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潮”起来!丹灶罗行非遗文化,火了!

南海丹灶 2024-04-01

激发竹编文化活力
将文化产业融入经济发展
丹灶罗行社区
以文化振兴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六股圩场十股连,箩篸筲箕万万千。


河边泊了苍江竹,一点良江伴粮钱。


这首诗描绘的,是南海丹灶罗行竹编鼎盛时期的情景。300年前,罗行因水而兴,因竹编手工业而盛,发展成为广东三大圩市之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马路经济”的兴起,“水边圩市”的盛景不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曾经与石湾陶瓷、西樵香云纱相媲美的罗行竹编手工业走向衰落。


如何重振罗行昔日辉煌,守住竹编这个“传家宝”?如今,在复原的罗行墟前,村民们联手编织出世界最大的竹箩赫然伫立。在守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这个小村还有更大的梦想。


如今的罗行墟。 




曾经的广东三大圩市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甘惠玲特别忙碌。

72岁的她是罗行竹编的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1月开始,甘惠玲每周都要教罗行小学的孩子们如何编织简易的竹制品,还要接待来自广州、香港等地游客,“罗行墟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罗行竹编。

甘惠玲口中的“热闹”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根据史料记载,罗行墟是大洲沙的一个古镇,四周环水,与周边村居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不同,罗行以水为媒干起了手工业。


当时,顺着肇庆市广宁、怀集顺水而下的长长竹排,为罗行提供了竹器生产的原材料供应,村民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家编竹编,最初的竹编工匠就从这里开始。鼎盛时期,罗行从事竹器加工的从业人员近万人。


伴随着竹编这个“传家宝”的发展,罗行墟也成为了广东三大圩市之一,吸引八方客商前来进货,每逢圩期罗行墟的河岸都停满了数不清的船只,竹器甚至卖到东南亚去。圩市繁荣让罗行一度引领发展,这里建起了南海第一条水泥路、最早的商会和第一个中外合资码头;竹编的兴起也为罗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竹编工匠。


罗行墟。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塑胶、铁、不锈钢等器具逐渐代替了竹器制品,竹器行业难以为继,越来越多从事竹器行业的人纷纷转行另谋出路。罗行墟的竹器厂也因此式微,昔日繁荣圩市归于沉寂。


摆在罗行前面的是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传统竹编产业和商贸业衰落下去,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培育起来,发展落差导致人心不齐。


“手工业是我们罗行的根本,但竹器厂一间间倒闭,我们建了村级工业园,引进了很多小五金企业,又没有形成连片效应。”回忆起那些年,罗行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忘不了村民眼中失落的眼神。

南海区罗行竹编非遗传承人甘惠玲、钟国苏、高瑞心通过双手将老技术焕发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竹编传统不能丢,工匠精神不能泄。罗行的困难也是南海不少社区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同题作文”。转机出现在2012年,在丹灶镇政府、罗行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多位竹编传承人共同推动下,罗行竹编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行社区举办了首届竹编大赛,积极保护和传承竹编文化。而新建的商义公园也将罗行的商贸文化、工匠精神再一次矗立在罗行人的生活中。

罗行一角。 

尔后,在区、镇、村的共同探讨下,一个以复兴传统竹编文化凝聚发展共识的思路逐渐清晰。“通过唤醒罗行人内心的情感记忆,有利于传承罗行竹编工匠精神。”杜瑞泉回忆,也是从2012年起,罗行开始结合丹灶镇的竹编“筑福行动”公益传承计划,将竹编文化引入校园和社团。



用“竹编功夫”推动治理现代化
竹编非遗传承只是罗行振兴的序章。

在丹灶镇的支持下,罗行社区党委进一步推动了一个更庞大的文化复兴计划,通过重新盘活百年老街,让罗行墟重回旧街风貌和昔日繁华,在历史中打捞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将传统文化资源和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振兴罗行。

罗行墟内的南京号店铺。 

如今,罗行的13个经济社凭借着竹编的技艺精神内核,拧成一股绳谋发展。“只要像竹编一样拧成一股劲,我们没有干不成的事。”杜瑞泉回忆起2022年年初,那时丹灶镇正全面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对镇内11个村(社区)中的36个经济社进行“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改造,罗行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杜瑞泉带着13个经济社社长,多名支委、村委干部一起边走边干、边想边做,“重新铺水管就像编竹编,选竹、开竹、编织、收口、加固等多个工序都要预设好,提前把思路想清楚。”


说干就干,几个月内,杜瑞泉和他的团队从设计开始介入,走家串户地找村民了解水管改造的实际问题,征求村民意见,在施工前就确保做到精细化。施工期间,经济社党员代表们自发对多家建筑材料厂家实地考察、选材,把握原材料质量关;社区干部和经济社协调员每日实地监督工程推进情况、检查工程进度和工作报告等,稳步推进,令项目按质按时完成。


如今,罗行的每户村民家外墙均做雨污分流管改造,实现旱季无污水直排,雨季无污水混排,避免了雨季污、废水外溢影响居住环境和水环境。雨污分离项目是罗行治理现代化的缩影,这样的花心思花功夫的案例还有很多,都是延续下来的竹编精神给罗行带来的变化。


