业、氢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离子喷射技术及产业、飞行汽车等。


  我国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未来产业发展已初见端倪。持续释放创新和创造的活力,一大批像星际荣耀这样的创新型公司迸发出来。我国工业水平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存在短板。


  “未来产业是当今我国能够和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创新机会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教峰认为,新兴中产阶层的兴起、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给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科技战略的布局均依赖于发达国家关于未来的研究与预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材料基因组计划战略规划等。中国只有加大对未来研究的投入,才能真正引领未来的产业竞争。


北上深战略布局

先导企业破题未来


  2015年创立的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悄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独立设计和生产热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系统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电镜专利和世界上综合成像速度最快、全自动化程度最高、分辨率最好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我们的技术脱胎于高端制造业的半导体工业,被用于10nm线工艺制程研发。现在,我们将半导体工业中全新的电镜技术引入到科研应用中,为中国科技工作者量身定制电镜。”聚束科技总经理何伟说。


  聚束科技,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未来展开前沿布局的缩影:近年来,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未来车”“未来药”“未来芯”“未来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进行布局。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提出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高效纳米储能、新兴生物能源等新材料、新能源,量子通信、生物计算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科学,高仿生智能机器人,民用近地轨道卫星组网、无人通航物流……或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或推动形成产业能力,促进前沿技术落地。


  随着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北京密集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工作实施方案》……


  姜广智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6大方向,体系化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提高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将达到55%,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9月20日,上海北郊未来产业园开园。产业类型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以未来产业为导向,聚合在线新经济、生物医药大健康、机器人智能制造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门类总部经济。


  从2017年初百余家注册到2019年底逾千家AI企业落户,上海近年来AI企业注册数持续攀升,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具有国际竞争力平台的配置,为高科技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有方向有规划地迁移和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础,也为积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奠定基础——上海狠抓发展新动能培育,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正在加速集结。


  华为公司因抢先部署5G技术研发,在5G领域形成了相对领先优势,站在了“5G之巅”;华大基因抓住高通量测序仪的突破契机,自主研制生产测序仪,将前沿的多组学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等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更是抓住机遇布局全球……


  2009年起,深圳先后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2013年底还专门印发了《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由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工作。自2014年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启动规划建设龙岗阿波罗、南山留仙洞、大鹏坝光等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深圳的未来产业布局是基于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提出的,政府引导是方向性的,关键要因地制宜,注重基础研究的产业化导向,注意发挥市场主体的敏锐度,未来哪些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去印证。



龙头牵引 技术为王


  “未来该如何发展,取决于目前已存在的迹象。”生物学家、科学记者克里斯缇安·施瓦格尔在《未来生机》一书中如是描述。


  为培育出“落地生金”的未来产业,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从目前可循的迹象看,要充分发掘四大方面的引领促进作用。


  第一,亟需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龙头牵引作用。


  疫情期间,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支撑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及复工复产的有序开展,产业迭代加速升级,赋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字经济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


  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多位学者牵头组成“未来产业研究组”,探求未来产业发展,并出版《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将大数据、深度学习、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基因测序(精准医疗)、量子通信、高端机器人等11个新技术领域列为“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研究组召集人杨丹辉研究员说,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底层技术原创性不足,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日渐狭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足,智能制造还未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数据垄断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迫切,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等三大约束。


  在她看来,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融合与规范。在提升基础技术创新水平的同时,亟需发挥用户规模和数据资源优势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数字经济的治理和监管新模式。


  第二,亟需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


  以细胞产业为例,多年来,设备、专用耗材、关键物料都严重依赖进口。作为细胞产业龙头企业,深圳北科生物2017年部署赛动生物自动化公司,研制出国际首台套“大规模、全自动、封闭式”细胞制备装备,实现了细胞大规模制造产业化。


  “我们通过全流程自动化细胞制备装备这一新赛道,突破现有人工制备赛道中国际巨头的垄断,重构细胞产业供应链,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深圳赛动生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刘沐芸建议,深圳或其他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关注当地核心企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发展需求进行部署,配置资源,在推动核心企业迅速做强做大的同时做强做实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未来产业策源地。


