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量世界

老喻的 孤独大脑 2022-05-09

本文药方

潜伏变量的发现与计算

居家必备

如何在咖啡馆不丢电脑?

如何去谷歌上班?

如何不被“听书”伤害?

如何游出毒鸡汤?

如何洗五星级脏杯子?


1

老喻无聊咖啡馆,

那些难以计算的变量


假如你在咖啡馆里用笔记本电脑工作,这时你突然要去洗手间,而且还想占着这个位置,所以你打算不收电脑。你这时有个选择:

咖啡馆难题

要不要托邻座的人帮你看一下电脑?

让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步:焦点是,你不想电脑被偷。

第二步:偷电脑的人可能是你的邻座,也可能是旁边经过的人。

第三步:假如你告诉邻座,会造成如下影响——可能会减小经过的人偷你电脑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增大邻座偷你电脑的可能性,因为他知道你确定会离开一阵子,而非一小会儿,所以更安心下手。

第四步:假如你不告诉邻座,可能会因为“不确定”,而对邻座和经过者产生威慑,降低了他们偷窃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因为没有邻座帮你盯着,而增加了被经过者偷窃的可能性。

第五步:由于以上交织的变量,所以,你是否委托邻座帮你看电脑,取决于你对邻座“人品”的主观判断。例如,你要对此估值——他有百分之几十的可信值呢?

理论上,该数值存在一个临界点,根据你的估值数字在哪一侧,你能够相对量化地作出决定。

假如高出这个临界点,你托他帮你看管一下电脑;

假如低于这个临界点,你若无其事地离开假装自己只是去晃几秒。

没错,以上就是我在咖啡馆里胡思乱想的过程。

现实中很多问题,难在你即使知道起决定作用的变量,由于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此起彼伏,你也很难对其进行量化,进而得出精确的答案。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2

硅谷变态面试题

可以量化的临界值。


下面让我们做一道有趣的硅谷面试题。

以下两种条件,你可以任选其一: 

1.给你一个篮球,你只有一次机会把它投入篮筐,只要投中了,就能得到 1000美元;

 2.你可以投篮三次,但必须投中两次。如果你做得到,同样可以得到 1000美元。

谷歌面试题

你选择投一次,还是投三次?

正确答案:糟糕的球手选 1,优秀的球手选 2。

和上面“咖啡馆思考”有点儿类似,取决于对当事人的考察,中间会有一个量化的临界点。

该题来自《你足够聪明到在谷歌工作吗?》一书,作者给出了答案,我稍有补充。

推理过程:把一次投篮命中的概率称为 p。

在第1种条件下,你有 p的机会赢取 1000美元。如果投不中,就什么也得不到。根据期望值计算,你有望赢得 1000 × p美元。

在第2种条件下,你连续投篮三次,但必须命中两次才能得到 1000美元。你投篮命中的概率仍然为 p,投篮失手的概率则为 1- p。

这类涉及到多个“独立事件”的思考,通常要倒过来计算,即算出“不发生的概率”,然后用100%去减掉该数值,便得到发生的概率。

算概率,最简单直观的方法,是穷举,列出全部可能性,然后使用最基本的原理计算即可。

依照第2种条件,会出现 2的三次方或 8种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把它们一一列出来,面试时你可以写在白板上。对钩意味着你命中了;空格意味着你失手了。

第1种结果是你彻底失败,三投三不中,它的概率是(1-p)3,得不到奖金。

8种结果里有4种都可以赢到钱。

  • 其中有3次错失一球,概率是p2(1-p),合计3×p2(1-p);

  • 如果你三投三中,概率为p3

  • 把这些全部加起来。3×p2(1-p),解得3p2-3p3。再加上一次p3,得3p2- 2p3

  • 预期获得奖金为1000×(3p2-2p3)美元。

第1种条件的预期: 1000 × p美元

第2种条件的预期: 1000( 3p2- 2p3)美元

我们利用图形来形象地描述两种情况下的对比,如下:

