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竺涯共语 | No.47回顾】土却不“土”:土地制度新视野——记谭荣教授开放日




土却不“土”:土地制度新视野

——记谭荣教授开放日




2023年3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开放日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东1A-1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竺涯共语”活动邀请到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谭老师以“土却不‘土’:土地制度新视野”为主题,从最初对土的印象出发,分享自己看待土地的视角的变化,进而分析土地制度的内容、功能和影响,启发同学们学会深入思考身边的制度,培养同学们的社会科学素养。竺可桢学院副院长郭江涛老师、竺可桢学院团委副书记林威老师出席活动,人文社科实验班22级学生金子淇主持,来自竺可桢学院各个年级、不同平台的31名同学参与。


谭荣教授和同学们合影







结识土地,谈土地印象

首先谭荣老师从自己的本科开始回忆对土地的初印象。他谈到自己印象中的土地、大学劳动课中接触的土地,以及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从长途汽车的窗户中看到的土地,土地更多的是让自己产生亲切和澎湃的情感。


紧接着,谭荣老师谈到了作为一名研究生对土地的印象,他和老师、同学和国际合作者一起实地研究、研讨土地上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此时与土地的近距离接触给予了谭荣老师对于土地生命性的思考。


最后谭荣老师分享现在作为研究者对土地的印象。他通过列出人口迁移的数据、房地产投资的吸引力排布图,侧面论证土地支撑了城镇化。谭荣老师将土地看做一种要素,土地能够和其他要素联动、配合,并作用到社会经济的系统运转。谭荣老师表示自己的学习、工作的过程正是不断建构视角来认识土地的过程。


谭荣教授回忆“土地初印象”


观察现象,析土地制度

谭荣老师从承载土地制度的社会现象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土地制度。谈及农村土地制度和城市土地制度最重要的区别,谭老师指出农村土地不得随意进入市场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差异。


谭荣老师在通过自己一段科研经历的介绍,帮助大家理解了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会对土地资源投入造成浪费;并且,在土地收益分配问题上,农村土地能否以及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决定了各方收益的大小和变化。


谭荣老师还引出了一个思考: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该如何看待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比如,土地征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虽然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和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对于土地制度这些“双刃剑”式的影响,谭荣老师鼓励大家从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方面来思考和判断。


同学们认真集中听讲


为此,谭荣老师还举出了一些制度能够完成许多看似难以实现的任务的例子。比如,很多地方政府设计制度,激励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购买森林碳汇,从而在增加林木覆盖率的基础上进行收益再分配,增加了林农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卖空气”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再比如,许多地方政府考虑到产权分割不利于规模经营,鼓励林农将森林托付给“森林银行”,不仅实现了林地经营规模效率、保障了单户林农的收入、解放了林农的工作劳动力,也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林农将林地“存入银行”式的保值且可以获得“利息”收入。


还有,许多地方出现了“飞地”的制度设计,即将推动在区位、产业、人力资本等方面有优势的地区与在土地或其他自然资源禀赋上有优势的地区进行“合作”,在新址建设双方形成“合作区”,提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合力”,也推动了财富的合力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谭荣教授对实例进行分析


深入思考,找隐含问题

谭荣老师谈到,西方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种“涓滴模式”,这是富裕阶层不断的扩大再生产,惠及其他阶层。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言,所有人似乎都不会亏损。然而这种发展方式一旦建立起来,仍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包括只有不断扩大增长才能够维持涓滴效应,但此时土地或自然资源就会不断被损耗,而且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扩大再生产突破了土地或自然资源利用的最高阈值,就必然造成涓滴模式的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跳出这种“涓滴悖论”。


我们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价值观,转变“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的价值观,是解决悖论的典型方式。如果所有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达成共识,那么人们就会追求甚至交换生态价值,这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制度效果。基于此,谭荣老师提出了在制度中隐含着两个重要议题:利益立场与价值立场。利益偏好什么群体,价值追求以何为重,制度设计者需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


学思结合,答同学疑惑

谭荣老师希望同学们学到两件事情:“关注制度的三个影响”“个人现在可以做什么”。理解制度不仅仅将其理解成为成文的规则,还要关注制度必然存在的三个影响:目标有效性、利益公平性、价值正确性。在设计制度时,综合考量前两个影响已十分困难,而对于价值正确性就更为复杂且具有挑战。对于同学们而言,谭荣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常关注身边制度,多做公平分析和价值判断,并和他人充分交流以达成共识。谭荣老师强调充分交流可以理解不同的立场角度,从而能够扩展思考角度。


在分享结束之后,谭荣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同学们就土地财政、土地研究方式、生活中实际的土地问题、如何评估生态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想法和疑惑。谭荣老师从专业的视角、条理严密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回答。谭荣老师的回答让同学们收获颇多。



老师和同学交流


最后,谭荣老师将自己的专著《中国土地制度导论》签名赠送给了参与互动的同学,郭江涛副院长代表竺可桢学院赠与谭荣老师学院纪念品。


谭荣教授为提问的同学们赠送书籍



郭江涛副院长向嘉宾赠送纪念品




教授金句:  

1

充分交流是形成共识的不二路径。

2

制度的本质就是对不同利益动态的权衡和排序。

3

土地不是物,而是具有丰沛生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

4

分析一个政策,要看它保护了谁,放弃了谁,影响了谁。

5

土地资源不是产品商品,不应短期高强度开发,更不能影响其本底的安全存续。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收获颇多:


土地是静止的,却能支持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土地是无价的,却能创造城乡与经济的繁荣。土地不“土”,在精妙的制度设计下,能产生无限的效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选择“涓滴模式”还是“两山理念”,关键在于,我们拥有何种立场,是否追求公平与正义。

——李嘉诚


通过谭老师的讲座,我对土地管理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了解了通过土地的观点是如何同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贫富差距相结合起来,这对我对社会,对管理学的认识有极大的提升。

——蔡蓬哲


追求公共价值,务实社会民情”在谭教授身上,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为理性的社会治理,更是为温情的人文关怀。谭教授在土地制度的科研中,在仰望星空的道路上,将自己与脚下的土地紧紧联系,是他行稳致远而有所成的独家秘笈。给予我无限启示。

——肖润泽



今天下午的“竺涯共语”,谭荣老师深入浅出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思考。老师由土地政策讲起,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管理制度的作用。最后,谭荣老师与我们讨论了管理制度的智慧,即效率、公平、价值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竺院学子应树立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价值引领,立志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的领导人才。

——陈薏名



竺涯共语,共话成长!

颠覆土地旧印象,开拓制度新视野。

新一期的开放日,我们拭目以待!

往期精选

1. 竺风化雨 | 聚群师良策,谱育人新篇 ——竺可桢学院班主任圆桌会2022级混合大类班主任专场

2. 暖!竺院院友以寝室名义设立助学金,相约20年资助西部学子

3. 聚焦拔尖创新,共话人才培养——竺可桢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座谈会

4.【竺涯共语 | No.47预告】土却不“土”:土地制度新视野

5. 春归浙里,你在何方——《竺院人》回芽刊征稿

6.【竺涯共语 | No.45回顾】探究经济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记柯荣住教授开放日活动

文案 | 刘子涵

摄影 | 沈涵洋

排版 | 王

责任编辑 | 朱晴雯

审核 | 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