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竺人物】荣誉课程系列 | 甘钧先:一门多元融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竺可桢学院的荣誉课程中,有这么一门课程,这么一位老师,一直以来都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评价这门课“上课认真听一秒赚一秒”“能上老师的课就是一种幸运”……


这门课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这位老师就是受到大家爱戴的甘钧先老师。


甘钧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2009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毕业,主修国际关系理论。曾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著名高校。甘钧先老师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多元的思考角度以及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中国近代史纲要(H)》属于竺可桢学院的荣誉课程,是向本科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实现人民解放与国家复兴的历史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力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

让史纲课变得多元、有趣

Mr.Gan


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一门课讲的有趣,让更多理工科的学生能够接受,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甘老师致力于让学生们享受史纲课,让大家喜欢上这门课。


在他的史纲课上,曾经也有过上课“抬头率”很低的状况。在采访过程中,甘老师略感遗憾地提到:“我曾经邀请了一位重量级的学者到我们的课堂中讲课。但在教室里,我注意到90%的同学都埋下了头,对讲课内容并不是很关心。”


甘老师希望改变这种情况,为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让同学对课程感兴趣,于是开始了他的尝试:鼓励同学们将史纲课结合上自己的专业课来思考。当把史纲课与同学们的专业课——像是史纲和一些理科的心理学、物理学,甚至机器人的课程中运用到的思想相结合,也许就能够更好地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融入课堂。因此,同学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甘老师的课堂总是能关联到各式各样的课程,甚至能做到将史纲课和专业课进行“交叉融合”。


其次,甘老师注意到很多同学在史纲课上打瞌睡、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此,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同学认为史纲课仅仅是高中历史课的一个延续,仍然是在枯燥的讲授史实、故事。如果继续囿于这样的传统授课逻辑和视角,那么大部分同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掌握或者接触过了许多书中的内容,自然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甘老师在史纲课上尽可能从新的角度来尝试解读历史问题。例如,在介绍晚清毁灭时,甘老师不希望同学们将重点放在讨论所谓的朝政腐败,他希望同学思考的是“时间压力”与“机会窗口”,清朝廷为何失去压力,为何错失了时机。更进一步,我们应该如何给予自己压力并且把握时机?“每个个体都可以获得若干完善自身的机会窗口,但一旦错过,就不再重来”——这是甘老师在PPT上列出的内容,也是他希望通过对这部分历史的探究,同学们能真正领悟到的思想。


上过甘老师史纲课的同学们经常会感叹,与其说这是一门讲述史实的课程,不如说更像是一门哲学课。在甘老师课上,历史的解释会变得很多元,有趣,每一节课你都会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从“危机识别和风险控制”来解释晚清的历史,从“创造力与判断力”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这些史实早已被同学们熟知,但甘老师总可以从全新角度切入历史。


在课程作业和期末论文的设置上,甘老师同样鼓励同学通过主动思考来理解历史,而不仅仅是罗列资料和文献。他认为如果一篇史纲论文只是单纯地转述甚至抄袭网络上已经重复研究的历史人物及事件,那么这样的论文考核方式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些包含着同学们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文章,在甘老师看来才是一篇出色的论文。


“有些同学在自己的论文中有一些和自己专业交叉的理论,或者有一些特别的看待历史的角度,这些类型的文章我会比较赞赏。”


甘老师的史纲课与其他同类课程有两个最大的不同点。第一是甘老师在史纲课上会给同学们放映许多电影。电影的种类也是十分丰富,有贴合近现代史的《建党伟业》,有和新中国两弹一星密切相关的《钱学森》,甚至也会有科幻片《降临》……甘老师希望通过这几部电影,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还要有超越历史、超越政治的、超越人性的一种思考。而这种思考同样也有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就像《降临》里面对于世界和平的讨论,就像历史上人类总是在一次次重蹈覆辙,即便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最终导致失败,但是“短见”始终限制着人类的发展……


第二是甘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多地用英语发言,他认为用英语发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去思考问题。甘老师认为,我们学史纲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更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与自己进行“辩论”,以后甚至还会与外国人“辩论”。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中国曾经被世界误解或怀疑,或许也正经历着被误解。所以未来当我们去国外留学,或者有机会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我们用英文表达的中国态度,或许能让他们刷新对中国的认识,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也能逐渐影响这个整体。


甘老师的史纲课是多元丰富的,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门讲授历史故事的历史课,可以看作一门讨论哲学问题的哲学课,也可以看作一门外语课……



