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营收超71万亿!派现首超2万亿!2022沪深两市年报全景扫描|上市公司年报大解读

袁源 李曦子 国际金融报 2023-05-14

截至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年报全部披露完毕。对于诸多上市公司而言,过去的一年并不平凡。随着年报业绩披露,5000余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行业景气程度逐渐清晰。


年度“成绩单”显示,过去一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营收总额超过70万亿元,这一数据几乎为全国GDP的60%。

尽管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但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地位逐渐稳固。随着注册制改革释放活力,上市公司群体持续壮大,彰显了其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担当。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拟延迟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家证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境内首发上市公司424家,总数增至5079家;境内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行业看,上市公司所属的18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11个门类行业营收正增长,8个门类行业净利润正增长。

记者查询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发现,营收最多的20家企业分布比较集中,包括金融(7家)、建筑(6家)、交通运输(3家)、能源(2家)、信息技术(1家)、汽车(1家)。

其中,收入排名前二被分属能源板块的“两桶油”摘走,两家公司均以超过3万亿元的营收规模傲视群雄。

2022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石化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中国海油在内的“三桶油”整体都保持高利润。中国海油也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22年营收4222.3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2%。

上述三家公司去年合计盈利超3500亿元,相当于日赚近9.8亿元。

个股中,中国建筑排名第三,不过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位巨无霸企业营业收入差距超过1万亿元。

此外,202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超过5万亿元。超过4000家上市企业2022年净利润为正,占比约80%。

这其中,排名前四均是银行,依次是“工建农中”,四大行全年净利润均超过2200亿元。前9名的公司净利润超过千亿。

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最赚钱的行业是金融,排名前20的企业有12家是金融机构(其中11家银行);其次是4家能源企业,以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食品饮料、建筑各一家。

不过,剔除金融和“两桶油”后,仅中国海油、中国移动、中远海控三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千亿元。

从细分行业看,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游资源品相关行业(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实现高增长,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均高于20%,多公司营收利润双翻番。能源结构转型带动新能源领域多行业发展迅猛,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光伏、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达57.7%、27.4%。受益于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公司实现高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长14.6%,科技型企业增长动力持续迸发。

分板块看,科创板上市公司全年营收增速领先,达29.3%;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领先,达11.3%。

年报还显示,上市公司对于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32%,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多受疫情影响


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公司运营表现的衡量标准。去年,航空、地产、传媒、教育和生物医药等成为亏损的“重灾区”。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显示,受疫情持续散发影响,2022年航空运输、影视院线、酒店餐饮、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服务业仍处亏损状态,纺织服饰、传媒等行业整体净利润下滑。房地产公司持续低迷,风险出清和资产负债表修复仍需时日,钢铁、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家居家电等地产产业链相关行业业绩释放仍然受限。

经东方财富Choice统计,A股共有88股2022年净利亏损额超公司当年营收;有56股近三年净利持续亏损,其中有17股亏损加剧。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2年,国航、东航、南航三家上市航空公司亏损超过300亿元,位列亏损前三名,海航亏损202亿元,位列亏损第五名,廉价航空的代表企业春秋航空全年亏损也达到了30亿元。

多家航空公司在解释巨额亏损原因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疫情影响、油价高企及汇率贬值三大因素。1月6日,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时已经透露,2022年全行业亏损达到2160亿元,8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

另一个在“寒冬”中艰难前行的是房地产行业。在2022年房地产市场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趋弱的“三重压力”下,上市房企普遍出现营收下降,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整体业绩表现不佳。

亏损企业前20名中,有七家属于房地产行业,其中蓝光发展以249亿元的亏损居首。目前,蓝光发展的股票正在面临退市风险。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蓝光发展股票于4月28日停牌一天,自5月4日开市起复牌,公司股票简称由“蓝光发展”变更为“*ST蓝光”,日涨跌幅限制为5%。蓝光发展也表示,2023年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仍然在2022年逆流而上,收获了业绩增长,比如龙湖,就在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是为数不多的两项指标均正增长的民营房企。

而根据最新第一季度季报数据,春秋、吉祥、海航三家企业在2023年一季度已实现扭亏为盈;近百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有六成以上也在今年一季度实现盈利。

