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声画笔描绘有“生”世界,他是孩子们的“甘爸爸”
1981年,9岁的甘云山走出荆门山区,独自一人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在第一聋校,和蔼可亲的老师、娴熟规范的手语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甘云山曾经封闭的人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构筑了自己的美术梦、教师梦。
在校学习期间,他是公认的好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尤其擅长书画篆刻。只要拿起画笔、刻刀,他就会忘了条件的艰苦,不管严寒酷暑,都在绘画、剪纸、篆刻等工艺美术上刻苦练习。艰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他多次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并被武汉市书法协会接纳为青少年协会会员。1992年从聋校毕业后,甘云山顺利考入荆门大学电大工艺美术班(现荆楚理工学院),继续追逐美术梦、教师梦。
1994年,回到母校任教的甘云山如鱼得水。走进学校,处处都能看到他创造的“美”:学校围墙上,是他为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绘制的激励性的宣传画;学校大门两边的橱窗,是他为传播正能量,不断更新的各种专栏;还有学校通道、场地的斑马线、车位线等……平时放学后或闲暇时,甘云山常会在学校转转,看到有的地方灯未关或水龙头未关好,就立即上前关好;看见学校门和卫生间门坏了,就利用废旧材料把门修好,然后因地制宜,画一幅画,把门装饰得漂漂亮亮。
28年来,甘云山用智慧和汗水,反哺武汉第一聋校这片他成长的沃土——他心中深深爱着的“家园”。
“我是一个聋哑人,懂得残疾人的艰辛和痛苦,在思想上我能理解他们,在感情上更能接近他们,在语言上我能与他们沟通……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和我一样,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目标,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这是甘云山走上特教讲台的初心,20多年来他初心不改。
1999年,甘云山在家里专门腾出一间房,将专业水平较薄弱的学生接到家里进行义务辅导,这项义务辅导工作直到2015年聋校搬迁才暂停。
天门籍的学生小卢,高中期间无心学习,经常逃学到校外上网。卢妈妈为了方便儿子求学,放弃了老家的工作,在武汉街头帮人擦鞋谋生。当时,小卢并不以为意,也不体谅母亲的苦心,经常泡在网吧,导致学业一塌糊涂。甘云山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和卢妈妈联系,每天晚上把小卢接到家里,免费进行“一对一”辅导,并进行思想疏导。有时学习晚了,甘老师的父母还给他冲牛奶、熬银耳汤补身体。几个月下来,小卢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2012年特教学院高考招生中,小卢同时考上了在特教学校中享有“清华”“北大”之誉的天津理工大学和长春大学。
“过去大点的学生都喊他‘甘大哥’,现在的学生们私下都喊他‘甘爸爸’。”采访中同事们热情地介绍。据悉,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平时很少回家,长期在校住读。甘老师经常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他的家成了困难学生的“心灵驿站”:他经常把节假日不能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聚餐,感受家庭温暖;有的往届毕业生途经武汉,在他家歇脚转乘;有的学生来汉找工作,也在他家暂住……他还经常自己出钱带领困难学生到武汉美术馆参观画展,开阔眼界、积累知识。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障碍,交流困难,学习中容易急躁自卑。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畏难等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甘云山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法。为了打牢聋哑学生的素描、色彩、写生等基础技能知识,他自学软件,制作课件,将自己的绘画过程拍成视频播放,让课堂更显趣味性、现代化和更直观。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潜质,他开辟学习美术第二课堂。每周利用两个下午,共4节课时,对小学部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绘画、书法、篆刻、剪纸等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从2010年开始,他还利用双休日义务对一些住校的小学生、初中生进行绘画基础知识辅导,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大部分学生进步很快,也为他们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他经常开展课外情境美术教学活动。前些年,甘云山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网瘾”,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学生办起了“克服网瘾漫画橱窗”。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战疫”中,他组织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宣传抗疫斗争的宣传画,宣传战“疫”先进人物及好人好事等。
在甘云山的“多管齐下”中,一大批学生通过手中的画笔、刻刀打开了梦想的大门。在教育部、中国残联举办的美术大赛中,他辅导的学生作品获湖北唯一金奖,在历届省教育厅、省残联举办的美术竞赛中,他辅导的学生获各种奖项50余次,他本人13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家长们都说,甘老师就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用他那拳拳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又如那春日的阳光,温暖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点击关注
【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第二步向后台发送关键词
最美教师
即可为心中最美的教师点赞
推荐阅读
武汉新地铁开通在即!记者试乘体验“上天入地”
今起,地铁3个站点预计暂停运营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