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报!100强!

争创一流的 集美大学 2022-05-05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在2021年年度榜单(前100名)中,我校以192项获奖总数、71.86分的成绩位列全国本科高校第90名,首次进入此年度排行榜单。福建省共有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和我校3所高校进入前100名。

在2017-2021年五年滚动榜单中,我校位列全国本科高校第138名,相比上一年度该学会发布的“五年为跨度样本(2016-2020年)”的统计,进步了27名,位列全省本科高校第5名。


“何谓根本?科学是也”“譬植树焉,不培根本,枝干何处发达,理势然也。”校主陈嘉庚先生认为,科学之发源在大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育,是校主的办学治校理念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视察集美大学,并为学校擘画了“四个基地”建设蓝图:要把学校建设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关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
学校始终秉承校主“科教兴国”的办学理念和“诚、信、果、毅”的实干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锚定建设“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奋斗目标,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01




体制机制转变激活青春力量



“大力推进学科竞赛是学校‘大调整、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在学校学科竞赛工作推进会上,校党委书记沈灿煌指出了学科竞赛对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指标和人才培养等的重要作用,深入的分析、科学的预见,进一步更新了师生的观念和认识。校党委书记亲自部署动员辅导,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校领导亲临赛场、深入参与项目团队指导,学校以强劲的力度推进赛事的动员组织工作。


2020年初,学校成立专门的教辅单位——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学科竞赛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院创新创业工作联动机制。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做好政策阐释、赛事组织、资源协调等工作,将学科竞赛工作与学生创新实践选修课程、“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让创新创业成为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积极结合专业特点承办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学科赛事,逐步建立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竞赛政策支持体系。
抓住“激励机制”这一关键,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学校相继修订了《集美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集美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及时调整管理和激励措施: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对各学院内涵指标考核;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比赛纳入职称评聘和工作量计算;把学生参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课程加分奖励和研究生推免资格认定等;实施创新学分制,建设“竞赛获奖-创新学分申请-选修学分认定”的赛教融合通道。同时,学校倡导多学科指导教师融合理念,鼓励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教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学科竞赛的层次和水平,用教师科研活动带动学生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资源整合,学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相关体制机制的优化转变,激活了师生备赛、参赛动能,在第七届 “互联网+”大赛中,学校共17368人次、4385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人次和项目数均达历年之最,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师生参与热情的攀升奠定了集美大学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突破性发展的基础。


02




育人与发展统一筑就青年成才梦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而提高人才和教育竞争力的路径之一即为创新创业教育。沈灿煌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统筹布局,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育工作。创新创业中心专门邀请了校内外专家、聘请导师团队,分级分类、深入细致地为参赛师生开展有选择、针对性的线上课程、集中辅导和“一对一”项目跟踪;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名师讲座、模拟演练、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培育;积极引入企业、校友等资源,与优秀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华普亿方共建集美大学厦门创业学院,与厦门大学生创业促进会共建“双创服务站”,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







制度环境保障育人基础,精心培育催生硕果累累。刚刚过去的一年,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学校被纳入中国高教学会《高校学科竞赛目录》的获奖数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倍多,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福建省“创业之星”评选等重要赛事中斩获佳绩。


特别是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我校荣获1金、1银、6铜,取得了该项赛事国赛金奖零的突破;学校还荣获第七届省“互联网+”大赛的优秀组织奖和高教主赛道先进集体奖,并获得第八届省“互联网+”大赛的承办权,光荣接过了第八届省赛赛旗。




在学科竞赛带动下,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开阔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协调力和执行力,推动了师生和项目的共同成长。我校获第七届“互联网+”省赛金奖的9支团队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篇、获得专利68个;团队中1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8人考取了研究生,就业和职场发展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育人为本、全面发展,青年学子综合能力提升,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才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更多可能。


03




在强国之路上

奏响青春旋律展现青年担当



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在经济社会前进的浪潮中奋楫争先;教师可以贴近社会,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人才的培养,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中,集大青年学子积极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城乡社区,服务乡村振兴。2021年,全校共有4000多人次、1000多个竞赛项目参与活动,累计对接农户近1600户、政府部门28个、企业45家,签订合作协议50余项,累计产生经济效益逾1.5亿元,帮扶总人数达1万多人,累计带动就业创业15万人。为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创意农业、红色文化传播等领域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把理想变为现实,让科研走进社会,需要敢试敢为的闯劲,也需要诚毅笃行的韧性。我校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金奖项目,“蚝壳惠民”团队负责人谢渊同学告诉我们,在进村下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不接受他们产品的农户。“2019年,我们遇到集美区一家种植荔枝的农户,他们一开始不愿使用我们利用蚝壳改善土壤酸化状况的产品,但是在尝试了两株之后,发现荔枝更大了、果肉更甜了,产量提高了。后来他们不仅接受我们的产品,甚至主动帮我们去推广。这个经历让我感受到我做的事情是能真切帮助到别人,能真实地改善别人的生活。”


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谢渊说,参加了这个项目,让他更加明确他未来的方向,也让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强的信心和自豪感,“农业虽然是最基础且很辛苦的事情,但却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学校水产学院江兴龙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在第七届“互联网+”国赛中获得1银1铜,他告诉我们,因为参加比赛,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进入社会、进入乡村,真正愿意去融入和服务社会。“学科竞赛成绩的突破,对于我们学校老师来说也是一份激励和鼓励,激励我们要及时更新和优化原来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我们的项目,增强了我们的科研信心。”

 








“要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这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期望,也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胸怀天下,强国有我,建设“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未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持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前进的路上我们不可懈怠,也必将毫不懈怠!







集美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素材来源丨创新创业中心

通讯员丨周龙飞  谢志辉

文丨 石丽珍  霈园  柘筇 

责任编辑丨 侯媛培

审核丨张志新  沈哲琼  李显增




👉集园达人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 


👉集美于一流 定了!2022年,集大这样干!


👉集园嘉话  “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


快来给我点1000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