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产业创新之路与城市运营的转变

杜雁 规划中国 2023-03-26


作者 杜雁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2018年年会上做的演讲报告,现将报告做一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等提供资源支持!

1  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

改革开放历经四十年,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现实的困难与挑战。投资拉动边际效应降低、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资本泡沫严重、既得利益强大、中美贸易战、快速增长忽视了制度建设。


在新的环境下,中国要反思赶超型的工业化路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创新能力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

总的来看,中国出现的增长奇迹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凝聚社会共识、调整激励结构、发挥生产要素价格相对比较优势和文化潜在力量的结果,其道理直白而深奥。

——刘鹤,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我们放眼世界上的创新型大都市,创新水平位居前列的各大城市的决策者均不约而同地提出创新战略。

London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伦敦是真正的全球科技中心,科技领域提供了无数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性的人才”。



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提出,“纽约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中心,科技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


Newyork

Tokyo


东京:要保持自己亚洲第一的竞争力,就要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而成为中心最重要的事就是做科创。



巴黎:

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硅谷”的地方:法国政府特别提出以数字经济引领法国工业复兴,打造“法国科创”(La French Tech)科技生态体系。



Paris


回观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级三个巨型城镇群(经济圈和创新共同体)都将创新引领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但路径和策略方面不尽相同。


→ 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的新使命:疏解、集聚与集合


雄安——北京

雄安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通州、雄安”一主两翼,功能耦合,成为协作效应的集合城市。


• 雄安——京津冀

雄安将集聚创新要素,形成汇聚创新思想的平台,构筑有足够引力场的反磁力极,触发“北京、天津、雄安”从城市单点到城市三角的多点集聚,构建更均衡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


未来京津冀将以首都特大城市为核心,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联系,实现以城市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培育和创造符合中国在全球经济定位的城市群。


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

从长三角经济圈层面来看,杭州、上海、江苏三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错位竞争、互补共赢的创新格局,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在十八大前就已开始,在城市规划、产业创新、制度设计等层面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在进行,实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制造业的集聚,制度的差异既是掣肘,又是创新的机遇。


从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与深圳这些年来国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可以看出它们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在“高速增长” 阶段资本型增长为主,拉动经济主要靠固投(铁、公、基),融资能力(如卖地收入、股票上市、发债)是实现“高增长”的核心指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运营收益为主,提高水平主要靠消费,现金流收入是实现“高质量”核心指标(赵燕菁,2018)。


2  深圳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分享下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验田”在四十年里走过的产业创新历程。


深圳作为创新创业的桥头堡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市场的力量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政府同时给予了有效的政策扶持,形成了良性互动。据今年前三个季度统计,深圳GDP净增量位居全国之首,达到13%左右。


回顾:简单商品贸易向外向型工业转型(1985年)

从1980's 开始,随着超常规速度的经济、人口与空间同步扩张,深圳历经三次产业转型。1980-1985年,在特区优惠政策支持下,第三产业主要由贸易流通业主导,依附香港,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经济活动围绕罗湖、上步、蛇口、沙头角为数不多的几个点展开;1985年,中央发现已衍变为倒买倒卖的投机性行为后予以压制,千余家进出口公司倒闭,经济增速下滑至2.7%;国务院专门组织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外向型工业座谈会,确定了深圳经济从商品贸易向传统制造业转型方向,以香港为首的大量外资型企业进入,从1986年以后深圳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 节点1985年,国务院专门组织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外向型工业座谈会,确定了深圳经济从商品贸易向传统制造业转型方向。


1986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落实了国家对深圳产业转型的战略部署。总规规定的城市性质为:发展外向型工业、工贸并举、兼营旅游、房地产等事业,建设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俗称“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规划利用了经济特区自身地形狭长的特点,结合自然山川,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确定了“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五个组团:沙头角—盐田、罗湖—上步、福田、华侨城、南头—蛇口。规划了16个工业区,早期的上步工业区和蛇口工业区是最突出的代表地区,区内的标准厂房为后来深圳的产业转型,包括高新技术、创意产业的转型等提供了可灵活变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


→ 回顾:产业向高新技术转型  深圳城市全域发展(1995年)

1990年代中期,以“三来一补”式加工贸易模式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的深圳,在综合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面临着第一次产业转型的选择。以纺织和制鞋等传统制造为主体的加工贸易体系,迅速被全国性消费升级所推动的家电、电脑、通讯产品等产业所取代。


• 节点1995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明确,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产业,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在“八五”计划中,深圳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九五”计划又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市政府先后制订了《1990至2000年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计划指南》、《深圳市年度重点科技开发项目计划》,明确了“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


96版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范围扩大到全市域范围,形成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全市组团结构;城市拓张与产业高新化发展的联动同步;产业布局以高新区为核心向外拓展,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特区内;外围产业空间与组团结构相适应、逐步培育壮大。



→ 回顾:发展重点向现代服务业倾斜

 节点2005年,深圳明确文化产业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 2007年,政府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2009年,国家倡导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开始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 2011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送审稿)》。至此,深圳市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完成。


同年,全市编制《深圳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存量规划背景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用地空间管制,促进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强化政策分区和节点带动,突出产业特色化集聚。


全域布局,相继培育了前海、后海、蛇口网谷、大学城、华为与天安云谷、留仙洞、低碳城、大空港、宝安“双城”、坝光生命科技小城等多个承担不同使命、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平台。