通过现代化治理,罗行人居环境有了新变化。 

2021年底,罗行社区开始对辖内违规搭建的窝棚、垃圾杂物以及卫生黑点等进行大清理大整治,那段时间,在罗行社区的街头巷尾,都可以见到有不少的社区群众正在进行大清洁大拆除,有些正在清理街巷道乱堆放的杂物和积水,有些将废弃的大件物品拉运到临时的垃圾集中堆放点,有些将违规搭建的鸡棚和瓜棚进行拆除等……社区干部、党员、群众、经济社社长以及环卫公司工作人员等多方力量共同参,顶着烈日齐齐动手,对罗行脏乱差的环境进行集中清理。


罗行通过“四小园”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居住环境发生蝶变。


这样的人居环境整治为罗行带来的新的变化,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1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罗行社区兴建了40个“四小园”。“这些四小园就是我们利用了当时人居环境整治和经济社雨污分流管道工程清理出来了白石、砖头、地板砖这些废旧材料,以及村民建房所剩下的沙子、砖头建设而成。”罗行社区两委干部甘间英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四小园”,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更加浓烈,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罗行的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

2022年在南海区第三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成绩前20名的村(居)获得表彰奖励,其中罗行社区榜上有名,获得专项资金的50万元奖补。


守住“魂”,才有未来

6月10日,罗行墟又回到了当年的人气。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海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和第五届竹编文化节在此开锣(详情戳→)让罗行村史馆、罗行竹编传承基地以及罗行旧圩牌坊前的世界最大竹箩成为人气打卡点,罗行竹编文化再次打开了一扇对外展示的窗口。

在竹编文化展馆里“留住手艺、传承匠心”几个大字,仿佛在提醒着罗行人要守住文化的“魂”。

世界最大的竹编由罗行的村民们编织完成。 

“这条竹编文化街区只是开了个头。”在罗行挂钩领导、丹灶镇党委委员麦汝辉眼中,在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这场“人文实验”中,最重要的是留住“乡愁”留住“人心”,罗行的“乡愁”就是竹编。


接下来,如何把竹编变成罗行独特的文化符号、饱含深情的“精神灯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把非遗传承转化为新的发展动能,赋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力,这是罗行还要努力的方向。


忙完新一年的竹编文化节,杜瑞泉又在忙碌地筹备着下一阶段的工作,罗行需要一次全新的“再出发”。“我们要抓住机会让罗行竹编被更多人发现、了解与热爱,也要让我们罗行人传承竹编的精神力量。”在杜瑞泉心中,一个以竹编文化引领的全面发展计划正在加快推进,通过积极探索“竹编+”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竹编与产业、节会、旅游、教育、民生、党建相融合,把竹编打造成罗行新的发展名片,让更多罗行人“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竹编文化节正在进行中。 

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中,竹编对于罗行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带动性与引领性。如今,罗行社区杜家经济社正在打造一条以杜家东街和西街为主的环形景观游历路线,计划把杜家经济社划分为商贾天下区、岭南水乡区、党建滨水区、活力天地区、义孝文化区、邻里文化内巷区等区域,全面展现新时代生态农村特色,传承罗行竹编历史文化。

按照计划,7月底前,杜家村将初步完成该环形景观游历路线的建设,届时,村南道路拓宽修建花槽种植花卉、修建滨水长廊,西涌西侧将新增数百米的挡土墙及新建数百米麻石护栏、增设健身措施等满足居民日常出行和休闲需求,同时还对村南篮球场进一步改造提升、扩建杜家祠堂前的停车场及新建村南公厕等。

人居环境有效整治,为罗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一场以人居环境整治和村落生态为基础,以竹编文化振兴为核心的行动正在罗行铺开。只有更加注重竹编文化传承与延续,才能为罗行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当前,丹灶正在努力激活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以文塑城,以文兴产”。在这样背景下,罗行人都在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心中,关于竹编文化新的故事正在进行。


调研手记


面向未来,讲好“竹编+”故事。“随着竹编产业日渐没落,蕴含着罗行精神的竹编文化却不容忘却。它不该消逝于历史长河中,而应该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生命与价值,在传承中创新思变,以崭新的面貌砥砺前行。


这是记录在罗行的竹编文化展馆中的一行字,也让笔者感受到罗行对于传承与发展的渴望。


其实,凭借着社区里140多家小五金加工企业,罗行人的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加上罗行墟的影响,罗行至今仍是金沙片区的商贸中心。这个时候选择把竹编重新拾起,罗行向往着一个更好的未来。


罗行航拍图。


从这一点看,罗行的两委班子对罗行未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共识——牢牢抓住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竹编文化下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谋发展。


近年来,南海越来越多的乡村着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振兴有力促进乡村振兴。罗行要走的路并不孤单。


对竹编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的过程,也是对罗行精神内核的重新认识。未来,罗行还需要思考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凝聚罗行的精神内核,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进一步发挥竹编精神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关注南海丹灶视频号,掌握丹灶最新资讯↓


【蝶变丹灶】回顾

农村阿婆成“网红”,丹灶银河社区自治添新招!

2023-06-12

集体收入近千万元!丹灶这个社区“改”出新天地

2023-06-07

一次征地超千亩,丹灶石联“最年轻团队”怎么干成的?

2023-06-06

在工业大区复垦水田,丹灶良登村为何敢为人先?

2023-06-05


来源:南方+记者肖莎莎、赵越、游伟玉、吴致洲、戴嘉信

编辑:佛山新闻网 陆嘉贤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