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仇保兴:雄安新区可以从筑波科技新城建设借鉴哪些经验?
2017年7月27-28日,主题为“城市双修、生态宜居、绿色智慧”的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两天时间内,来自国内外规划领域管理部门和组织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相聚海口,围绕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城乡规划改革与城市转型发展、城市双修、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调发展、美丽中国生态理论与实践等热点领域举办了共24场分论坛,带来近200场顶级主题演讲,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双修”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构筑青山绿水的百年大计。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出席大会,并作了主题为“筑波科技新城的教训与经验”的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主办单位授权并给予资源支持!
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决定要建设雄安新区并将其作为千年大计,那么我们就要吸收国际上新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日本的筑波实际上就是一个范例,它不仅跟雄安联系在一起,我们各个省、市进行新城建设时也要吸收它的教训和经验。
现状的问题大家都看得到,筑波的地理环境与雄安是极为相似的,地处平原地带,周边有大型湖泊,交通不便。1994年筑波确定的目标首先就是疏解东京的人口和非首都的核心功能,打造国际尖端的科技中枢据点城市和环保宜居的田园城市。2005年提出要建设全球模范的低碳低能耗科学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园林生态城、国际战略综合特区。但实际建设周期非常漫长,1968年开始动工,但直到1993年才趋于成熟,一直到2016年近50年时间人口才达到23万人,比计划的35万人差距很大;经济投入也很巨大,前期投入2万亿日元,到2003年共投入2.57亿元,其中教育科研机构占66%,公务员宿舍、办公占3%,基础设施占31%。有一个教训非常深刻,原先提出的分流东京人口和功能的目标实际上并未达成,东京同期在这五十年时间中人口涨幅超过了200多万人。
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是由无数的事件堆砌而成的,从其中我们得出的教训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土地私有导致征地困难,分散式结构和蔓延的城市形态,造成私家车依赖,城市没有形成土地集约、空间紧凑、交通高效的目标。但这种分散不是规划所造成的,筑波的前两版规划都是十分紧凑的,但是到了1994年规划服从了现实,由于规划指定的土地无法征得,使城市被迫向四周蔓延。土地不是公有的,那么规划就极难实施,这与许多经济学家观念完全不一样。
二是新城与主城之间的快速交通一波三折、建设迟缓,到了2005年筑波与东京之间的轻轨才开通,才把两地原来交通所需的2小时减少至45分钟。但慢也有慢的好处,轻轨是由东京的中心出发而不是周边地区,对东京的科研人员极有好处。
三是协调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其协调机构由几个部委的副职组成,由国土交通大臣担任总指挥负责协调,但由于其职位较低无法直接做出重大决策。
四是优惠政策不明确,经过很长时间讨论才明确为从东京迁至筑波的所有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提供长期的优质的租房并加大使用面积,同时迁入人员比照首都工资标准提高8%。
五是民间力量参与滞后,1963年至1980年仅有43个新机构迁入、成立,而这43家机构均由国家主导建设,无民间力量参与。1980年至2005年轻轨开通后,才进入了“官+民”的发展阶段,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世博会的举办。2005年8月之后进入了“官退民进”的发展阶段,民办机构数量才第一次超过了官办机构,所以任何一个新城的发展都应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六是迁入机构核心能力与相关性不强,日本内阁会议在六十年代初就决定43家迁移机构均属于国家机关内的各研究机构,一直到1972年完成搬迁的无机材料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为首家,1973年以东京教育大学几个院系为基础创建了筑波大学,现已有师生超过2万人,而筑波科学城的影响力也是由于筑波大学而产生的。1980年,上述的43家国立科研机构才基本实现搬迁,后期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005年改名为筑波科技大学)、高能加速器研究所、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逐步搬迁,但这些机构均为九个部委下属的科研机构,大家平均分配指标,互相并无关联性,因此无法产生集群效应。