  第三,亟需进一步发挥中国场景创新的巨大优势。


  发挥场景优势,是推动未来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无人支付、无人汽车,丰富的场景应用是中国成功的最大关键。企业家们、创业者们要不停地去探索各种新生事物、新的场景。”王德禄说,以中关村为例,应该进一步加强场景建设,通过场景驱动技术。越是探索性的,越是让人觉得是奇思妙想的项目,越有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未来产业才会生机勃勃。


  第四,亟需进一步夯实、提升先进制造业。


  “产业赶超的机会,只有当突变式的颠覆性创新引发技术变革时才会出现。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以智能制造为重要载体,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剑波博士说,当前全球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瓶颈,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作为制造大国,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终带动制造业从大到强。


▲ 11月6日,第三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微软展台,一名观众与EX仿生机器人对视 李任滋摄


厚植土壤 激励创新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时期,部分先进产业发展迈入了“无人区”,亟需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一是注重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自主创新能力。


  潘教峰表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孵化而成,而前沿技术的基础是基础研究能力。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成果,聚焦“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未来产业的技术更多来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这就需要打破原来学科布局的制约,在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推动交叉融合。


  二是支持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研发。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各地的科创中心在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创新与产业生态的营造。


  专家认为,未来产业遵循自下而上的自发生长机制,政府应注重服务,在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环节加以引导,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有利于未来产业涌现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有利于未来产业快速成长的支持和引导机制。


  刘沐芸认为,用“有形的手”进行规划设计,主动部署关键核心节点。通过“无形的手”自由竞争,形成不同的产业群落,人才、资金和政策自然会流向该去的地方。要助推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围绕行业龙头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对产业关键共性能力和共性技术的需求进行链条配置和引导资源流向。


  四是加强对未来学的研究,营造充分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王德禄提出,加强培养对未来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未来技术与产业爆发点具有洞见力的未来学家和未来研究机构。


  “在很多新想法、新技术刚冒尖时,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甚至无法理解。鼓励产生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就要改变原有的评审制。”在刘沐芸看来,当我们的政府官员、学界专家等对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再用“外星人”来评价时,或对类似赛动生物全自动细胞制备装备等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不再认为“不可思议”时,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就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前瞻性了。


  五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促进处处长张宇蕾认为,应加快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新机制。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前沿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六是支持开展各类先行先试。


  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未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更多有条件的省市开展示范/试验应用。加强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示范试点全面推广应用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试点/试验协调,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协同。


  王德禄认为,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三级创新生态,第一级是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为代表的创新城市群,第二级是以京沪深杭为代表的创新中心城市,第三级是区域内自创区、高新区等创新创业高地,各地应依托不同生态的特点引导未来产业发展。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51期


十问未来产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阳娜 郭宇靖 盖博铭


圆桌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暴 剑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

陈 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 竹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

    荣誉主席

米 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孙尚传 深圳大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少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王印祥 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杨桂生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

    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

尹 烨 华大基因CEO

张晓峰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智能经济》主编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有哪些未来产业正蓬勃兴起?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木桶”,避免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各地该如何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聚焦上述问题,《瞭望》新闻周刊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投资人,共话未来。


初见端倪 呈现三大特征

一问:什么是未来产业?


  陈劲: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虽然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但未来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是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张晓峰:未来产业是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用户驱动、协同驱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共建共享、生态协同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充分释放的,还是有机会建构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是环境友好、生态友好、助人成长的。


  杨桂生:未来产业是定位人类和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依托前瞻性创新科技、能影响全球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未来产业多具有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发展过程中易产生新理论、新载体、新空间、新模式、新业态甚至新物种。


二问:未来产业有哪些特征?


