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响应号召,奔赴基层,天大2人获奖!

天津大学 2023-08-28

日前,教育部公布

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获奖人选名单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金利教授 

 和建工学院校友邓韶辉获奖 

张金利教授也成为

天津市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教师代表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奔赴基层干事创业

跟随小天的镜头,走近获奖师生

↓↓↓

让课题组成为学生职业梦想的摇篮

张金利教授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长江学者,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多年来,张金利作为研究生导师,长期处在学生就业工作一线,提出了“顶层设计、全员主动、全程赋能”的就业工作新思路,建立了“天大品格、分类规划、面向蓝海、一专多能、爱的港湾”的促进就业导师工作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优质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


坚守天大品格

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投身基层一线


天大品格是“兴学强国、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是对天大百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张金利教授坚持每年为化工新生学子讲授天大品格,曾经是援疆干部的他,在石河子大学工作多年,被评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石河子大学建校70周年突出贡献70人。回到学校后,他结合自己曾经的奋斗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他言传身教的做法,感染了无数学生,他所带领的团队毕业的研究生大部分进入企业、地方政府和西部高校工作,他的团队已有5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位于新疆县级市的石河子大学工作,今年还将有2名博士生到边疆工作。


坚持分类规划

因材施教尽早唤醒学生生涯意识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入学第一课,通过组会、科研轮转、学术讲座和导师交流等方式,充分进行思考,尽早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划确定未来发展路径。同时,他带领导师团队根据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来制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类规划和培养,全程赋能学生到基层一线就业的能力。他的学生李豪杰曾经说:“张老师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深深的影响了我,张老师不仅是科研上的指明灯,更是人生路上的领航人。如今的我,响应中央号召,追随老师足迹,来到西部,成为了一名石河子大学的老师、一名兵团人。”


强调面向蓝海

瞄准前沿引导学生争做时代先锋


在科研指导的过程中,张金利以面向蓝海的理念,在学生选题时就充分立足化工学科发展和产业变革前沿确定方向。在国家刚刚提出“双碳”发展战略时,他就指导学生以过程强化为核心,将服务对象适时调整到可再生能源化工,以绿电、绿氢为抓手,变革化工过程,让学生承担其中的研究工作,以利于优质就业。他在日常指导时经常说“只要在浪潮还没有兴起时,提前进入面向蓝海的研究领域,学生就业时所面对的才是一片蓝海,才能在起跑线上占得先机。”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成为某些领域较早涉足的先行者,逐步成长为化工行业的生力军和顶梁柱。



注重一专多能

知行合一全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张金利认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既在于专业知识的深度,也在于综合能力的广度。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依托“1+X”科研小组协同的模式,让学生以一个研究课题为主攻方向,以其他课题研究或团队管理为辅助方向来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使学生在某一个方向具有很深的专业能力,又在多个方向具有知识与能力的广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他的一位从事化工基础研究的学生,正是因为在硕士期间参加了课题组承担的企业委托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工作能力,毕业后顺利的进入该企业工作。


强化文化建设

让课题组成为学生成长爱的港湾


张金利认为,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学生只有在爱的浸润下才能成长,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他提出“爱的港湾”团队文化建设理念,带领团队中的每个导师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在学生求职的关键时期,张金利主动参与访企拓岗,结合科研合作和自身资源,全力拓岗学生就业渠道。此外,张金利强调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学生毕业后,他也不忘实地走访已毕业学生,关心其职业成长情况和面对的发展困惑,让课题组成了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坚强后盾。


扎根雪域高原 奉献青春力量


邓韶辉校友毕业于建工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现就职于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刚刚完成博士阶段学业的邓韶辉,就投身到国家重点工程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建设一线工作中。工作以来,他时刻牢记青年党员身份,长期坚守雪域高原,立足岗位,主动担当,为推动国家重点工程优质建设和世界高坝建设播撒汗水,取得了多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开发事业的技术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主动担当

争做技术岗位上的党员先锋模范


邓韶辉时刻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坚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作为一名水电工程建设者,他坚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毅然来到西部高原海拔3000m的两河口水电站建设一线,尽己所能推动国家重点工程优质建设和科技创新;他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两河口作风,长期坚守工程一线,为世界高坝建设奉献青春。


迎难而上

切实保障两河口工程蓄水安全


两河口水电站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座多年调节水库,从工程施工建设到三阶段蓄水的安全,都面临巨大考验。为保障两河口工程建设安全,邓韶辉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在两河口三阶段蓄水过程中发挥了榜样作用。

 


2020年12月,两河口水电站初期导流洞下闸,下闸成败将事关2021年蓄水发电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关键时刻,邓韶辉组织两河口工区团总支开展青年突击队“夜间三方联合值班”和“现场碰头”,带头向“急、难、险、重”任务发起突击。他及时俯拍河道地形、测算导流洞内水量、实时提供蓄水位信息,为尾水清渣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支撑。同时,他和同事组织工区参建单位6支青年突击队,在8天的极限工期内调配了34台挖掘机、130辆自卸车,运输9600余车次,清理16万方石渣,填筑5万方土石料,强排20万方积水,确保了尾水闸门关闭、尾水河道清理和出口围堰填筑,为第一阶段下闸蓄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河口水库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蓄水期间,最大水头达到265m,库岸再造频发。作为安全监测预警的吹哨人,邓韶辉不分昼夜,每次接到群众反映险情,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穿行在高山峡谷与房屋田间,对影响交通安全和影响老百姓居住安全的部位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现场地质情况,及时应对蓄水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中秋佳节夜晚,当城市的万家灯火亮起、亲朋团聚时,他在匆匆与家里联系后,继续奔走在水库岸边,组织村民撤离受影响的房屋。他还根据库区情况编制了10余项蓄水应急预案和各地灾点应急处置方案,组织群众开展2次应急演练,深入每家每户调查后开展危险区域避险工作,确保了两河口库区群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站三阶段蓄水的安全有序推进。


技术创新

为中国高土石坝建设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的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已由200m向300m级发展,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高土石坝监测仪器存活率普遍偏低,两河口大坝安全监测也面临着“高水压、高土压、大变形”等技术难题。面对挑战,邓韶辉创新研发应用多项监测新技术,构建了在两河口特高砾石土心墙坝“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测体系,对300m级特高坝安全监测关键技术及仪器保护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合成孔径卫星雷达监测技术(空间监测),地空雷达及超宽带雷达实时监测技术(地空监测),柔性测斜仪、光纤F-P压力传感器、管道机器人等做了研究及应用,有效提升了传统监测仪器存活率(电磁沉降环及测斜管存活高度创国内记录),推动了高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他组织参与申报的“堆石坝变形监测和变形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1年度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海拔高寒地区特高土石坝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2年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创新奖二等奖。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津云

通讯员 / 刘超

编辑 / 梁绍楠 任婕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跟小天一起

“基层就业”点1000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