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短剧爆发之后,入局还是抽身?|行业调查

骨朵网络影视 骨朵网络影视 2023-06-15






文|小玉‍‍‍


规划备案量同比上涨近10倍,去年是公认的微短剧创作爆发之年。到了今年,这股火热的趋势仍在延续,4-5月的微短剧拍摄备案量都在250部以上。而且,开始定期公布这一数据,也意味着广电总局已将微短剧纳入同网剧、网络电影一样的监管范畴。

数量上涨的同时,微短剧在质量层面也实现了稳步提升,如2021年《大妈的世界》以高达8.1的豆瓣评分成为口碑榜首。其商业变现亦前景可期,如2022年《拜托了!别宠我》以超3000万的三季累计分账金额刷新纪录。



粗略来看,微短剧行业蓄势不过三年,但俨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品类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成本低廉、回款较快、赚钱机率高等特质。但随着创作者加码涌入、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以及平台策略出现调整等,微短剧的种种商业优势还能保持不变吗?带着这一疑问,骨朵与一些从业者进行了深入交谈。



三年间,制作成本翻倍增长


在微短剧草莽发展时期,单集10分钟以上和以下的作品有中剧、短剧之分。但去年11月,广电总局明确了微短剧的定义,即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影视作品。因此,下文不再特别标明中剧与短剧。


迎来爆发期后,微短剧项目的制作成本确实在普遍升高。


黄铭宵2021年初开始做微短剧,迄今已执导了8部与长视频平台合作的作品。她刚入行时,二三十万的价格可以制作一部单集时长2-3分钟、共24集的微短剧。也就是说,当时每分钟成本不到5000元的作品,可以达到长视频平台的上线标准。


(黄铭宵的部分作品)


而现今,长视频平台广泛流行单集时长10-15分钟、共24集的微短剧,成本达到百万量级。平均下来,每分钟的成本通常在万元左右。韩文文首任制片人的微短剧月前刚杀青,她透露自己这部民国悬疑甜宠作品的制作成本是200万,每分钟均价大概就是1万,成片预计可以拿到的评级为A。


短视频平台和微信小程序也形成了各自的微短剧生态。另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漫漫(化名)告诉骨朵,长短视频平台现下的剧都很注重质量,每分钟成本可以说趋于接近,在1-3万元不等。”黄铭宵工作室的一位员工曾在某头部MCN机构任职,参与制作过每分钟均价2万、总投入40万的微短剧,属于中腰部偏上的项目。


小程序剧通常质量不高,成本控制也比较严格。三位受访者表示,直到现在,有些小程序剧仍然可以只花10万就拍100分钟,当然也有五六十万拍100分钟的,总之制作成本普遍低于长短视频平台



问及全平台微短剧制作成本的上下限时,受访者最高见过单集需200万,即每分钟成本不低于13万的作品,但最低不好确定,因为很多粗糙的作品难以计算成本,当然这也并非市场主流。


除了平台,微短剧还可以以题材为标准进行大类划分,比如现代和古代。延续长剧制作思维,外界普遍认为现代与古代在制作成本上会存在明显差距。对此,几位受访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韩文文表示,“在同等画面质感要求下,古代肯定要比现代贵,大概贵50%——75%左右。”漫漫的感觉与之相似,“二者确实存在成本差别,大多区分在服化道和美术置景上,加上特效会更高一些。”但他认为的差价更大,古代项目的成本可能是现代的1.5-3倍不等。


(图文无关)

黄铭宵则觉得这是一种刻板印象。特别是在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同等投资、不同背景的项目呈现出的画质恰恰是差不多的。她曾各花30万拍过现代与古代背景的微短剧,成片质量其实没有高低之分。


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哪种戏,只要你的制片有这方面资源,它的制作成本就没有太大差别。比如我想要拍古装,那肯定会联合在横店有资源的团队一起做,置景、服化等的价格不一定比现代更贵。”


快手头部古风微短剧创作者知竹或许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古风摄影师的经历为她后来做古风微短剧积累了一定资源。知竹工作室又位于杭州,这在古风取景上亦有便利之处。遵循就近原则的还有古麦嘉禾,该机构出品了大量现代都市微短剧,所在地青岛便是最适宜的取景地。



卷内容,也卷制作


制作成本的上升是整体大环境变化的结果,黄铭宵分析了三个原因。


其一是竞争加剧带来的成本拔高。入局的制作公司变多,可供平台和观众挑选的作品数量增加,制作成本高的更易胜出,由此不断倒逼制作端去升级成本。


微短剧行业一直强调应“卷内容不卷制作”,但现在制作层面的内卷也在加剧。古风的《虚颜》《东栏雪》等在观众眼中不输于A级网剧,现代的《二十九》《浮生之异想世界》等有知名艺人加盟,这些头部项目的成本自然称不上“实惠”。


有匿名人士向骨朵透露,快手某头部古风微短剧成本在200万左右,每分钟均价在4万以上;而某长视频平台一部民国背景的微短剧,其成本为800万,每分钟价格也超过了2万元。他口中的两部作品都是“卷制作”的典型,精良程度颇受观众认可。


其二是审查机制走向规范拉长了项目制作周期。“原先一个项目可以在3-6个月完成,现在需要6-18个月。”这期间都需要更多金钱来支撑,还会直接作用到回款环节,“回款慢意味着投资风险高、赚钱效率低”。


