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工作探索

王颖楠 规划中国 2023-03-26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王颖楠在“2018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演讲者∣王颖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背景

2018年,在北京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看到过,比如:紫竹院的小小规划师,学院路城事设计节等活动;也可能在新闻上听到过海淀全面推广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新闻报道。可能有人会在心里嘀咕:“责任规划师工作未来是一种参与式规划的热潮,还只是一个短时间风风火火的政治行动?”


实际上,从近几年的政策变迁来看,我们认为责任规划师工作未来一定会成为长期持续性开展的制度化工作。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开始,提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在此之后,2016年责任规划师制度就明确写到北京《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当中。


2017年,责任规划师制度更进一步写入具有法定性效益的《北京总体城市规划》里面。随着北京总规的全面落实,2019年1月份北京市今年的一号文件,用专门章节强调了,发挥高校资源、科研院所资源建设责任规划师制度,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中,责任规划师工作已经成为北京从制度层面上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回应;同时做为北京总规落实的重要举措,责任规划师工作将成为政府实现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转变的重要抓手。



海淀探索


那么海淀的责任规划师工作是怎么开始的呢?实际上,海淀的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试点是从2018年海淀的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理念开始的,最先是由城管部门开始启动的这项工作。到了7月份转到了海淀规土分局,也就有了后面中规院跟海淀规土分局一起的合作研究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的整个工作。



这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重点。


第一,责任规划师工作起手于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对很多人来讲,背街小巷工作是一个实际的建设行为,应该由规土、道路甚至市政部门指导操作,但这项工作其实是由城管部门负责的。这使我们意识到规划设计人员的服务主体可能应不仅仅是规土部门。


第二,责任规划师实际上不是直接为规土系统服务,更多是为街道和镇政府服务的。谈到街道,在坐各位想到的都是一些软性工作,其实北京的街道职能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时隔23年在今年年初,北京再次召开了街道工作大会。此次大会明确了街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其中四项主要工作都涉及到规划实施,包括:人居环境整治,街区更新,社区治理以及文体设施体系完善。由此可以看到,街镇将成为规划实施、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的重要操作主体。



在这种背景下,街镇对我们的规划设计工作又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对海淀街镇做了选点调研访谈,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街道这一级行政机构没有一个与规土系统直属的对接部门,跟我们对接的科室包括了:城管、宣传、经管等等,五花八门。


同时,镇的行政机构设置中虽然有规划科,但他们更多的是做村庄拆迁安置的工作,没有太多与市区两级规土系统的衔接。同时,街道一级工作人员完全没有规划设计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以及相关知识储备。



形成“一三五”认知


总结下来,我们发现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维护过程中,在体制上我们需要做些查漏补缺的工作。当前规土系统的一系列施政手段都是基于地块开发管控的,但落实到公共空间、社区营造的时候,就变成了多系统的建设管控,规划统筹力度明显下降。同时在实际的建设实施中,街道、镇是主体,很多时候是最直接的城市建设维护部门。但是,它们跟规划管理部门缺乏平等专业的语境去沟通。这是我们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时候必须面对的。


因此,未来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应该充分发挥专业性,为街镇做好专业化的规划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应帮助街镇在具体建设实施工作中做好专业的技术把控,甚至能够近一步对接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全面实践。另一方面作为直面基层,信息资源最精准的专业渠道,应将公众意愿和实施反馈信息,汇总提供給上级政府及规土部门。


我们希望海淀责任规划师制度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大平台,实现三大作用。


一是一张蓝图干到底,优化提质、反馈维护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时监管作用。


二是实现区、街镇、社区的三级联动以及部门联动的精细化管理联动作用。


三是实现从管理到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公众参与的共治作用。



在这基础上,海淀责任规划师需要实现五大职责,我们把这五大职责概括了一下,方便大家理解。


一是讲解员,宣传员或者说教育家;


二是具有专业背景的街道大管家,做一些整体谋划和策划推动工作;


三是社会活动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以及社区的人文再造;


四是大专家,做到专业质量把关、品质提升;


五是书记员、观察员,希望未来可以发挥规划动态维护、实施监督的作用。

 


建立“1+1+N”模式


为了实现我们说的一个平台三大作用五种职责,我们在海淀建立了一个“1+1+N”的责任规划师人员架构模式,即: 1名全职街镇规划师,1名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以及N个设计团队。下面具体来逐一解释一下。



首先,第一个“1”,应对的是街镇目前没有专门的规划机构,没有任何规划语境,所以他们急需一个全职的人去替他们长时间做解答,替他们把他们的语境转化为规划语境,双方沟通的这么一个工作,长期来看这个全职人员可以负责规划的动态维护甚至是规划体检等工作。


第二个“1”,是责任规划师高效合伙人,这一角色更多的,是脱胎于社区规划师,但是在这里面又不单纯像上海那样只是做一些微更新项目,未来还要添加宣传员、教育家,大管家的作用。我们希望利用高校教师本身具备的较高公信力,形成跟街道的良好信任互动,更好的有计划的去推进整体工作。


目前,海淀已经聘请了清华、北林、北交这三所本硕博梯队完善,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全面的院校教师,和各街镇进行一对一双向选择,并开展工作对接。

 


最后是“N’,我们希望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设计人才,设计团队接口。一方面,我们希望接纳已经做了前期试点实践的这些设计团队;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一个地区未来的城市品质跟设计市场的繁荣有很大相关性,市场化的设计繁荣,是城市品质保证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不希望责任规划师是去锁死一个市场的,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不同专业的人,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责任规划师工作的大平台当中。


亟需直面的转变


最后有两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在责任规划师制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坚信责任规划师工作不是一个即兴之作,而是顺应了时代背景以及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工作将成为一种城市建设、更新机制上的系统化尝试。这不仅是自上而下管理到自下而上治理的转变,更是从目标导向的表皮更新,向需求导向的内核更新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责任规划师工作将推动规划设计自身的方式转变,逐渐从精英式的规划转变为更长时间的公众参与式规划。


就规划师本身来讲,我们未来的工作也一定会逐步从规划编制向规划长期的实施维护监管协同转变,形成精细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全新规划设计实施服务的方式转变。


用设计做制度


,我们发现跟街镇谈的时候,会谈到规划的统筹问题,资金问题、项目持续问题、部门协调问题,甚至工作范式问题。但是没有人跟我们谈设计问题。在朋友圈,经常可以看见各种专业的人在批判我们的城市空间,觉得它缺少设计。但是我们有那么多的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又都去哪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少的不是设计,而是让设计及设计人出现在合理地方的广泛认知、系统渠道、合理程序以及资金资费标准。我们也发现城市空间所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和现象,不单纯是规划设计问题。这其中,更多的是城市运行方式的一种外在化表现。因此,我们形成了一点点体会,如果想改变这个城市,不光要“用设计做规划”,可能还要去“用设计做制度”,才能让城市运行的更好。



321,出发!春风十里不如二八的你——海淀高校合伙人责任规划师工作齐行动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全程把控、动态跟踪 ——北京市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责任规划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三个案例介绍——责任规划师与社区参与式规划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责任规划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