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竺可桢日记(6)·1945年 3月26日

竺可桢日记(1945年 3月26日)

【原文摘录】


3月26日 星期一【重庆】


晨有阳光,九点又阴沉欲雨,下午昙,晚有月光。17°31.85”。


美军在琉球群岛本岛西南十五呷庆良间列岛上渡嘉敷岛登陆。今日报发表旧金山和平机构联合国会议代表团名单,计宋子文、顾维钧、王宠惠、魏道明、胡适、吴贻芳、李璜、张君励、董必武、胡霖十人,施肇基高等顾问。


晨六点起。八至十点预备讲演。十点至中央大学礼堂出席纪念周讲演,一樵主席,礼堂虽不点名而座为之满。余讲题为“中国古代何以不能产生近代科学"。先介绍K·A·Wittfogel魏复光之学说,以中国古代从未脱离封建制度下之生产方式所谓亚细亚式之生产社会。自秦汉以来仍用农奴制,对于手工业不发展,与十五世纪以前之欧洲亦不能相比,故近世科学即不发达。次介绍李约瑟之学说,以地理、气候与经济、社会四者说明,以为商人阶级之没落,为我国近世科学不发达之原因。余之意见两者均各有相当理由,但主要原因尚不在此,而在于我国学以致用之主张。我国向以“明德利用厚生”为治国要事,但对为学问而学问以及求真理均置之度外,是乃大误也。故我国对于天文、数学之贡献只用于应用方面。此种传统清末曾国藩、张之洞“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时及目今一般人只谈国防科学者均有此观念也。


十一点至重大礼堂参加纪念周,张洪沅主席。余讲“怎样做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述我国民族讲平等较英美为澈底,讲自由亦较苏联胜一筹,对于殖民地政策。




读后感】

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竺可桢老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者,站在时代,指引潮头。


伟人的精神用一种特具方法反应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垂其影响于后人,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促使竺老投身于纷杂的社会以求解。如谈及“中国古代何以不能产生近代科学”时,他涉猎极广,不仅集各大家观点于一成,也立足现实,提出独到见解——原因主要是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学以致用之主张应突破应用之局限,与费孝通先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的见解不谋而合。


1945年,波谲云诡的时局远不是表面的平静,在此背景下,竺老 “怎样做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的演讲慷慨激昂,谈及自由平等、公民之职,呼吁破除士大夫观念及黄老之学说,以破旧立新,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于混沌污浊之中,企图唤醒国人思想,真正突破封建之束缚


真诚的批评态度,合以精密的鉴定眼光,用心灵来观察,用精神来思虑,心灵与精神合而为一,这种境界也不是写写意意所能达到的;竺可桢日记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竺老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和关注中华民族命运的玉壶冰心,他的根蒂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人社2102 尹思蓉 人社2102 仲淑涵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世界气象日特辑 | 竺可桢文献

2.共读竺可桢日记(5)·1937年 3月20日

3.共读竺可桢日记(4)·1937年 3月19日

4.读竺可桢日记(3)·1937年 3月13日

5.共读竺可桢日记(2)·1943年3月10日

6.共读竺可桢日记,传承科学家精神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李晟榕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