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事实匮乏的时代,调查记者不够用了!

2017-11-25 陆鹏鹏 传媒圈

文丨陆鹏鹏

来源丨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ID:lanjingcj)


红黄蓝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昨日到现在,朋友圈的沉痛哀悼、微博评论下的愤慨、自媒体的咆哮式发声,空气中充斥的紧张氛围乎容不得一丝思考,冷静也显得与非理性情绪格格不入。


此情此景并不陌生,一周前的江歌案、两周前的携程虐童案、三周前的赛龙事件......同是这样一幅画面。



哀悼过后的事件后来怎样了?这次的三色案热度,又会持续多久?


本来需要调查记者一线采写传播事实真相的严肃新闻,结果变成了自媒体宣泄式文体收割流量机器。


自媒体靠“人血馒头”收割流量,调查报道何去何从


不禁又想起那句话,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


新京报等几家媒体最先对三色案事件进行报道,报道真实接触并调查了多名红黄蓝幼儿园幼儿家长。随后新京报信源变成了各大自媒体的引用出处,有的自媒体甚至没有信源。


不可否认的是本次事件由于朝阳警方已介入事件调查,院长正在配合警方调查无法接受媒体采访。


但纵观近年来严肃新闻的走向日渐式微,自媒体不断发达,缺少调查的的娱乐、趣味、情绪化新闻不断涌现在读者面前。


江歌案、携程案、赛龙案等,原本需要大量调查的新闻事件,自媒体巧妙的煽动情绪,在没有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靠吃“人血馒头”获取了更多流量。


当每个自媒体都在借恶性事件收割流量的同时,留给读者的不过是千篇一律的负面情绪。而传播真正需要的是前往调查路上的记者。


此前,腾讯网总编辑李方曾在一篇文章中感慨到,“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他认为,随着传统媒体的垮塌,一起垮塌的还有正规新闻采访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叫做新闻事实的产品。


《南都周刊》前主编许庆亮今日在微博发文表示:


自媒体发达,严肃新闻媒体式微,就会出现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爆发后的传播生态:事实极度匮乏,各种消息满天飞,非理性情绪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快速转发,营销号第一时间出来吃沾血馒头,大号借势收割流量,恶性公共事件,本该依赖的独立的第三方——曾经的调查记者的阶层消失,是现在传播困局的根源,以流量作为立身之本的各类公号,事实不是它们关注点。极端事件引发的猎奇心,人性里对恶的愤慨,都成为营销号流量变现的直接因素。



中国的调查记者都去哪儿了?


先回答小标题的提问,据最新的中国调查记者生态报告显示,比起6年前,中国调查记者数量减少了57.5%。



近几年因为多方原因,为数不多的知名调查记者,不是转型,就是离职。知名的调查记者王克勤、邓飞等,转型走上公益的道路;简光洲、罗昌平、杨海鹏等,或创业或走上了其他岗位。与此同时,一些媒体的深度部门,或解散,或并入其他部门。


调查记者多被认为是一家媒体业务素质较高的员工。调查记者采访的多是深受社会关注的新闻,因此存在采访难度大并存在较大风险的特点。正因如此,业界曾有一个观点,全国真正称得上调查记者的屈指可数。


一方面,相对工作付出和职业风险,调查记者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等物质性回报比较低,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一般,尤其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另一方面,调查报道面临的社会控制环境也比较严峻。


前段时间,李海鹏领衔的ONE实验室解散,便可以印证当下调查报道的困难所在。从其发布频率、采写时间来看,要讲好一个非虚构故事,需要的成本非常高。一篇ONE实验室的深度稿子,一般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由此可见,调查记者生存状态困难,调查记者的创业之路也走得异常艰难。


调查记者月入5000?咪蒙助理都月入5万了


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平均收入,67%左右的月收入在5000至10000元的范围之间,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约为17%,而月收入少于5000元的约为15%。薪资方面与11年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所差无几。


图为最新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图为2011年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相对于调查记者所付出的报道艰辛、面临的职业压力而言,这个收入水平的确不高,因此他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也比较低。


而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调查记者,回答比较认同的选项有“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表达百姓呼声”与“传播新思想、启迪民心”。


相对而言,“新闻工作收入较高”、“新闻工作者有机会成名”与“学了新闻相关的专业”等回答并不能获得调查记者的认可。


月入5000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咪蒙助理的5万(咪蒙曾发文《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万》),更不用说网络上盛传的8位数年收入。



与吃力不讨好的调查记者相比,自媒体们只要宣泄一下情绪,煽动一下气氛就能收割无数10w+,那么谁还愿意去做调查报道?


