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有哪些关键词?专访环境部生态司

杨凯奇 千篇一绿 2022-09-05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  ★  不遗失彼此。
 ◆ ◆

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承诺,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也面临主流化、资金及发展不平衡等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历了近两年的线上讨论,各方目前最大的期待是2022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的线下会议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关键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作为COP15大会主席国,将推动各方把第一阶段会议形成的广泛共识和政治推动力转化为共同行动。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引领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视觉中国/图)


 ◆ ◆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

中国2021年举办的最重要国际会议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公约》、COP15大会)——将在2022年迎来第二阶段会议。
 
在2021年10月的第一阶段会议上,来自《公约》秘书处、一百五十多个缔约方、五十余个国家驻华使团、三十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等共计五千余人线上线下参会。
 
2022年,各国代表团将面对面磋商,希望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公约》各缔约国未来1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确立总体目标和任务。
 
但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举办线下大型国际会议考验重重。各缔约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需要平衡各国利益格局,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COP15第二阶段,中国如何凝聚各界合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他表示,2022年3月将在瑞士日内瓦举办一次面对面的会议,“各方目前最大的期待是日内瓦线下会议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关键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1年9月18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远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影像(视频截图)。(新华社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供图/图)
 
 ◆ ◆

主流化、资金及发展不平衡等严峻挑战


南方周末:COP15大会第一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哪些标志性成果,哪些印象最为深刻?
 
刘宁:最令人振奋的是多位国家政要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讲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务实举措。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响很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昆明基金”将是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对外合作的一次创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达成并发布《昆明宣言》,包括17条共同承诺,是大会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达成凝聚各方共识的《昆明宣言》,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的思想和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仅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还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预期成果,并达成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领导力。
 
 
 
2021年10月18日,市民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前拍照参观。 (新华社 梁志强/图)
 
南方周末:《昆明宣言》提到,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从国际现实看,这一愿景还面临哪些挑战?
 
刘宁:这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承诺,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也面临主流化、资金及发展不平衡等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是主流化任重道远。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和提高人类福祉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全球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依然盛行,难以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合力。从全社会来看,生物多样性融入政府决策、政策法规制定、金融和银行业决策,以及私营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依然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长期独立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生产性生态系统,尚未完全融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之中,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多重挑战。
 
二是资金缺口大。据《公约》资源调动专家小组估算,在保持目前排放、生产力和土地利用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每年需要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以支持“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而目前相关支出仅几百亿美元。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缔约方对生物多样性的财政投入能力,严重打击了私营部门对框架实施投入资金的意愿,对于履约资金长期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是发展不平衡。各缔约方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资源禀赋等差异,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多缔约方尚未开展过全国生物多样性普查和系统性监测,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信息的融合、集成和深度分析也较为欠缺,导致国家或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本底不清楚。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能力薄弱、设施设备不足、专业人才和技术储备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基础调查工作。对此,各国要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努力为生物多样性投入更多的资源;发达国家要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
 
 
 
2021年10月18日,昆明COP15会场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内参观“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新华社 梁志强/图)
 
 ◆ ◆

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行动的合力


南方周末:“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是第二阶段的最重要成果,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何种作用?
 
刘宁: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复苏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对此,框架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等方面发挥以下三方面重要作用:
 
一是擘画愿景蓝图。框架着眼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愿景,以“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为己任,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阐释《公约》三大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公正地惠益分享,提出了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二是指明行动方向。为实现2050愿景和长期目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了二十余项行动目标,涵盖了生态保护恢复、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减少污染、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可持续生产和贸易、转变经济和金融系统等与生物多样性最密切的因素,指导各国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定和保护恢复行动,重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三是激励全社会行动。“框架”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各缔约方以及国际机构和组织、地方政府、土著和地方社区、企业、金融、科学界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为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指引。
 
2018年《公约》秘书处与埃及、中国共同发布了“从沙姆沙伊赫到昆明——自然与人类行动议程”,为激励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搭建了自主承诺平台。“框架”在目标制定、执行保障、监测评估等方面,还充分借鉴并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进程的协调,有效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行动的合力。
 
 
 
2021年10月11日,COP15开幕式上的云南民族特色演出。 (新华社/图)
 
 ◆ ◆

期待关键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南方周末:目前各方对“3030目标”、资金投入、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等关键点是否达成了一定共识?我们为推动达成共识作出了哪些努力?2022年可以期待取得哪些进展?
 
刘宁:目前,全球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热情高涨,各国政要在多个场合发出最高级别的政治呼吁。然而,各国在落实《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执行情况差异很大。各国国情不同,重视程度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技术水平也不同,在一些问题上不免存在分歧。
 
在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时,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包容性,确保最广泛的参与,充分吸取和借鉴“爱知目标”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和强化执行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求同存异,不断扩大共识,推进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南方周末:中国如何发挥COP15主席国的领导力,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推动各方寻求共识?
 
刘宁: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或参与高级别活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保持强劲政治势头。例如邀请政府首脑、高级别代表出席COP15第一阶段会议,组织召开“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展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汇聚各方力量,共赴昆明之约”等部长级圆桌会,凝聚了广泛的政治合力。
 
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各方主要关切,组织召开双边、多边的专题对话,为缔约方之间、缔约方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协调《公约》秘书处、各区域代表和“框架”工作组共同主席,推动磋商进程平稳、有序开展,将疫情对磋商进程的影响降到最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然而,受制于网络沟通的时差、技术的问题,国际社会需要一次面对面会议,将前期讨论中达成的共识确定下来。为此,经过各方商议,计划2022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一次面对面的会议,此次日内瓦会议是疫情后的第一次,也是COP15第二阶段会议前的最后一次正式面对面磋商。
 
前期经历了近两年的线上讨论,各方目前最大的期待是日内瓦线下会议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关键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作为COP15大会主席国,将推动各方把第一阶段会议形成的广泛共识和政治推动力转化为共同行动,坚持公平、透明、缔约方驱动的原则,推动秘书处、附属机构和相关工作组高效、有序开展工作,促进各方求同化异、增进共识、化解分歧,确保COP15第二阶段会议能够顺利通过一个兼具雄心和平衡、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编辑 视觉 |汪韬
记得加小千为星标,不遗失彼此。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8日《南方周末》,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更多阅读↓↓↓
直击昆明COP15:歌声、承诺、宣言
15亿基金等“中国行动”如何落地?专访COP15执委办主任崔书红
COP15开幕在即:给世界一个中国的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