平台方的建议驱使作品时长增加,同样拉长了项目制作周期。“三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不足以支撑平台植入更多的广告获取收益,所以它们对作品时长提出了要求,希望看到更多单集10-15分钟的项目。”时长和成本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者同增同减。


疫情之后,人力成本的增加也是让影视行业头疼的问题,微短剧制作也不例外。黄铭宵猜想,“可能疫情的时候大家没活,钱少也愿意干。”韩文文则认为,疫情时有很多人因为挣不到钱选择转行,一些制作公司也不得已关门。现在项目多了,但人不好请了。


不过,二人都表示,制作成本增高不是某个工种的价格凭空上涨,而是原先合作的人员能力不足以匹配平台和观众的要求,需要去聘请更高水平、也更高薪资的伙伴


说到底,制作成本的上升还是受到越来越多制作方开始“卷制作”的影响。但内卷不会无限制进行下去,肯定还会受到市场调节。如果做不到覆盖成本,制作方也会做出衡量、主动降温。


如漫漫所言,大部分从业者的共识依然是“卷内容”,制作只是在内容优秀前提下的加分项。微短剧的本质是“电子榨菜”,应用场景主要是碎片化时间的手机浏览,一昧“卷制作”显然意义不大。


(图文无关)

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下,适当提升制作水平很有必要。根据微短剧特质,从业者们也有不少合理的省钱妙招。


韩文文表示,剧本层面可以把该合并的角色和场景合并,删除一些没用的过场戏。拍摄时,人物后景的道具可以尽量选择便宜的,因为它在画面上可能本身就是模糊的,并不影响观众使用手机观看的体验。


漫漫认为,“跟相熟的团队合作、一人承包多项工作在长短剧省钱上都适用。还有一些大的公司会长剧集套拍短剧集,以及几部短剧一起拍摄,这样也能控成本。”


当然,韩文文也强调,“成本肯定不可能无限往下压,如果你要保证这个画面的质量和制作水准,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她觉得,合并工种不是合理的省钱方法,卖人情找关系也要谨慎使用,免得最后省小钱坏大事。



入局还是抽身,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成本升高不一定会让从业者们止步,赚不赚钱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去年以来,不断有长视频项目分账票房过千万,也有短视频项目播放量和口碑惊人。可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不能完全代表二八定律分明的行业整体。


对于成熟的制作方来说,成本的变化是能够预判的。“微短剧的兴起和网大很像,网大曾经也是几十万的成本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回报,到了最后,投资越来越高,只有头部玩家才能支撑和赚钱。”


在黄铭宵看来,有网大的经验在前,微短剧的发展称得上飞速,前者还摸索了五六年,后者两三年就出现了头部效应。“现在这个业态已经非常成熟了,微短剧成了一片红海,投入产出比远不如之前理想。”


再叠加监管收紧带来的回款速度减缓、平台给予的分账和推流空间变小等多重因素,据黄铭宵所言,身边百分之八九十的项目不算赚钱。3个月回款百万、90%的机率赚钱,曾经可观的商业机制现在已然不容易实现了。


漫漫也表示,“行业就是马太效应,头部玩家赚的越来越多,也愿意花更多钱制作。但腰部和脚部玩家收益会受到影响。”


相比起来,从网大、网剧制作转入微短剧不久的韩文文则十分乐观。她觉得头部公司还没有完成对市场的垄断,因此仍然存在分一杯羹的可能。“网大已经有分账四五千万的天花板了,微短剧单部最高还在2000万以下,虽然不知道未来它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但感觉仍留有足够的上限。”


与长短视频平台不同,小程序剧的变现模式与网文类似,是按集数进行付费,也支持一次性付费解锁全剧。韩文文正在计划承制小程序剧项目,单片付费正是她青睐这一类型的原因之一。同时,她的选择也基于受众导向,“针对四五线城市40岁以上的男性以及少量女性,(小程序剧)对这部分人群很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还有,对微短剧项目至关重要的宣发问题。


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项目的宣发投入也水涨船高。短视频是微短剧宣发转化情况最理想的渠道,过去用户会被精彩片段吸引追剧,但现在这种营销手法让观众买账的概率在降低。黄铭宵表示,“观众知道可能只有几个片段精彩,他们学聪明了,以后的项目还是得靠好内容和口碑出圈。”


受访者透露,微短剧制作端也存在偏重IP改编的情况。一般来讲,选择知名IP改编的原因既在于它们曾在网文领域证明过自身魅力,也在于存在潜在的书迷受众。


但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微短剧观众不在意是否为IP改编,仅有2.79%的观众明确表示偏好IP改编,而明确偏好原创微短剧的观众占比22.56%。受众端的反馈自然也传导到了制作端,从业者依然相信IP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在它带来的宣发优势上。


微短剧更多是低投资的项目,购买的也并非知名IP。这一行业的IP改编虽仍意在挖掘书迷受众,但主要依靠网文页面广告直接导流,圈层内书剧互动算是项目的一个兜底保障。


市场瞬息万变,微短剧下一阶段走向何方暂未可知。一昧迷信成功案例并不可取,但错失良机也实为遗憾。在火热的新业态面前,入局还是抽身,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