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四十年,年代剧《人生之路》的创新底色

零壹 传媒圈 2023-11-17
作者丨零壹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
导读:航拍黄河大气磅礴的画卷首先展开,一个年轻人正在岸边高处远眺。伴随着高亢的“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信天游歌声,电视剧《人生之路》其实在第一幕已经立住了一个现实、厚重、又不乏年轻和希望的质感基调。

3月20日,由阎建钢执导,洪靖惠、未夕编剧,陈晓、李沁领衔主演,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人生》小说于1982年发表于《收获》杂志,也是路遥成名之作,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比起路遥另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作为中篇小说的《人生》文字体量要小得多,而且当时的青年路遥也是用一种充满未知、可能性的态度来给小说结尾。所以《人生之路》“部分取材”的定位,已意味着电视剧对原著的映照更多体现在精神内核,而非单纯复刻剧情。

在四十年之后,剧集创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更多——跨越巨大的时间长度,变迁的大众影视审美倾向、任何话题都能快速放大的传播舆论……更重要的是一个起始于80年代的故事,又应该如何与当下的剧集主流受众建立起情感连接?

在《人生之路》中,我们能看到主创对年代剧创新的许多思考和实践探索。

01
影视剧创作
直觉印象不等于现实

首播当日《人生之路》收视率轻松破1,收获多个微博热搜,在各大平台上也掀起了不少热烈话题讨论。大气的画面镜头以及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的出演基本得到一致好评,前几集剧情的紧凑递进扣人心弦,成功的情绪渲染也收获不少观众赞赏之声。

不过也有观众提出了一些质疑:剧情上,高加林被人顶替上大学在80年代现实吗?服装道具上,为什么大家衣服看起来都挺新的,没有体现出穷苦破旧?为什么这几个年轻人自行车敢骑得那么猛?

这种“现实与否”的问题,往往是所有年代剧播出后都要面对的第一轮争议。观众们大概率不会在看电视剧之前做多少功课,产生印象上的错位感往往源于直觉印象。

但“直觉印象”不等于是“现实”。

比如顶替上大学的事情,除了引发热议的山东农妇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外,据媒体报道央视主持人康辉在80年代也有过类似遭遇,当地没有发报递送他的成绩,此后在他父亲的奔走查明真相后才顺利被大学录取。在信息资料没有联网、手工邮递投档的时代里,这种现象不会是孤例。

而关于自行车和衣着,就要说到时代背景,以及路遥在小说中的描述了。因为80年代已经久远,大众往往在心中自动加上了全部做旧的滤镜,而忘记了那同时是改革开放初期朝气蓬勃的时代。路遥本人在《人生》中这样写道:

“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步,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

崭新的衣裳、奔驰而过的自行车,这种新与旧的碰撞,显然也是路遥在小说中侧面映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蓬勃发展、新潮与守旧之间的碰撞。而剧中在乡村教室与大学教室产生对比的多段镜头中,《人生之路》明显就更侧重于“破旧”的视觉表达。

同样的道理也在于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年轻一代人物的塑造上,他们的说话方式、思维、行为与老一辈的显著差异,明显也是剧作叙事设计上的有意为之。

许多观众其实也慢慢理解到,年代感不等于简单的做旧、土味。一些反直觉的创新拍摄思维或许是大胆的,但并不会与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相悖。

02
与青年同频:照见时代当下
延长人物弧光

《人生》能够在不同时代的青年中具有广泛影响力,显然不在于故事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更多在于其精神主题与年轻人情感的共振。《人生》的精神内核带有穿越时代、地域甚至文化的永恒亮色:青年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时代中,如何去做每一个细小而影响深远的选择?又如何去权衡理想与现实,乡土和他处?

当年,年轻的路遥在《人生》最后一章副标题写下了“并非结局”四字,因为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而就像青年路遥不愿意给高加林这个人物盖棺定论一样,《人生之路》在剧情上的续写和扩展,其实正是对原作精神的一种忠实承继。

高加林的故事并非是完全私人化的,而更带有普遍性社会意义。《人生之路》作为年代剧与当下的“高加林”们如何实现精神连接,主创们在多个层面上的创新探索很值得评析一番。

在传媒圈看来,《人生之路》与当下青年的“同频共振”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

一是照见当下与现实话题。仅在前几集中,我们就能明显看到导演与编剧试图关照当下的多处尝试。上文提到的顶替高考事件是其中之一,而高加林在村中教学的诸多细节几乎都有现实意义:

