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低估准入门槛低的事:董宇辉的才华体现在哪里?

陆树燊 行者慎思 2024-01-16

关于东方甄选的话题,前面已经写了两篇:

1. 讨论知识分子的回报方式《一个让读书人还得谈钱的时代,错在谁?

2. 讨论网红叙事的形成与大众追捧的心态《那么多月薪 3000的人,为什么要去操心年薪千万的董宇辉?

今天聊聊关于“董宇辉的才华体现在哪里?”的话题。

董宇辉火出了圈,占尽了大众注意力,有些人说无法欣赏董宇辉的才华,觉得又不是拿个诺奖,或者写出什么巨著,他也没有讲出什么深度来,就是搞搞排比、比喻,说点华美的词句,搞搞煽情而已。

实话讲,是的。

不过你指望在直播间看到什么有深度的内容呢?这是缘木求鱼了。

再有深度的人,他也不可能句句深度——所谓深度在于让你一时听不懂,想了一会儿又能想明白——但是书袋掉多了,大家一直听不懂,要么走人,要么觉得讲的人是个呆子。

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在某个领域你一般般专业,就可以吸引很多用户;但你要是特别专业,吸引的大概率会是同行。”

这也是很多企业家、大教授这些年来试图写公众号、拍视频一直很难成功的原因。

无法理解受众所需,无法与受众感同身受,输出的内容虽然正确、虽然有深度,却无法完成需求匹配,不要说知识变现,就是连流量都不会有。

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当下,准确、深度并不是人们所关心的,人们关心的是有趣、有味道、有温度、有共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形成影响力。群众的注意力就是影响力。

以电视台、报纸为主导的中心化媒体时代已经结束了,从 OGC(组织生产内容)到 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到 UGC(用户生产内容),话语权的转移必然带来评判权的转移,以及评判标准的改变。原本文艺领域的鄙视链也在崩溃。

文学、艺术本就是无用之学。对无用之学的评价标准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情感共鸣,这本来就是充满偏见的。

比如之前的喊麦歌曲《惊雷》大火,著名歌手杨坤说:“神马东西,喜欢《惊雷》的以后别进我的直播间,太难听了,一声惊雷把我给劈醒了。要律动没律动,要旋律没旋律……恶心”。

但《惊雷》原作者回怼杨坤:“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当流量成了第一评价标准,任何专业上的指点都苍白无力。

同样是草根网红歌舞,《我姓石》能有 5 亿播放,火到外网去,甚至让郭台铭为了在台湾地区竞选还模仿它拍了短视频;广西的舞蹈“科目三”也火到对岸去,70 几岁的洪秀柱也跟着跳;还有云南的“恐龙扛狼我没 K”歌舞也是风靡全网,两三岁的小孩子也唱上了瘾。

而著名草根歌手刀郎的新专辑,之前更是引起全网的追捧和热议。而当年他可是被主流音乐人们集体排挤的。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所以我说:中心化媒体在解构,鄙视链也在崩溃。

不要低估准入门槛低的事。

书人人可讲,讲得好的可不多;货人人可卖,但卖得好的也并不多。

明朝太监王振最开始是一个落第秀才。后来他自我阉割(自宫)入宫成了皇帝的“身边人”,后来权倾朝野,带着明英宗、“联袂”瓦剌太师也先一起,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土木堡之变”,以一己之力直接改变了明朝的国运。

王振得势的时候,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们都忿忿不平:自己寒窗苦读、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居然要让一个阉人指挥?

他们虽然羡慕妒忌恨于王振的权势,但是你让他们割一刀,他们决计是不愿意的。

人们常常高估准入门槛高的事,低估准入门槛低的事。

王振通过自宫,放弃了原来的“学而优则仕”的路径,换了一个新的赛道。入宫前,他在读书人这个赛道里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入宫后,他可就是太监里最有文化的人了。

所以他成了宫中教习小太监的老师,也成了小皇帝明英宗的“先生”,掌握大权。

回过头来讲,董宇辉从新东方的讲台走下来,在直播间里他扮演的是一个销售员的角色。卖货的,朋友们。只是这个卖货的,跟传统的门店销售不一样。李佳琦大学没有毕业,但他在销售口红这件事情玩出了花,董宇辉是第一个在卖货的时候把情怀卖出了价,把诗词歌赋卖出了价。

说到底,知识的宣讲形式不再是教育,不再是主动灌输,它变成了一种“知识服务”。

你说这是不是才华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拿才华多大与影响力多大、成就多大这事来直接对等转换是不合理的。

自古有许多才子,像李白、柳永(柳三变)、苏轼(苏东坡)、唐寅(唐伯虎)、徐渭(徐文长)、解缙、纪昀(纪晓岚),才名远播,但论起来他们的“政绩”,确实很难相副。

这也没办法,并不是说你有才华,你就会有舞台。同时,也不是说有才情,就真的能有治国之才,这是两回事。许多有才华的人,还得到后世才广为人知晓。比如杜甫,活着时啥也不是,直到了他去世 40 几年后,他的小迷弟元稹对他的推崇才让他为世人所知,直到被封“诗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不常有,而舞台和机缘更不常有。

董宇辉不但找到他自己的舞台,其实也鼓励了很多有同样能力的企业和机构、个人,开始用他的模式进行直播卖货,实际上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知识付费”的模式

观众们可能不够理解,一个可变现的知识输出模式在当下有多么珍贵。

但我想,东方甄选业务起来时新东方股价的涨幅、传闻“去董化”时新东方股价的跌幅,已经指明了这一点。

中国的知识内容生产者苦了多少年,终于在这几年的知识付费大潮中找到一点新的可能性。但说实话,大部分人并没有赚到钱。

呼应一下前几天的文章《一个让读书人还得谈钱的时代,错在谁?》探讨的问题,如果未来真的能都像董宇辉这样,让知识分子们能通过读知识、秀才华赚到钱,精英阶层一直追求的另一种文化普及也许会更容易实现——毕竟,有点文化鸡汤的直播,总比单纯地扭腰抖胸来得有营养吧?既能够人尽其才,又能将才变财,这是多美妙的事儿。

**

总之。不要低估准入门槛低的事儿,宽进必然严出,必然造成一个剧烈竞争的领域。而在战火的捶打中走出来的,更可能代表时代和大众的选择。

我之所以一篇又一篇地探讨这个案例,正是因为这些剧烈变化引起我对其背后因果的好奇和深思。


全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要低估准入门槛低的事:董宇辉的才华体现在哪里?

陆树燊 行者慎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