江歌案、携程案、赛龙案等,再到去年的和颐酒店事件等等,事件发生后,急于评论的人太多,调查记者太少,舆论场里充斥着想通过评论表态的自媒体。


自媒体发展到至今,形成了扩音器效果,而真正给新闻生产带来进步的还是赶往新闻现场的调查记者。



相关阅读:

10万+,正在毁掉新闻行业,毁掉互联网

文丨水木然   来源丨水木然(ID:smr8700)


有人说,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而我认为,这是一个把“内容逼成生意”的时代;


信息传播,正在变成一门性价比极高的生意,首先击垮的就是100年来形成的新闻传播体制。


回首从前,在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虽然新闻行业依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至少还是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在追求真相;


然而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惊讶的发现“100000+”成了所有自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追求,有人喜欢搞怪,有人公开发牢骚,有人喜欢危言耸听,一篇篇简单粗暴、哗众取宠、撕逼骂街的文章,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裂着社会。


它满足了我们的猎奇、需要发泄的欲望,让我们上瘾、不可自拔。我们自古以来喜欢围观、跟风、人云亦云,这种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半个世界。


10万+,不仅成了新闻人、媒体人的魔咒和梦魇,更让无数的“能人志士”义无反顾的奔波在追求10万+的大道上。


大部分自媒体的本质,都是一桩生意。做生意的思路是以最小的投入博取最大的回报,而且最快的回报,因此当一件大事发生的时候,大家不是去前线探究真相,而是喜欢猜测和评论,因为记者奔赴前线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于是,大家比拼的就不再是谁先快速报道真相,而是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传统媒体养记者,自媒体只养段子手。于是当很多传统媒体被自媒体干趴下的时候,我们也惊讶的发现: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记者越来越少了。


一位评论人曹林说:

 

“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

 

这就是国内新闻媒体的尴尬:评论过剩,预测过剩,事实的传输能力严重不足。


自媒体对热点如饥似渴的追逐,为了博取关注度,他们成了新闻事件的“远距离救火员”。以更快、更煽情、更刺激、更负面、更主观、更狭隘、更意见化而迅速传播,这伤害了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没有自律何谈自由?


于是,整个社会都生活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听风就是雨的状态里,这也是人心不安和浮躁的一大原因。


而与此同时,很多记者、媒体人也被外界教唆着去创业做自媒体了,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10万+,是“内容创业”的原罪。


媒体,是社会的眼睛。


如今,自媒体越来越繁荣,但媒体已不复存在。


不错,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当一个记者不辞劳苦的去现场采访,还要承担相当的现场风险,所写报道的传播量还不如某个自媒体、大V、明星等等随便抛出来一个段子的时候,这是时代的可悲。


以微博为例,它几乎全部沦为明星抒情的平台。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使家里着火了,也不会有人去理会你;如果你是一个明星,哪怕随便放一个屁,都有很多人跟着去闻。


如今,中国的明星那么多,大v那么多,拿到投资的段子手团队也那么多,你见过哪个自媒体是以报道真相为己任了?你见过哪个自媒体是以舆论监督和追逐真相为理想了?全部都在吹嘘自己的估值!他们的重点不再是写好一篇报道,而是研究如何能出来一个10万+……


以前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现在是没有粉丝就没有发言权,你不觉的这太荒唐了吗?


这是知识界觉醒的时代,也是新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舞台的时代,但是这也是一个魔鬼被唤醒的时代。


我最受不了的是不断的有自媒体宣传自己拿了多少多少投资,估值多少多少,是什么让你们那么光明正大的出卖节操?


我们一定要记住,一旦媒体商业化,被资本所绑架,媒体就将成为资本的帮凶,我们的眼睛也就被蒙蔽!


它们宁可把钱花在如何创作出更牛逼的“段子”上,也不可能把钱花在如何真正的给我们带来“真相”上。尤其是那些积累了一定粉丝,就去拉投资的营销账号,它们到最后必定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是资本扩张的垫脚石。


水木然认为:媒体以追求真相为最终目的,而自媒体以追求利益为最终目的。这才是两者的最根本区别。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只要满足了大家需求就是有价值。按照这种逻辑,黄赌毒都是人的需求,都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研究大众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就极其深刻到了意识到一件事:影响大众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扩散和传播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因此,这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成了: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于是沉默的大多数会变成了随意便被引导的媒奴。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破天机!


凡是一味顺从我们内心需求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堆砌起来把我们埋没。那些无限附和人们欲望的东西,早晚会把大家推向深渊。


只有坚持给我们警醒和明示的事物,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就像这篇文章,我明明知道它不会改变什么,但是我还是想表达出来,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足以惊醒我们的真相!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这支广告让我果断放弃iPhone X

起底大剧营销:一线卫视急追视频网站

各大剧目纷纷宣称“收视第一”,究竟谁才是第一

第一代“新媒体”已经老了,谁将主导我们读什么内容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这个暑假,电视观众在老去,视频观众正年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