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思想前辈林语堂先生见证:信仰之旅

2018-04-07 赵征 生命季刊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清华心缘——追忆五位清华的思想前辈(4)

 

文/赵征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一书的“代跋”。请参考阅读本文作者及清华校友们的文章与见证(本刊将继续播发清华校友的见证,敬请继续关注):


1.你所不了解的——清华大学的信仰渊源!

2.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一:当我走到尽头……

3.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二:一个“清华土著”的信仰之旅

4.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三:我的信仰历程

5.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四从迷失到献身

6.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五见证:清华才女蒙恩记

7.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六:基督之光改变了我的心

8.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七:学长带我去教会

9.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八:回家

10.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九:寻找与被寻见

11.回家, 不再一样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

12.回家了——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一

13.我的见证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二

14.在高山之巅, 遇见上帝!——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三

15.全是神的恩典——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四

16.祂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五

17.清华心缘——追忆五位清华的思想前辈

18.崇尚理性、错失天启——清华思想前辈的追求

19.清华思想前辈殷海光先生信主见证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两代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林语堂也在圣约翰大学接受过神学训练。1916年获得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学位后,他到清华英文系任教。对于自己在清华时期的经历,林语堂回忆说:“清华大学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它座落在北京郊外一个从前满洲王公的花园。这所大学正在迅速发展,当时正开始建筑一座壮丽的图书馆,正在成为中国最现代及设备最好的大学之一。它有一位不平凡的中国籍校长及一批本国及美籍的好教授。我在清华大学做得不错。外表上我是一个有成就的教师,但心智上我是笨拙的,而且不善应对。有时胡适博土会友善地称我为清教徒。我虽然是一个清教徒,但是对非基督徒的诗人或学者抱有和善及友爱的态度。我的体质不适于饮酒,酒会使我眼睑发干。但是我爱吸烟,烟斗是我可靠的精神安慰。至于女人,我的清教徒教育对我很有益处。当礼拜天我的某些同事去嫖妓时,我却在清华大学主持一班(学习《圣经》的)主日学。”

 

林语堂任教时期的清华大学虽然不是像辅仁、燕京、和齐鲁那样的教会大学,却有着浓厚的基督信仰的渊源和氛围。林语堂和当时同在清华任教的梅贻琦都曾指导过学生的查经班。

 

在清华期间,林语堂虽然持守着基督徒的人生观,但是,由于受胡适和辜鸿铭的影响,他开始发现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的博大精深,这是从小沉浸于西方文化中的他未曾了解的。他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很快萌发了高度的兴趣,并开始深入的钻研。他常到琉璃厂的旧书铺寻求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对从父辈承袭下来的基督信仰,却逐渐疏远了。他要走出去,用自己的头脑来探索基督信仰之外的世界,从而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的信仰。

 

林语堂1919年离开清华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种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40岁的林语堂旅居美国,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Pearl Buck)的鼓励和支持下,用英文撰写了《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和《风声鹤唳》(1941年)等作品,以此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思想、艺术的精髓。他的一个乐趣和志向就是对中外和古今进行对比融合,甚至达到可以“把老子和福特(Ford)拉到一起畅谈货币和人生价值”的境界。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更是被广为翻译流传。书中显示了他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深奥的见地,体现了他入世而清醒的人生哲学。他用犀利的文笔强调“没有永生”、“没有天堂”、“尘世是惟一的天堂”。他强调人只有今生,而没有永生。他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因为在人生有限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把生活调整,在现实的环境里,尽量过快乐的生活。这段时间,林语堂认为他的唯一的宗教就是人文主义,他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什么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识进步,世界就会自动变得更好。从青年到中年时期,林语堂渐渐远离了少年时代的基督信仰,以人文主义立命,并在佛、道、儒以及中西哲学中遨游,努力从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的研究和融汇中,探索人生的真理和智慧。

 