七是忽视城市人口需求,当地纯农业地方1971年人口不到1万,1980年增长到3.4万人。1973年才紧急成立了“居民生活便利公司”,在人口集聚区设立多个购物中心、超市和综合市场,还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无法处理,只得将原定小学选址的地块用来垃圾处理并于1981年才建立一周三次垃圾收集制度。
八是城市政府管理机构确立过晚,因为长期未设立管理计划,使当地城市用地、住宅、城市景观、区域文化、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决定权都在中央政府,市政设施建设与迁入都市人口需求矛盾日益尖锐,直到1987年11月筑波市诞生,才有了“制度自主权”。
九是采用维护成本过高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这个系统耗能、投资巨大,运营十分苦难,在2009年起停止运营,原设计中“工业文明”痕迹十分明显,而“工业文明”越明显,负担就越沉重。
从筑波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几点可供雄安新区借鉴的经验。
一是1970年出台专门针对筑波科学城建设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全文9章13条。其目的在于在缓解东京人口压力大同时提供自主型特色卫星城建设模板与经验;规划由交通建设省部长批准实施,周边开发规划由茨城县知事制定、建设,交通省部长批准;规划中涉及的相关配套设施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公团等分别组织实施;江铜建设省需向国会报告规划实施状况;政府确保所有建设资金,在国家财政容许的范围内尽力加快新城建设。
二是“先政府、后社会”比“先社会”的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更为优越,当时是筑波和关西两个新城走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是先政府,一个是先民间,实际上政府对资源的调配要比民间更迅速,特别有集中控制力的国家。
三是世博会的重要性。1985年在筑波举办的世博会大大加速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就是“人类、居住、环境和科技”,所以是高科技聚集的一个博览会,持续半年时间总入场人数超过2000万的目标。
四是开放性。筑波早期就定位为国际的战略综合特区,1996年6月筑波国际会议中心就率先建成,各类国际会议频繁在此召开,带来了大量国际新理念、新技术,现共有5000多名外国籍研究人员在该市工作学习,大多是在参加国际会议后来到了筑波。
五是人车分流。第三版规划中采用了“人车立体分流”的概念,为日后完善城市慢性系统奠定了基础。在筑波的主要建筑群内相隔9米左右会有一个步行区域,使得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在城市的另一个层面可自由穿行,同时也造就了公园体系的形成。
六是共同沟的建设。筑波率先于全国在新城中心区建设共同沟,并于1971—1974年投入使用,高4.8米,宽7.2米,第一期总长7.4公里。
七是1976年设立“筑波研协”,以“促进产学官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为目标,在1999年成员达到了103个,这个共同体大量吸收了各地的科研机构,通过民间力量的释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八是确立节能减排目标,强制性节能。2007年确立到2030年,人均碳排放比2006年下降50%,达到5.15吨CO2/人每年,在此基础上打造智慧之城、流畅之城、科技创新、环境教育共同发展并让市民微笑的绿色城市。2010年4月起,300平米以上建筑新建或翻新都必须强制执行节能,2004年仅公共场合铺设的太阳能板容量达3354千瓦,年发电量34万度,年减180吨二氧化碳。
九是保留当地文化与田园风观。当地既有很现代的、也有古老的建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类规划的共同目标,这在筑波得到了体现。
十是教育科技立市。现有小学38所、中学7所、高中3所、托儿所23所、幼儿园17所,并自2012年起实施“小中一贯制”特色教育,强化环境、职工、历史文化、健康安全、科技、国际理解、福祉与丰富的内心共计8方面的学习,以培养世界性人才为目标进行教育改革。
总体而言,我们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下:
首先,搬迁到新城的机构和优惠激励政策需尽快明确并有连续性;
二是连接新城的快速轨道交通需尽快启动建成;
三是新城建设协调机构的高规格与务实运行是关键;
四是搬迁集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既要高端前沿,又要注重相互的协调性,以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五是新城的基础设施要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防止“伪绿色”;
六是通过立法来减少新城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并保障可持续性的投入;
七是新城要比老城有更优质的公共资源和优惠政策以集聚人才,并调动积极性。
报告整理:金鑫
相关链接:
•徐匡迪:雄安新区的发展绝不应被房地产商绑架;绿地要超过50%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