#2

让课堂不只是知识

Mr.Gan

“这一门课我上了十年,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我们所讲的知识,因为我觉得在当下这个年代,学进的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对于广泛流传的“文科无用论”、“文科生过多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等主张,甘老师认为学习文科更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他在课堂上不止步于传授书本上固定的“死”知识,而是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当课程讲到晚清的时候,甘老师会与大家讨论对危机的判断和时间压力;当课程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讨论则会涉及到自控力,等等。甘老师希望他的史纲课能带给同学们一种内省的动力,也就是在同学们学完之后,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某个方面需要做出改变和提升,这些真心而且坚定的改变能直接改变同学们的人生。这样的课程才会是一门成功的课程。


然而,甘老师说到只是意识到要改变自己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都知道要改变自己,但是却因为找不到方法和方式而始终难以改变。所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改变,用什么方法去改变,这些问题也同样重要。甘老师不仅仅是灌输“改变自己”这样的思想,更多的是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改变自己的方法。


在“意识”对人的影响方面,甘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意识对于人的作用是巨大的。个体或集体的意识改变,意味着他们本身的改变。他们变成了新的个体或集体。事实上,中国的百年转变史也可以看成中国的百年意识进化史”。甘老师尝试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塑造多种新的、超越现实的意识,只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才可以真正改变一个人。


“我们的意识是有生物缺陷的,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物质空间中。在课堂上我会尝试去塑造一些跟大家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意识,这些意识在平时看来似乎没有用处,但是意义又很重大。比如,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浙江大学的学生,但同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地球上围绕着太阳飞行。两种意识都是现实的存在,但后一种被我们忽略了。后一种意识对我们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塑造性。我们需要让这些意识伴随我们的生活。如果你每天都有这种意识,你就会被这种意识慢慢改变的。我目前正在用这种方法改变自己,我把这种方式称之为‘时空暴涨’,就是你自己在你的意识里最大程度地扩展你的时空界限,所以我也希望这种方法可以改变每个同学。如果你上完课后,能够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多了一种或者多种意识,那这个课就是有意义的。”


#3

怀责任与期许遍种桃李

Mr.Gan

“其实我最怕成为一个在学生心目中给分高的老师。”甘老师表示,自己最希望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个对学生人生有益的老师,希望自己的某几句话或者某一个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到这是对他有用处的。仅仅因为所谓的“给分高”而选择甘老师的课,这是他最担心的事。


在和学生的沟通方面,如果同学与他是通过邮件沟通,他会反复阅读自己的回信之后再发出去,这是一份为人师的慎重与责任。有些同学把自己的文章或者论文发给老师寻求意见,甘老师会特别注重自己回信的语气,更多的是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他不会特别严厉的指出问题,反之会选择更柔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语气来对话。甘老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误会,照顾那些相对敏感的学生。这是一份为人师的细心与温柔,甘老师也将注重这种细节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是通过微信的沟通,甘老师有时候也会加上一些表情,让学生感到更加的亲切,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不再像过去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所隔阂。通过这些小细节,老师与学生双方之间可以更多在学术问题上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纯教导。


谈起竺院的同学,甘老师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奋、聪明、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对于科学意识,甘老师认为这是因为竺院的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的探索和发现能力。同时,甘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关注交际的问题,从小处说,就是要关注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往大处说,我们更要留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能够在相互系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并且通过意识、想象力的方式来克服这些缺陷,这是甘老师对竺院学生未来的期许


甘老师不断创新课程的内容,形式,力求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这门课不再仅仅是一门“不得不应付”的思政课,而是能真正学到知识、思想,通过过去的历史改变学生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态度的一门课程


人们常说“让知识之光照彻灵魂”。这或许也是甘老师的目的所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学生,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并且乐于思考。如果能通过这门课改变同学们对于生活和未来的态度,那么史纲课的学习便算得上是圆满。

往期精选

1.【竺推广】院友专访 | 杨牧:寄深情于苍穹,盼满天星斗璀璨

2.【竺推广】秋纳报名 | 滴!来揭开梵音人专属的7张面具(原文链接附报名通道)

3.【竺推广】“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师生百天打卡共读党史活动总结

4. 竺可桢学院2021年十佳专业导师:古莹

5.【毕业季·竺人物】“神仙寝室”:携手并肩,顶峰相会

6.【竺资讯】喜报 | 竺可桢学院张帆老师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事二等奖

采访 | 尤释卫 范恒 潘逸宸

摄影 文案 | 潘逸宸

排版 | 刘思晗

责编 | 张逸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