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山市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

安徽村镇建设学会 规划中国 2023-03-26

— —歙县坑口乡柔川村


项目名称:

黄山市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

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编制时间:

2017年02月


柔川村隶属歙县坑口乡,元初“至元”年间柔川的大族新安张氏(柔川的主要姓氏)始祖百八公,由满田迁至柔川,在柔川聚族而居。柔川,村东有日、月形山丘,西有狮、象形山崖,村南朝山似展翅凤凰,“凤尾”落村中,西有薛溪在此打湾转向东南,北有大岭如牛形,作村之来龙,故名牛岭下。因方言“牛”和“柔”谐音,后人雅名柔岭下、柔川。村庄倚山傍水,呈“人”字型隐映于山水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村东“水口”独具匠心,极为讲究。水口的两道弯是按照八卦图中阴阳两极分界线来设计的。寓意温柔、柔和的薛坑流水。


古代柔川人大多以经商为主,主要为自盐商之后继起的茶商,经营有方而发家致富,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家乡观念浓厚,村民经商致富后回乡扶危济困,敦宗睦族,树牌坊,造水口,建宗祠,兴宅第,无不尽极奢华。在村落中留下了许多宗祠、石坊、民宅等宝贵的古建筑资源。村中文风昌盛,才俊星驰,主要历史名人有近代革命音乐家张曙、清代进士张习孙、文学家编撰家张潮、张廷树、此外还有徽商大贾张永吉、张树滋、张著文、张庆文、张正茂等十八位秀才。现在柔川保存完好古建筑大多数是明末清初的古代徽派建筑。它们具有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前后天井、两进院三层楼、高大宽敞,现有省保单位张曙故居,县保单位洪氏节孝坊、陈氏节孝坊、项氏节孝坊、勤业堂(六房)、崇理堂(五房))、张氏四房、敦理堂(三房)、张氏二房、私塾学堂、白果厅、张恩鼎宅、承泽堂等12处,历史建筑41幢。


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歙县坑口乡柔川村榜上有名,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接受委托编制柔川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的任务是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使古村的保护和发展能协调有效可持续地运行。


1规划技术路线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综合保护,积极保护,处理好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


系统完整地保护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有机自然的形态格局和自然山水与徽州传统建筑及历史环境相得益彰、交映生辉的景观风貌。


同时规划坚持整合性、协调性原则,保护、更新和恢复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激活历史地段活力,展现徽州历史人文风情。在维护传统风貌、肌理等条件下,增加公共交往空间,构筑方便、高效、特色鲜明、高品质的休闲生活环境。


在全面保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潜在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综合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传统村落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通过本次规划,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2规划定位 


结合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特点和职能,将村庄性质定位为:

结合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庄的旅游资源,将柔川村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展示、农家民宿体验、乡村休闲为一体的革命教育主题乡村旅游地

宣传口号:




3规划保护策略 


1保护策略由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1)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指传统村落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川形胜等,这是形成传统村落特色的基本因素。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薛源河,以及周边的山体。


(2)人工环境因素

人工环境因素指一切人为建造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传统村落特色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是指对街巷的传统空间格局、传统民居以及各类文物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因素是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

对人文环境要素的保护,重点是对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主要有张曙乐曲曲谱、三雕工艺、做米馃等 。



2找准目标,确定保护对象



3重点保护,划定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区:即以薛原河两侧古建筑核心区域以及北侧以三处节孝坊为核心的的点状区域,重点保护内容:张曙故居(省保)、张跃进宅--敦礼堂张氏三房(县保)、张善玉宅—张氏四房(县保)、张秉宽宅,张氏五房—崇礼堂(县保)、方秀花宅,张氏六房—勤业堂(县保)、私塾学堂(县保)、张仲辉宅---白果厅(县保)、汪荣花宅--承泽堂(县保)、张恩鼎宅(县保)、张健康宅、张广华宅、张利群宅  、张泽民宅、汪玉娣宅、章孝军宅、张廉喜宅-- 看戏楼、张冈宅张善德宅、张恩益(宝书堂一房)、汪正玉宅、汪秋凤宅、张广华宅、张美仁宅、方六汝宅、张善跃宅等,另外还有魁星楼、薛坑桥、摩崖题刻、洪氏节孝坊、陈氏节孝坊、项氏节孝坊、古井、古埠头、古道等。

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3.41公顷。


建设控制区:村落“人”字形空间周边山脊线,规划保留的建筑应在风貌上与传统村落协调,不协调部分应进行整修改造,严重影响传统村落传统空间风貌及形态格局的建筑实施拆除;新、改建建筑,严格管制建筑高度、体型体量、色彩、形式、比例等,建筑外观、体量、体型、色彩、高度应与古村协调。总面积为14.01公顷。


环境协调区:东、南、西、北至影响区域山脊线,在山水联系的通视廊,不得新建构筑物,在此范围内已有的建筑和建筑群,影响严重的必须拆除,影响较小的应改造、整修,避免高度、色彩、形态、比例等与传统空间景观不协调,面积约22.3公顷。



4传承发展,明确保护措施

(1)针对不同保护目标,规划从村落空间格局、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传统建筑、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以现状建筑综合评价为基础,对建筑提出分类保护措施与整治方式

①保护——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②修缮——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③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④保留——对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⑤整治改造——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拆除村庄外围杂乱的搭建,整治环境。

⑥修复——修复村中部分石板路、古道。

附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求:


(2)对典型建筑建立保护图则,对现状典型建筑进行测绘并制图,明确保护方式与措施。




5环境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1)文化广场整治

对村落的环境整治应符合当地的整体风貌与格局,就地取材,融入当地的传统元素,对环境整治做到整齐干净,风格统一。

改造文化活动广场:整治乱搭乱建,改造周边不协调建筑,现状水泥路改造为石板路,通过石板组合成丰富的铺地效果,同时增加休闲桌凳,,树立仿古文化展示牌,展示村落文化。


(2)建筑环境改造

重点对建筑风格、街巷、绿化等整治,按照“三段式”设计手法,对墙面、路面、基础进行修补整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提升,使整个建筑符合传统村落风貌,硬化、美化宅前屋后道路,有条件铺设青石板路面;庭院菜地选择乡土材料设计围栏,同时选择银杏、桂花等乡土树种,美化背街小巷景观。



注:本文分享自“安徽省村镇建设学会”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相关链接:

•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进展综述│宏论

•沙龙分享│靳东晓:乡土中国与乡村规划探索

•实践探索│“美丽乡村”的江苏规划建设探索

•袁珍:全球城市中的乡土文化特色实践——以闵行区保护村选点规划为例

•“超越专业偏好 回归在地心声”——乡村建设的参与式规划:昆山绰墩村案例│案例研究•图说

•案例研究│河南郝堂村的“乡建”探索

•实践探索│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青海坎布拉景区村落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