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声中,《带着爸爸去留学》的这一路丨专访
文 │ 薄荷
在国外拍最后一场戏时,剧组和当地协拍起了冲突。导火索是,中国剧组吃到的饭菜有坏掉的,于是前期积累的种种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当晚本来要拍摄一场非常完整的戏份,但是当地人拿走了器材,导演姚晓峰带着所有人,大家打着手机闪光灯,勉强拍出来一些。结束后众人步行从沙漠回到小镇,“他们全撤走了,我们那个晚上有可能全部露宿那个荒漠中,要么就‘卷大皮’。”
好在第二天对方来道歉,这场杀青戏才顺利拍完。这是姚晓峰在拍摄《带着爸爸去留学》全过程中,所有“扛着”的情绪里最浓重的一个时刻,“好悲壮,好凄凉啊。那个夜晚真的很难忘,我们在海外很孤独。”
制片人张书维想,抛开文化差异不谈,最起码的尊重是该得到的。关于这样的思辨延伸到剧里,便是留学生在海外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选择寄宿家庭,是选择白人家庭还是中国家庭?过程中的故事和改变,是姚晓峰想探讨的一部分。
6月13日,《带着爸爸去留学》承载着高期待值归来。张书维回忆,开播前的半个小时“才开始做宣传”,再加上撞上了白玉兰,前几集的播出时长被压缩了近一半。但这并不妨碍首播即拿下收视率破2的成绩。与此同时,《带着爸爸去留学》也面临着口碑上的危机。
个人的艺术表达、拍摄中的危机迭起、市场和观众的两极化反馈……这部剧仿佛正站在十字路口。
是否被误读?
“悬浮”“夸张”“逻辑混乱”,这三种观点基本可以概括大部分负面评价。
包括其中一个情节是,第一集里众人上了车后正在寒暄,前排的女生突然被甩出车外,“真不是为了植入去写的这个女孩。编剧很喜欢这个人物,当时聊了很久,导演说这一段能不能不播了,编剧还是希望有这个地方,导演非常尊重给拍出来了。因为编剧其实当时想说的是,这个开头可能预示了后面的留学过程会有很多的波折。”张书维告诉骨朵,那场戏实际上非常难拍,至于大家吐槽的配音和口型对不上,“其实有客观原因。时间也很紧,还有很多台词的修改。”
“这两天我确实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吐槽。说前几集bug多、剧情接不上,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电视剧和电影节将播放时间缩短了,调整的内容幅度很大。前面四集的戏本来是八集的戏,很多重要剧情都没有了。”
张书维表示,剧中黄成栋突然以浮夸形象示人、林飒莫名其妙成了黄小栋的恩人等情节,实际上本来都有很多铺垫。如今的剧情看起来破碎且“莫名其妙”,在开篇即是如此,实在有些“赶客”。
相比这些细节,更致命的是观众认为剧情悬浮,“不像留学生活”“不真实”。
张书维有留学经历,成为该剧制片人的起因便是“帮忙看看其中留学的部分”,最终因为联系演员、筹资金等原因,“意外”成了制片人。在她看来,熟悉留学生活的观众不在少数,剧组本身也对留学生活是了解的,《带着爸爸去留学》选择这样处理的原因是,“留学”是工具,为了触发情感冲突,定位为“留学”其实是为了赋予这群大人孩子一个新的成长契机,本质上讲述的还是家庭生活和情感故事,亲子关系有哪些问题、又如何化解,而不是留学那些事儿。
所以,主创选择将故事从真实生活相对剥离,做戏剧化处理,引起留学生共鸣并不是目的,想让观众看到的也不是一个完全还原流的故事。
故事灵感从导演姚晓峰送儿子留学的经历里产生,被砸车、丢东西、错过面试,均是亲身经历,“虽然听着有点儿离奇”。他想把经历做成剧的原因是,“自己的故事做出来肯定更好玩”。
在创作初期,他们想讲的就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原生家庭,还有青春期里的创伤和成长的迷茫。在此之外,展现海外留学党选学校、人身安全、恋爱交友等“父母非常担心”的问题,“实际跟在哪个国家留学没有关系,在所有地方都一样,这些问题都会集中出现。”剧集原本叫做《漂洋过海来爱你》,但是经历了五年的创作长跑,其他相似名字的剧集陆续播出,于是有了更直白,也更容易被误读重点的《带着爸爸去留学》。