  暴剑:从国内外主流智库技术预测来看,未来智能时代来临,数据“核爆”局面加速形成,技术发展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特征。不同技术开始互相渗透、融合。未来产业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通。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的深度渗透将催生“N+X”业态,以大数据与生产、消费等产业融合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成为新经济主导产业的代表。


  二是产业发展路径以创业到产业为主。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更可能呈现出爆发式成长态势,与传统企业的线性发展路线形成区别。


  三是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世界级产业集群,即新技术赋能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具体而言,未来全球战略必争技术领域将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量子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更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要重点瞄准的关键方向。


  米磊: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一方面,新兴科学技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提升效率,或者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则是新的技术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开辟了过往人们想象不到的新空间。


把握发展主动权?创造增长新周期

三问:为何中央频频要求抓紧布局未来产业?


  王少峰:抓紧布局未来产业是国家面向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未来的生活要靠未来的产业去满足,抓未来产业,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升华,就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满足消费需求,影响和引领需求侧。未来产业必须有未来技术做支撑,这就必须做好未来产业的技术储备,同时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未来产业才能够真正有未来。


  暴剑: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制高点向探索人类自身、地球、宇宙等未知世界以及深海、太空、极地等领域拓进。当前的产业革命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们而言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也是难得一遇的战略发展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快速精准地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


  孙尚传:中央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三个代表性产业,是非常准确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必将带来产业革命,是一个将传统产业由线下搬到线上的过程,现在全球处于同等水平、同样阶段。我国亟需抓紧布局,否则,将错失良机。


  杨桂生:“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我国工业水平虽然近几年进步很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关键技术存在短板、过度依赖进口、出口结构单一,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偏低,高端装备产品国内市场消化率更低,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较少,对其他产业的高、精、尖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带来极大的制约。发展未来产业,中国材料业和装备业应率先发力。


  王印祥:未来产业要提前布局、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单个公司或研究机构的单打独斗难以解决未来产业的瓶颈,抓紧布局,才有可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四问:目前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哪些领域会催生出未来产业?


  张晓峰:“未来产业”既是存量的升级、跃迁,又是增量的破局。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通过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繁荣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AI+5G双引擎驱动,新基建与产业智能化结合,将推动中国向智能经济、智能社会转型,向高质量发展演进,从而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并迎来下一个长景气周期。


  李竹:我们持续看好的领域包括先进制造,比如机器人、商业航天和芯片等,另外就是新材料和生命科技。当下形势和国际大环境下的内循环和外循环,都要求中国的产业链要重构自身供应链,而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多新的创业机会。比如,在半导体领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选择国产芯片,这里面就出现很多新的投资机会。


  在新材料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半导体、商业航天和5G等的发展,都会带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虽然新材料的门槛很高,但是潜力大,前景好。伴随疫情,大健康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它将会是一个风口产业、蓝海产业、国家战略产业、全球化产业。


五问:我国未来哪些领域可能诞生世界级领军企业?


  王少峰:我国有望在“5G+”、数字健康、人工智能、新零售等四大领域形成世界级领军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未来通信、以中车为代表的未来交通、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以BAT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领域,都已经或有希望诞生世界级的领军企业。


  王印祥:“生命健康”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主要包含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医疗数据等现代医学的前端领域。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石,是医药行业创新之源,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大意义。新药研发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占比最高的行业,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也是生命健康这些分支中技术要求最高的。我们虽然是一个制药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制药强国。与欧美相比,我们的医药产业在创新研发等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当然随着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的支持、研发基础实力的提高和许多海归科学家的创业,这些差距正在日渐减小。


机遇大于挑战?疫情加速成长

六问: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王少峰:从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看,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既将企业置身于全球产业链中,又在区域(如京津冀)加强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本区域产业链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开放和产业安全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未来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双保险”,总体和长远都是利好的。


  暴剑:双循环的内涵是一种新的发展格局,核心是把国内循环做起来、市场做大,而国际循环不放松。在内循环层面,要意识到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市场,我们依靠人口规模、消费规模所带来的数据量稳居世界前列,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下一步,在消费互联网之后便是“产业数字化”,核心是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应用。