倾斜向上的直线代表第 1种条件, S形曲线代表第 2种条件。如果命中的概率低于 50%,第 1种条件更好。若非如此,接受第 2种条件更好。

临界点就是50%。

你既可能是彻底的外行人( p大致为 0),也可能是 NBA选手( p接近 1)。就像我们在咖啡馆对陌生人的评估,他可能是个大坏蛋,也可能是个大圣人。

这符合常理。糟糕的球手肯定不可能在两种条件下都赢钱。他必须把希望寄托在走了大运、一投命中上,这种事发生一次的概率显然比发生两次的概率大得多,就如“闪电不会两次都落在你头上。因此,糟糕的球手选第一种条件更好。

对于好球手,机会越多赚得越多。

(延伸思考:从两种投篮方式的对比,我想起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假如你去赌场,最好的下注方式是什么?除了什么都不下,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全押上,这可能是对付赌场的“大数定律”陷阱的唯一办法。但是,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而且赌场也限制最大下注金额的话,大数定律依然起作用。)

尽管本题没有任何超出初中数学的公式,但也会让大多数人头晕。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含糊不清,你总能找到一个相对精确的量化值,只要你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一层一层剥开。

发现变量的临界值。


3

听书有害还是有益?

两个临界点和三段人群。


因为智能手机、社会焦虑、碎片时间、知识付费等原因,“听书”风靡全国。

好处是:讲书者推荐了好书,在第一时间,用最高效率,将该书的梗概传递给听书者。

坏处是:讲书者毕竟是二传手,有些还“读”得偏离了原意。而听书者只是知道个概念,并无营养。

知识焦虑难题

“听书”有害还是有益?

我们照例可以用“老喻无聊咖啡馆”和“硅谷变态面试题”的临界点来分析:

这里人群被两个临界点分为三段:

C类:从来不读书的人,你不讲我也不读,讲了我就听一下。不管讲得好坏,听得深浅,好过天天看玄幻小说和社会新闻;

A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阅读者,听个大概,主要用于降低搜索成本,觉得和自己的专业或者思考有关联,先种下小草,回头决定是否买回原书精读。

B类:两个临界点中间的人群,独立思考力还不够,放弃治疗不甘心,每天积极学习,希望扭转命运,人生逆袭,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是C类和A类读者,“听书”是件好事。

但是对于B类读者,既造成学到东西的错觉,又干扰了真正学习的路线,是件坏事。

而这个区间的人群可能是最多、最年轻的。

例如有位讲书专家,说自己坐了三次国内短程航班,在飞机上就搞掂了《人类简史》的解读,这对B类听众而言,可谓相当惊险。

《人类简史》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其本身是普及型图书,磅礴叙事,大开脑洞,尤其胜在“简史”二字,约等于学术版的“戏说”。

有人说该书主要观点没有任何数据支持或者论文引用,其中有些思想并无新意,来自《裸猿》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等经典著作。

《裸猿》是英国科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在1967年所写的一本探讨人类行为的科学著作。在书里,他把人类当作一种物种,亦即“裸猿”来看待。透过把“裸猿”与其他品种的动物比较,来讨论人类的种种行为。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贾德·戴蒙于1997年所著。此书试图提供“最近13,000年来所有人的简短历史”。

对于B类读者,如果不能深入阅读,而只是通过听说,将《人类简史》里的观点作为万能的锤子,四处乱敲,其实是与“认知提升”的愿望背道而驰的。

最好的办法是,利用碎片时间,听一些高质量的“说书”,了解个大概,初步筛选,买回原版书精读。

我自己还会加一个步骤:假如买回一本书觉得值得看第二遍,再在Kindle上买一个电子版的,以便随身翻阅。

即使你悟性极高,一叶知秋,只靠听书也能知道书的精髓,也要避免以此作为人生指南,否则容易掉进坑里。

最多在饭桌上偶尔提提,伤害一下好友的感情就算了。


4

公众号阅读,

坚硬的智商稀粥。


移动时代的全民知识IP,包括公众号写作的崛起,有两个显著特点:

1、原来的传统媒体,虽然也不能说水平有多高,但基本还是由专业写作者把持,观点和行文都有底线,经常还能读到“大家”的杰作。

公众号写作几乎取代了传统写作后,专业人士们的文字很难看见了。

2、公众号令野生写作迅速崛起。对野草的力量和原生态的文字我们就不多赞美了,各种阿猫阿狗(例如我哈)都冒出来甚至成为大V,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交织的力量下,一方面,高水准的写作被稀释了;另一方面,人们花在阅读文章上的时间更多了,请问:

大众阅读难题

移动互联网拉低了全民智商吗?