用姚晓峰的话来说,这部剧做了五年,自己的孩子从高中读到了大二,身边的人不断询问剧集什么时候播出,“五年的时间有个交代,给大家的许诺反正是完成了。”张书维则是,在筹备了四年之久时,“已经没有什么念想了,就是觉得,这戏能开机就很不错了。”
开播当晚,所有演员都给姚晓峰发了信息,说开播了,很激动。看着首播告捷的数据,张书维很意外,但是她已经没有很多的奢望,“能开播就已经很开心”。
五年,三难
《带着爸爸去留学》拍摄的全过程中,有三难:演员、拍摄、资金。
给孙红雷递了剧本后,没有消息。一度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孙红雷主动找到了导演。姚晓峰和张书维回忆,当时的孙红雷已经把剧本吃得很透,刚刚成为人父的他还在月子中心,就和主创人员见了一次面,详细聊了聊对项目的看法。“他说你再给我几天时间,我再看一遍,我给你答复。果然第三天给我们答复了,‘我又看了一遍,我决定要接这个戏了’。”彼时孙红雷已经两三年没有接戏。
姚晓峰开玩笑道,两个被业内传言“很不好搞定”的一个演员和导演,就这么碰在了一起。一个出于自己为人父的经验要做这么一出戏,一个刚刚成为人父的演员,想要试试黄成栋这么个开始很怂、后来不断成长的父亲角色。
在张书维看来,这两个年龄都不小的男人之间,是有惺惺相惜的情感在的,连接他们的是“父亲”这一身份。“导演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抱着速效救心丸在现场拍戏。孙红雷的孩子才六个月大,他也天天在片场跟大家一起聊剧本。包括辛芷蕾饰演的林飒、小演员们,我觉得这个戏拍到最后,所有的人已经融在角色里了。”
定下来曾舜晞和蒋依依的原因则是因为他们的“真实”。在姚晓峰看来,“真实”胜过技术,尤其在小演员,要么不会演,要么演得“油”,“最大的问题在于,拍出来(的东西有)不真实性。”前期,姚晓峰调小演员时,一场戏有十几条,最慢的小演员在拍摄了一半的时候,“也全都进来了”。
《带着爸爸去留学》在西班牙和上海拍摄了150天,再加上北京的补拍,一共拍摄了超过160天。姚晓峰坦言,自己拍戏很快,这部剧严重超期,“超到最后大家都没有时间了,我也没办法了,就是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把孩子的戏再抠得细一点。”
拍摄的难点在于,90%的故事都发生在海外,“我们又没那么多经费全程在海外拍摄。在海外拍摄的天数已经超出了现在剧组的平均值。”弹幕有观众吐槽“一看就是国内”“这对外国情侣来回走了三次”,已经是剧组加倍找景别的结果了。
“一个场景拆成2到3个,一部电视剧可能100多个场景,我们有200多个。”还要将国内的景别改造成全英文的贴图、标识、景摆,比如机场、街道,这些复制、改造场景的精力,繁琐细碎。
强节奏、高负荷的工作模式,很大程度来源于运作资金的短缺的坎坷过程,而在张书维看来,“这个项目对资金的要求,比其他很多项目都要大。”
“一路挺过来,那个时候我焦虑到什么程度?担心剧组的工资能不能有保障。”张书维回忆,当时行业正遭遇寒冬,整个行业的资金在往外“撤”,剧集拍摄过半时,很多资方没有办法付得出第二笔款项,但是在中场战事的节点,拍摄不能停,“好在后来又非常幸运的,这个项目能够一直把它拍完”。实际播出时可以看到,在片头的出品人、监制等栏目下人名中,《带着爸爸去留学》几乎集齐了优爱腾等互联网平台中的中坚力量。
片子做好后第一次递到电视台,收获了“比较大的一个好评”,“那个时候就觉得,所以想是不是大家还蛮喜欢的。”张书维形容当时的心情,“特别开心,就期待它能播出。”
姚晓峰的尝试
“这个父亲在慢慢成长,他从不会当父亲,到不小心成了儿子的小英雄,再到渐渐发现怎么当父亲。最后还发现,‘我不仅要当父亲,我得当他的朋友’。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可能就需要观众再有点耐心地往下看下去,就能看到这个人物的一个成长了。”
部分观众认为,孙红雷在剧中的演绎像是在参加《极限挑战》,张书维如是说。她和姚晓峰透露,这部剧不是喜剧,“是苦情剧”。故事会有多重反转,“包括对关系模式的新探索,现在社会都有什么,要重新探讨男女关系,男男、女女关系都是有新的样式存在的。”
剧本创作了三年,从开机到播完,张书维没有算过开了多少次剧本会,“但一定不止20次”。他们的节奏是,早上八点钟开始拍,晚上十点钟收工,接着聊剧本,经常聊到两三点,“我回家都四点了,然后第二天早上又是八点钟开。”