七问: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尹烨:从某种角度来讲,疫情可以说是对全球社会经济的一次重大考验,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技术的价值,看到了智能化的便利,也看到了生命健康产业的前景。


  暴剑: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城市运转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强化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要瞄准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健康、自动驾驶、航天航空、新能源、智能芯片、先进材料、3D打印、混合显示等未来产业战略必争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的数字产业对缓解疫情带来的不便和负面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场景”,甚至加速了一些“未来”产业的到来。


  杨桂生:新冠肺炎疫情成就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提速发展和渗透。疫情期间,从红外线体温智能检测,到云办公、云课堂、远程医疗诊断、健康码、智慧物流等,从生活、办公、医疗、物流、制造等方方面面初步从传统方式向未来方式迈进,产业快速融合的趋势也得到突显。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涌现充分体现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是“未来产业”关键基础,“智能+”是未来产业的核心模式之一。


遵循产业规律?培育众创空间

八问: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还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


  李竹:近年来,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5G等方面已积累一定比较优势,但是对标发达国家核心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以强烈的危机感,抢抓机遇、主动布局、狠抓落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尹烨:主要风险和挑战有以下几点: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二是受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在全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挑战。三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结构性洗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谋划和推进制造业回流,亟需重视和警惕。


  杨桂生: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内部来看,一是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企业资源配置和融资成本面临压力。二是中国材料业和装备业基础相对落后。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待完善。从外部来看,一是全球化经济合作分工走势及进程的破坏,为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二是技术变革转化为社会变革时所面临的冲击和阻力。三是工业信息实现爆发式增长且相对集中地汇集在少数平台型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九问:我国应形成怎样的未来产业空间布局?

  

  米磊:国内更有希望构筑未来产业高地的,一定是在领导层面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在环境层面有着丰富科技创新资源,或者雄厚产业基础的地区。目前国家重点培育的科创中心北上广,以及其他创新资源相对聚集的城市应该是最有希望的。


  暴剑:以北京的经济强区朝阳区为例,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国际化资源丰富、市场化要素齐备、商务配套成熟、科技创新土壤深厚,具备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载体优势。近期,朝阳区出台了《朝阳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强化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问:对国家和各地布局未来产业,有哪些政策性建议?

  

  尹烨:一是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政策上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围绕“卡脖子”的问题清单,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去攻关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发颠覆性新技术。


  二是以重大需求为引导,鼓励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对于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建立一套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各方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学术和科研院所。


  三是在已经实现了“不卡脖子”的技术和产业上,要持续扩大优势,防止“满目山河空念远”,只想着自己没有的,而忽略了已经在手的优势。


  陈劲:一是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机构、中小企业等四类未来产业创新主体以及各地的科创中心在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是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


  三是积极探索设立面向未来产业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未来产业的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强化未来产业顶层设计,通过编制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理性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孙尚传:世界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但只有科技和工业的强大,不能保证这种强大可持续,只有给强大科技和工业加上道德之锚,工业强国才能成为可持续的真正强国,人类文明才能延续。


  米磊:对于各地方来说,一定要避免同质化,以防出现不同地区进行重复性竞争;应从全国层面整体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区别定位,将其作为“长板”不断加强,让中国成为更具科技内涵和实力的“大木桶”,而并非让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


  张晓峰:一是优先发展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产业。如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网络安全空间、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二是既强调产业,也要重视生态与智力资本。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封装、知识复用,知识的函数化、APP化等实现知识资本化,并进一步延伸为智力资本。三是强调生态的力量,在生态建构上加大引导与投入。生态基因鲜明、生态能力强大的公司与产业才有未来。这样的未来企业、产业会形成非常强的领袖力。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51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怎么做?

☞ 瞭望丨未来产业集群如何升级

☞ 瞭望|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十四五”人才工作怎么抓?

☞ 瞭望丨为人工智能的世界培育适配人才

☞ 视野|美国“隐形”产业政策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