但令人颇为惊讶的是,在进入花甲之年后,林语堂的精神探索的轨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集中体现于他的著作《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中文译名为《信仰之旅》)。此书先用大量篇幅记录了他对佛、道、儒、理性主义、物质主义、西方哲学的精辟的研究和洞见,而且不乏对这些思想体系的尊重和欣赏。但是,在书的最后一章“大光的威严”,他宣布自己在经过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后,已经“不知不觉地逐渐转回了童年时代的基督信仰。好像初次悟道一样,重新发现耶稣的教训简明纯洁得无以复加。”

 

林语堂在认真领会和比较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及信仰后,发现了人类的共性:“我们面对着一种令人惊讶的普遍事实,即人类皆有追求纯洁、神圣、良善的愿望,……都努力向善,觉得内心有一种力量逼他去完成自己,好像鲑鱼本能地要到上游产卵一样。”他发现,人类不仅有灵性,而且人类的灵性都在本能地寻求上帝。这种心灵的追求不是一种背离理性的现象;而是“一种健全的本能,是天赋的道德意识。它是人透过他的道德本性对宇宙的完全反应。”这种灵性的本能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更高级的理性”,是“看见宇宙的真相之本身的惊鸿一瞥”。这种超越简单理性的高级理性是最有意义的思想领域,因为,上帝、灵魂、永生,及人的整个道德体系,都包涵在这个领域中。而基于简单理性的理性主义和物质主义,虽然在19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其后果是可悲的。林语堂发现:“人类虽然日益自信,却没有变得更好。人虽然越来越‘聪明’,却越来越缺少在上帝面前的虔诚谦恭。”

 

他认为自己对基督信仰的回归,走的是一条艰难却是必须的路。他说:“我觉得没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当的,因为宗教信仰自始至终是个人面对那个令人震撼的上天,是一种与神的关系;是从个人内心发出来的东西,不能由任何人来‘给予’他少年时期的信仰是被父辈给予的。这样被动得到的信仰不是发自内心的。他不能忍受作一个挂名的基督徒。所以,他不得不摆脱这个有名无实、人云亦云的状态,而自己去探寻和判断,直到他亲自来到令人震撼的神的面前。他虽然从小就承袭了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是只有经过四十年的心灵流浪和探索,才真正在神的大爱的吸引下,寻到了信仰的真谛,回归了心灵的家园。他幸福地宣布:我的探索圆满结束了!神不再是无形的,他经由耶稣变成具体可见了。


虽然他从小就阅读甚至教导《圣经》,只有在经历了四十年的探索和比较后,他才真正地听到了《圣经》里耶稣温柔的、有力的声音,才真正感受到耶稣独特和炫目的光。这些体验是来自耶稣教训的态度和声音,及来自他个人的示范。林语堂感叹道:从没有人说过像耶稣那样充满怜悯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也从没有人说过如此微妙玄通的话: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这是多大的启示!是无可比拟的教训我极受感动,意识到这是主的教训。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还记载了一个姓孟的清华的同事接受基督信仰的经过。这位孟先生出身于苏州附近一个尊儒的旧式家庭。按林语堂的话,他是一位正统的孔教徒,他的中文功底很好,也曾在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与林语堂同级,他们都曾嘲笑过圣约翰大学的牧师的生硬的传道方式。孟先生在清华和林语堂是英文系的同事,而且同住一栋房子。林语堂爱穿西装,而孟先生则是一派儒者风范。他整天笔直地坐在他的硬椅子上,体现了严格的儒家素养。他聪明且有正直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但奇怪的是,正当出身基督徒世家的林语堂在清华渐渐远离基督信仰的时候,这位出身儒家传统的孟先生却在清华接受了基督信仰!林语堂对其中的原因看得很清楚:孟先生的转变是由于一位清华英语系的五十多岁的美籍女同事对他的影响。这位女士具有圣徒的品格,在声调及语言中流露出基督的爱和善良。她深切地关怀她身边的清华学生和同事,并教孟先生学习《圣经》。神的道和基督徒活出来的爱向孟君展现了一个和儒家礼教完全不同的世界。孟君自己的儒式家风非常严格,强调行为规范、责任、及礼仪。但是,那个在他面前逐渐展开的基督信仰的新世界却充满了爱的温暖和心灵的平安与永恒的盼望,这是中国的思想传统里没有的。林语堂发现,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大都是因为和一个真正活出基督的爱的基督徒有过密切的接触。林语堂自己的信仰回归也是和他的夫人敬虔慈爱的基督徒品格分不开的。