沿用上一段的推理,对C类读者和A类读者影响不会大,但是对于成长期的B类读者,影响非常大。

对于这类读者,他们现在的认知水准是30分或者50分并不重要,只要他们知道90分的东西是好的,奔着那个高度前进就可以了。

我这里要说的不是《乌合之众》、《低智商社会》等书所提及的群体和社会特征,也不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传播和社交的颠覆,仅仅就是想表达:

全民平均认知水平,不决定于公众号写作的平均值,而决定于“上限水平”。

由于去中心化,以及原来那些认知高地的瓦解,那些“上限水平”的东西,被一些“十万+”的反智文章们稀释、淹没了。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30分是常态也就罢了,如今却成了坚硬的智商稀粥。

阶层固化算什么,全民智商固化才可怕。


5

五星级脏水杯,

平均公德水平的“下限”。


在第4节,我们说了:

平均认知水平,取决于“上限水平”。

那么:

五星级杯子难题

社会平均公德水平取决于什么?

五星级酒店脏水杯的事情,不必多言。这事儿很闹心,但清洁人员的行为,也许只是平均公德水平的呈现。

卖假奶粉、假疫苗、假观点的人,要糟糕得多,五星级酒店服务员的水准在我的印象中属于很不错的了。

《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我倒不是要建立财富和公德之间的相关性,富人不比穷人拥有更多美德。而是想说,低收入或者弱势群体的公德水平,与我们休戚相关。

平均公德水平,取决于“下限水平”。

这个下限,有两重含义:

1、所有人的平均公德底线;

2、那些生活处于下限水平、有更大生存压力的人群的公德。

尤其是指后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

以前广州大型社区刚兴起,千亩大盘搞得很漂亮,但一出来就是村儿。

有人说:走进小区是欧洲,走出小区是非洲。

其实就城市而言,“非洲”人民过不好,“欧洲”居民也不幸福,哪怕你小区围栏再高物管再好也没用。

我在加拿大也听朋友说,不要随便得罪餐厅服务生,说不定会在你的盘子里吐口水。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都市传说。国外的餐厅服务员很辛苦,但对比中国,我几乎没见过有人呵斥服务人员,最多是悄悄地少给一点儿小费。

在机场或者酒店的柜台,你有再简单的问题,也必须排队,一个个问,而不是围着拍桌子。

咱们对服务人员的颐指气使,会被传递下去。从酒店的杯子,幼儿园的阿姨,以及每个你无法回避的社会角落。

前天看到某社会新闻,说一个嫌疑犯是流窜的无业农民工。用词之狠毒之无情,令人心酸,但大家早就“接纳”了这些名词的定义与划分。

我自己的经验是,和真正的劳动人民(我自己也是哈)打交道时,如果涉及的总金额不高,尽量少讨价还价,别太在意单价的高低。

有时候说句“不用找了”,其实很酷很爽,对方也会开心半天。

另外,即使你花钱了是大爷,也该说声谢谢。

你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我们是否拥有真正幸福的关键变量

我们无法跳出关联性,单独就某个群体的公德作出评判。

再说,既然我们容忍了“十万+”的反智,就不该对五星级的脏杯子表示愕然。

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多了。


6

解决问题中的问题,

在变量难测的世界生存。


本文想说,人生会遇到各种或大或小、或无聊或正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非简单的用表面的信息计算,你还需要更深一步。

决定问题最终答案的,不仅是那些关键变量,还有对关键变量的第二层计算。

这就是所谓:问题中的问题

当这些问题从可精确计算的数学范畴,进入到貌似无法量化的社会范畴,量化思维,变量思维,以及对潜在关联性的洞察,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碎片化的世界,暗潮汹涌,变量难测。

如何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呢?

给出三点建议:

1、学好概率和量化,走到硅谷都不怕;

2、顺藤摸瓜,多读原著;

3、对劳动人民好一点儿。

更聪明,更理性(也就更强大),更善良,也许这是人生的正解。



孤独大脑是什么?

人生算法

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

Master夜访孤独大脑

你需要的不是重来一次的人生

最好可能性的世界

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

当梅西哭泣

像一个混球

混合算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