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Young系列】对话LUO studio 主持建筑师罗宇杰 : 空间是对材料的有效建造与组织
| AT导读 |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复杂多元化,我们看到更多年轻事务所带着他们独特的思考、细腻的观察、精微的推敲,从研究到实践、从实践到教学,逐渐介入城市和乡村。他们大多起步不久,羽翼未丰,却蓬勃奋进。因此,《建筑技艺》杂志继2020年2月刊《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出版后,特推出栏目“AT·Young系列”,将目光锁定当代中国建筑界的新生力量,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分享、设计理念的思考、设计观点的剖析,为本土的青年建筑师发声。本期为大家带来LUO studio主持建筑师罗宇杰对建筑设计的创作性思考和心得。
Young Architect
对话罗宇杰
空间是对材料的有效建造与组织
Young Architect Vol.3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造课题教师,高校联合建造节指导老师,中央美院校友会常任理事。2021 德国DtEA设计教育奖.建筑类别最终大奖,2020“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2020年美国A+年度最佳设计大奖,2020年加拿大《木结构设计与建筑》Wood Design & Building Awards 最高奖Honor奖,2019年10月LEAF AWARDS(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大奖)Best Achievement i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最佳环保类别)大奖,2019年10月获得英国2019WAN AWARDS(世界建筑新闻网大奖)wood in architecture金奖。代表作品:浙水村自然书屋、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珑府生活体验中心、骆驼湾村廊架、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共享瓢虫——可动微书屋等。
Q1
您在去年获得了2020“自然建造· Architecture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您怎么看待建筑技术?
罗宇杰:技术的释义:“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建筑师的“技术”有图纸设计上的知识,也有实施建造中的经验。这两者会随着建筑师的阅历不断积累,并随着不同的外界情况不断适应、更新。建筑师不能只关注图纸,更应该关心施工建造,这两方面的技术都很重要。
Q2
目前,您所做的建筑设计和研究都是以乡村建设为主,契机是什么?
Q3
谈谈您对材料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理解?
珑府生活体验中心
珑府生活体验中心旨在创造出一个"通用空间",让空间释放其功能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用途。
建筑作为一处销售中心,其主营生态农场的甲方,希望通过这栋建筑的设计将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传达给他们的核心客户。因此木材被用作了建造地材料,以更准确地体现企业绿色的形象。
△ 北侧庭园 ©金伟琦
△ 中庭 ©金伟琦
△ 二层儿童区空间 ©金伟琦
珑府生活体验中心改变了中国房地产销售中心的常态,也为整个室内设计行业的未来创造可能性。它的木结构适合不同需要,也可拆卸和重复使用。整体设计不会因为要照顾环保需要而影响其表现,为解决地球逼近眉睫的环境问题提出明智的解决方案。
Q4
您还做了很多针对儿童的设计,儿童空间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如何体现这些特点?
浙水村自然书屋
©金伟琦
浙水自然书屋的灵感来自于当地传统的建筑方法,将建筑固定在岩石上。“书架”同时承担了三个功能:柱状网格结构,读者的座位及书架。所有地基都是轻型地基,对土地的自然破坏最小。为了节省材料,木材非常薄:木柱的截面为4厘米厚,木梁的截面为2.5厘米宽。每个结构部件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系统。柱子之间的缝隙用玻璃砖填充,玻璃砖既是内部墙体,也是外部的,同时还支撑建筑单元。屋顶由两层面板组装而成,一层水平放置,另一层纵向放置。所有建筑元素一起形成了结构系统,它们是结构,也是墙体和窗口。
©金伟琦
©金伟琦
©金伟琦
03项目档案东庵上村儿童之家
© 金伟琦
© 金伟琦
Q5
有没有刚建设完成的设计作品?设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分享一下?
无目的概念书店
从中心区往后场看 © 金伟琦
无目的概念书店是海淀驹然书舍在多年运营积累下,提出的一种自由的未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要特别固定的陈设格局,提出营造多变空间的可能性,甚至要求书店兼具展览的可能性。
在室内营造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常规的室内吊顶进行遮掩,会使得原本并不高大的空间变得更加的狭小局促。在这种杂乱无序的空间中,不采取包裹的装修方法,而塑造原本的空间,成为这个设计的开始。
多面墙的转动 © 金伟琦
驹然书舍 © LUO studio
根植于结构主梁之下的次生结构部件——旋转之墙,当旋转墙全垂直于入口界面呈纵向时,空间通透;当旋转墙平行于入口界面,空间划分成几个递进连续而彼此隔掩的状态,增加空间的丰富性、层级;旋转墙也可以自由转动停留获得丰富多变的空间。
旋转墙采用型材角钢铆接骨架部分,骨架外侧采取了透明与半透明两种覆盖,入口处以及通往后场的过渡区为了空间延续采用了透明墙,其他区域为了增加丰富性则采用的是半透明墙体。
墙体之上也根据模数设置了可以对穿木棍的孔洞,并根据这些孔洞设置了2、3、5格的金属隔板,这些木棍、隔板满足悬挂、放置文创物品和书籍的需求。
入口区看室外广场 © 金伟琦
悬挂的杯子©金伟琦
Q6
在目前您所做的设计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Q7
之前曾经在北京院工作,现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两者有什么不同?
Q8
听说您有些特别的爱好,还做过一些跨界的创作,能不能介绍一下?
Q9
作为一位青年建筑师,您认为自己和老一辈人们的不同之处在哪,请评价一下自己?
采访 | 《建筑技艺》杂志 刘晓茜
延伸阅读
【AT·Young系列】乡建新思考 | 用70万为村民造出400平的“梯田之家”
【AT·Young系列】对话寻常设计主持建筑师林经锐 :“织网捕鱼”是设计的魅力
-END-
35万+粉丝点击关注↓
热点关注 ▎ 深度人物 ▎ 新作发布 ▎ 学术活动
后台回复“投稿”“合作”“转载”了解更多内容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