 

林语堂曲折的信仰历程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寻道者共有的经验。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跋涉千山万水后,终于发现道路、真理、生命的答案就在耶稣身上。耶稣在世时,所有接触祂的人,都因祂的言行有所改变。祂所带给人类的,不是一种新宗教,而是一种新生命。这生命使人与永恒的神结合,从神那里领受无尽的智慧、能力和慈爱,这不是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哲理、宗教所能比拟的。他总结道:“在耶稣的世界里包含力量及光的绝对明朗。基督信仰没有孔子的克己复礼,没有佛的心智分析,也没有庄子的神秘主义。在别人推理的地方,耶稣施教,在别人施教的地方,耶稣命令。祂说出对上帝最圆满的认识,对上帝的爱心有最充分的展现,祂也以自己的言行示范了对上帝的爱和对上帝的诫命的遵守,就是彼此相爱。如果一切终极的真理都是简单的,我们现在就站在一个简单的真理面前。这真理包含了一切使人类发展向善的种子。”

 

林语堂和吴宓都广泛涉猎比较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和信仰体系。但是,吴宓把基督信仰视为与希腊哲学,佛教,儒学同等而并列,而林语堂则看到,耶稣与其他贤哲相比,就好像无限而永恒的太阳:“耶稣的世界是阳光下的世界,我们都愿走进这个世界,沐浴神慈爱威严的大光,驱赶我们心灵中的蒙昧,再造一个智慧和丰盛的生命。”而其它人间的哲学和宗教相比之下就像微弱而短暂的蜡烛。所以,在信仰之旅将近终点的时候,他欣慰地说:“把蜡烛吹灭吧,因为太阳升起来了。”

 

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篇36:9)  


后记


坐在清华的图书馆老馆的古旧的书桌旁,回顾这些清华先辈的思想与精神的历程,人的迷惘求索和神的恩典启示清晰的展现出来。

 

碧藤掩映的窗外,是从未改变的天宇。窗内的这片空间,曾经留下过多少先人思考的身影。此刻,先人离去,余下我在此被他们的灵魂所震撼、启迪。

 

走出图书馆,仰视,明月初上;环顾,人群熙攘。心想:有多少学子不甘止于“次善”,而在追求“至善”,有多少人正在这美丽的星球上寻找心灵的故乡?

 

在微风中,远处飘来了一个旋律,是清华歌手李健的《圣洁之光》:

 

月光如水洒向我心海

你的面容渐渐浮上来

愿你圣洁之光引领我

走出迷途

从此我心有依赖

赵征 1990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1995年获得美国Oklahoma大学机械工程硕士,2005年获得美国Michigan大学管理学博士。目前在美国Kansas大学任教,与先生一起参与校园福音事工。

====================

福音的真义如下,请你仔细阅读:

1.至真、至善、至美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万物之中唯有人是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创造的。
2.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悖逆神,犯罪堕落了;罪因一人进入世界,世人都犯了罪;罪的结局就是死。人类开始过着悲惨的生活;并且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3.神爱我们,把祂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祂担当我们的罪,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的工作;死后被埋葬,第三天,神使祂从死里复活;祂回到天上,还要再来,施行审判。

4.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们认罪悔改,归信耶稣,接受祂作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便能与神和好,脱离罪和死,得享永生。

亲爱的朋友,今天,神的恩典借着这篇微信临到了你。神在寻找你,祂在敲叩你的心扉,祂白白地赐给你恩典。你失去的,只是罪和死的枷锁;得到的,却是一个充满平安喜乐的新生命!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愿意信耶稣、接受祂的救恩,请你以心灵和诚实作这样的祷告:

亲爱的天父,现在我知道你是独一真神,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我愿意悔改归信耶稣。求你赦免我的罪,接纳我这个罪人作你的儿女。我今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求你引导我前面的道路,使我从今以后一生为你而活!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使用苹果手机的读者,您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