生物医药产业中,作为国内首个港股、美股、A股三地上市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至今未摆脱亏损的“帽子”。2023年2月27日,百济神州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5.66亿元,同比增长26.1%;净亏损为136.42亿元,创下近6年来最大亏损额。

亏损较为严重的企业还有华能国际。“五大电”中,中国电力、国电电力、华电国际2022年均已实现扭亏为盈,大唐发电已从2021年的亏损90多亿元,收窄为亏损4亿元,接近盈亏平衡,而华能国际亏损幅度依然较大。


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上市公司治理规范化,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模逐年递增,屡创新高。2011年上市公司分红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2017年首破万亿大关,2018年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2万亿元、1.4万亿元、1.5万亿元和1.9万亿元。

到了2022年,3400多家A股公司各季度已经派发的分红加上2022年年报分红预案派现额,拟派现超2.1万亿元,派现公司数、派现总额均创出历史新高。

与往年相比,2022年高比例、大额分红的A股公司数量增多。在已经披露分红方案的3441家公司中,有29家公司2022年度现金分红超过10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2022年合计分红金额高达1082亿元,拔得头筹。同时,工商银行分红规模连续两年超过1000亿元,且是A股市场中唯一一家分红超千亿公司。

从行业看,银行业现金分红排名居首;排名第二的是食品饮料行业;煤炭行业排名第三。此外,石油石化、非银金融、交通运输等三行业的现金分红金额均超过900亿元。

高分红证明公司业绩好,现金流状况良好。在投资实践中,如果高派现对应低市值,则说明股息率更高,相关标的投资价值更高。

数据显示,2022年股息率超过3%的公司数量多达530多家,创出历史新高。中远海控、艾比森股息率均超20%,潞安环能、冀中能源、山煤国际等15家公司股息率超10%。煤炭板块成为高股息率公司集中营,多达7家公司股息率超10%。近两百家公司连续3年股息率均超3%。其中,冀中能源、达安基因、陕西煤业、恒源煤电等公司去年股息率均超10%。

不过,记者发现,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不改“铁公鸡”形象,连续十年不分红。

据统计,剔除2013年以后上市的公司,205家公司在近10年(2013年-2022年)中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电子、化工、医药等行业,其中医药生物公司最多。绝大部分公司直言,公司可供分配利润连年为负数,或经营业绩亏损,不具备利润分配的条件。

“铁公鸡”股价长期表现普遍较差。数据显示,上市以来累计派现额靠后的100家公司中(不含上市不足10年公司),10年以来平均涨幅只有42.25%,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22个百分点以上,近七成上市公司跑输沪深300指数。


审计机构把关更严格


截至5月5日,Wind资讯数据显示,62家上市公司收到了监管机构的年报问询函。其中ST公司居多。

从问询内容来看,交易所紧盯业绩变化较大、年报异常、大额资产减值等问题,部分ST公司被追问是否存在对2022年业绩进行“大洗澡”的情形。

在收到年报问询函的62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发布了延期回复问询函的公告。业内人士表示,交易所通过“刨根问底”的问询式监管,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年报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升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同时也帮助投资者精准排雷避坑。

虽然A股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披露已经收官,但截至记者发稿,共有6家上市公司未能按规定时间披露2022年年报。分析指出,这些公司年报“难产”的原因虽五花八门,但在注册制大背景下,审计机构严格把关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作为“看门人”的审计机构正在有效发挥核查和把关的作用。

据记者统计,在2022年年报中,有234家A股上市公司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包括103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94份“保留意见”以及37份“无法表示意见”。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深市便有13家A股企业预计触及“非标”退市指标,*ST和佳、*ST光一、*ST易尚等企业均在发布2022年年报的当天,提示“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上述公司退市的直接原因看似是“非标意见”,其实他们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财务数据或内控制度存在重大隐患。

自2020年底退市新规实施以来,资本市场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断畅通。2021年年报披露后,A股市场42家公司被强制退市,退市数量超过此前三年总和,创历史新高。而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优化,退市制度执行将更加严格合理。

分析指出,全面注册制时代,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还将出现更多因审计意见退市的案例,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记者 袁源 李曦子

编辑 李曦子

责任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