乡村教学条件有限,而高加林选择把教学地点搬到室外,结合地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导游式教学”,这恰是当下初级教育中所提倡的“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他告诉孩子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大学,不仅是为了等着将来吃商品粮,更是为了改变我们农村孩子的命运”,这既与当下偏远地区教育者们的理想遥相共鸣,后续也可能接上关于当下乡村的更多现实话题。

考虑到后续故事时间线会最终延续到当下,《人生之路》与时代的紧密相连一定会更加明显。

二是赋予青年角色群像丰满的人物弧度、完整的成长轨迹。路遥将故事戛然而止于“并非结局”且从未续写,他在《人生》中所表达的更多是思考和展示,《人生之路》则试图将小说的思考进行延续——青年成长这一主题,在《人生之路》中不再仅仅通过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和选择来诠释,包括高双星在内的多个主要人物塑造都是更圆、更丰满的走向,而非工具人、纸片人。

比如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这个剧烈的矛盾冲突,就成了后续人物塑造做选择时的驱动力:

高加林在遭遇巨大的打击后一度情绪低沉,但随后还是坦然接受现实做出选择,试图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而高双星小心翼翼在城市维护自己“偷来的人生”,不仅使他遭受来自学习跟不上、与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也让他始终充满了自我矛盾和挥之不去的内疚。剧中高双星到工地打工,终于用回自己的本名时,他终于更加自在了。这时他或许已经明白,自己终究偷不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回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恰是路遥在小说中强调的精神内涵:“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在《人生》第二十二章,路遥用作者的视角这样写道。

和《人生》一样,《人生之路》并没有避讳青年群体们的迷茫和追问。

“如果说当年高加林的故事之所以影响中国,源自作家极其真实、诚实地直面了青春课题,深受他小说影响的那代人有许多而今已成了国家栋梁,这些人的血液里都有路遥《人生》的文化基因;那么40年后我们再度求解人生之路,则因为对青春话题的探讨是个永恒热点,每个人的青春或多或少决定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明天,我们需要与今天的年轻人建立起新的关于青春、挫折、奋斗的共鸣。”导演阎建钢在接受媒体“文汇报”采访时表示。

03
国剧迭代中
年代剧如何实现创新表达?

纵观国剧发展数十年,年代剧这一类型既是常青题材,又经历了不小的创作重心变迁。

2000年前后,讲述大家族故事的《大宅门》《乔家大院》《大染坊》风靡一时;而后从《父母爱情》《金婚》《鸡毛飞上天》《闯关东》到去年创下收视率记录的《人世间》,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浮沉也感动了无数人;而在《大江大河》《风再起时》《创业时代》中,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又与“宋运辉们”的命运起伏连在了一起。

近年来年代剧精品频现,呈现创作生产繁荣之势。传媒圈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从市场角度而言,年代剧让观众们看到不同时空下小人物的抉择和命运,既有着大众所熟悉的叙事语境,又具备吸引不同年龄观众的强烈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

而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以小见大的家国叙事、年代变迁映照着国家发展振兴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成果,也能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激发起对美好生活、正能量的向往。


和其他影视剧题材一样,年代剧也会面临着创作上的迭代问题。但近几年里国产剧集的创新和精品化趋势,或多或少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觉醒年代》中为中国未来而寻路的先辈,他们的理想和理念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得以诠释,而在《大江大河》中,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联系通过戏剧性极强的故事相连,让观众与人物命运共呼吸。
国剧创新的大方向是制作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创作思路上与大众情感高度亲和。从这一点来看,《人生之路》或许是年代剧在2023年交出的第一份“新答案”。

路遥在四十年前所留下的开放式未完结局,在《人生之路》主创们的创新探索中又有了与年轻观众互动、贴近时代当下的新可能。

-完-

推荐更多阅读:
有人月薪过万,有人不如保安?基层记者薪酬探究!
网红演戏,是赚个快钱还是逐梦演艺圈?
为什么反腐剧赢面最大!
这个开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打得热火朝天!
被催更的《庆余年2》们,能否扛起前作口碑?
以前打开电视就是电视,现在打开全是收费的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
中文正在被谋杀

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请把【传媒圈】设为星标
动动手指戳一下,优质内容不迷路!
《传媒圈》专为广电、视频、影视、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及融媒体业者服务,粉丝量和阅读量均领先同业。欢迎关注!欢迎合作!
如希望交流,请加微信:dianyingqua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