  前海

前海合作区位于深圳蛇口半岛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居于 “香港-深圳-广州”这一“珠三角脊梁”的中心位置,面积约15平方公里。但自2000年开始填海以来,前海地区只是作为城市的港口、物流中心和能源基地发展。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将前海合作区定为提升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前海合作区将作为国家战略区和深圳双中心之一,发挥特区创新精神,深化粤港紧密合作与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确立产城融合、特色都市、绿色低碳三大规划策略,形成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坚持生态、活力、健康、可持续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以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前海合作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中心。

以国际产业社区为特色、功能混合、集约立体的单元开发模式高效推进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破解国家战略新定位下疏港交通处置的难题,构建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观,塑造滨海个性,形成富于海湾风貌的立体化多层次城市空间形态;并结合深圳实际提出低碳城区建设引导指标体系,打造高强度开发情境下的低碳生态示范区。


  蛇口网谷


产业生态圈:步行尺度内有医疗、培训、孵化器、服务中心、研发、公寓、绿道、花园……


南海意库曾经承载“三来一补”企业最初的辉煌,由三洋厂房改造而成,其转型与全球创意文化产业的崛起战略不谋而合,是中国初始制造业滕笼换鸟的经典个案,是深圳绿色技术改造的典范之作,是蛇口的一张创意名片,是未来全球高端创意产业聚集地……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为11.52平方公里。1991年至2001年10年时间,经深圳市科学技术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37家。其中大多数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于福田区和南山区,约193家。全市40%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于南山区。其中一多半分布于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总数的22%。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吸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独立片区,布局密度达到10个/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南山区注册的国家科学技术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641家,占全市的29.7%;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占全市37.5%;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增至750家,占全市58%;省级创新团队总数占全市7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相当于国际创新型国家水平。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圳软件园


  华强北片区电子产业聚集区

1980年,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成立,规划了上步工业区和八卦岭工业区。上步工业区承接台湾、香港等电子、通讯和电器订单,区域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以华强北为核心,电子产品为主导的商圈。


2007年10月,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在华强北诞生,使深圳成为中国电子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2008年10月,中国电子商会同意授予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电子产品集散地之一。


30年发展,从统一建设的上步工业区,到万佳百货的入驻和证券一条街的自发性改造,再到茂业、赛格等大型商业的引入,业主改造需求旺盛,交通拥堵、配套短缺和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陆续突现,政府开始主动介入。



华强北城市更新统筹方案包括增量控制、地下商业街建设、市政改善、功能高度混合等内容,使得产业创新与城市更新的空间供给保持了惊人的协调性。

华强北城市更新统筹方案-1

华强北城市更新统筹方案-2


  天安云谷

天安云谷位于华为科技城内,是华为科技城的“率先启动示范项目”。是智慧产业社区的典范。


  城市更新的文化复兴——华侨城文化创意园

3  城市运营的四个重点转变

原生生态与环境友好

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并呈现向好的态势,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开展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多污染源综合控制,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公园总数近900个,计划到2020年全市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00平方公里以上,使市民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绿色福利。


多样化产业空间的供给

深圳之所以产生了众多的明星科技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过往为众多原创企业提供了低廉的创业成长空间和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


→ 案例:留仙洞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共享性产业社区

留仙洞区域总面积135.5公顷,规划时以产业、企业的需要切入,实现高品质的众创空间营造。设置众筹、自发的创新创业单体空间需求与组合模式,提供土地作价出资、招拍挂、产业地产、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协议出让等6种不同的土地出让模式,分别对应不同的开发建设模式。


以六街坊为例,未来科技创新园区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三种,一是去地产化;二是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促使第三空间的生成;三是可伴随企业生长的运营


就业人员居住保障   

华为坂田总部周围被城中村包围,每天3000部通勤巴士往返。“从业者有其屋”,从商品房销售的地产模式向租售并举的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共识,但强大的惯性和长租业务的亏损现状,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托底保障等方面共同行动。


城市就业者不只是华为这样的科技人员,还有大量的服务业和技术工人,他们需要低成本的生活空间,如深圳白石洲城中村比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新时代,链接强于拥有,作为城镇化重要支柱之一的房地产在以下八个层面已经发生改变:一是从房子到居住——实现“房住不炒”的目标;二是从产业带动者到空间提供者;三是从所有权到使用权;四是从交易价值(收入)到使用价值(需求);五是从资产到人;六是从半工业化到数字七是从市场占有率到无限细分市场;八是从城市、地段到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 案例:水围村人才公寓——城中村的升级

  公共服务的均等与创新

我国包括住房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历史欠账严重,学校医院养老等服务设置质量数量均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创新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不断提出公共服务新要求,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侧创新。


在深圳利用城市更新补足公共设施欠账,引入新的公共服务,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远不止国家的规范标准内容,由开发商代建、运营与管理,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建成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应模式必须创新,探索文化体育设施PPP建设与运营模式。


基于产业创新和社会公平的城市治理应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方向,规划做平台,将政府、公众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公共服务配套、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战略定位、空间格局优化、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都大有所为。


The End.

城市创新战略中的规划作为——以广州新黄埔战略为例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从民间创新到复合创新的跨越——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评估和战略为例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认识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城市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