姚晓峰回忆,剧本基本是跟随拍摄,从头修改到尾。在前期设想中,写给小演员的戏份较多,后来决定以父母辈的成长为主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写着写着就发现,光写孩子太单薄了,所以我们就把家长这条线给加强了。”编剧刘珂由文学策划李晓明推荐,由于居住国外有随时随地采风的机会,全程跟导演随时沟通、改动,“我把我的故事告诉了刘珂,她说我试试看,这么一试,一写就写了三天。本来想一年就写出来的,后来发现这个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难度首先在于编剧没有实际留学经验,需要大量的采访和构思,仅这个过程花费了一年时间,姚晓峰告诉骨朵,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坎坷,中间一度写不下去、想放弃,“后来还是坚持把它写下来了。”
另外一个难点是,要用什么角度,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姚晓峰本来想用“事件自然发生”的散状模式,围绕留学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按照时间线来写。但总是觉得还不对,要找的典型关系、典型家庭、典型人物是什么?怎么让它们发生?“后来我们把所有人都放到了一个‘家’里,那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感觉。这个寄宿家庭是中国人开的,把这些孩子集中到一起,他们的命运从此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就相互有关系了。直到这时,我才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我们找到了怎么去说这个故事的方法。”
姚晓峰觉得,这才是最难找的点,自己的亲身体验是留学路上的“冒险戏份”,但是没有全程陪读,没有实际的留学生活经验,“后来我们一点点找,再去采访不同的留学家庭。”最后,姚晓峰和编剧选择了4组典型家庭+1组特殊家庭的组合,来映射当今社会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庭模式。
“这部剧其实很简单,一个中年人,一个少年人,我探讨的问题是中年危机,也是少年青春期成长,这种碰撞。孩子需要成长,大人同样需要成长。”在姚晓峰看来,这两类人是可以看明白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在讲述陪伴和成长的故事里,能从中受益,再收获一点点感动,就够了。
姚晓峰坦言,他的确是想在剧中增强情节性和喜剧冲突,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口水或者有突兀,但是最起码能增加可看性。
这源自他现在对做戏的定位。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偏重市场,做不到强行说教,另一方面认为都市戏应该突破僵化,“我觉得最起码《留学》是我对都市情感剧的一个新探索。这种探索是否成功我不知道,得看观众的反应和外界的评论。但是我认为我还是坚持了原来的特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进入一个深刻的话题,这是我探索的一条道,但是我今天融合一些其他的元素进去,从类型上做一个探索。我认为现在的电视剧不能往前走一条路,它应该是复合型的,这也是一个新的探索。”
面对观众的反应,姚晓峰和张书维全盘接受,相比阳春白雪,他们更希望观众愿意看、愿意讨论。
但他也说,只要是戏剧性的东西,一定有假定性的,不能要求所有的情节都那么合理。
“有不好的地方,或者不真实的,大家要有更好的,那是我的问题,我只能说是我的功力还不够,确实是没有让它更缜密、合理化,这个我检讨,我再继续努力。但是你不能说是因为这个有问题,就把我全盘否定,否定戏剧性我觉得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