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快讯】观家国之重器,觅马兰之根基 ——竺可桢学院赴新疆马兰暑期社会实践团
2023年7月25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赴新疆马兰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西安某研究所参观学习,探寻马兰精神的根基,了解我国国防前沿科技的发展。
【第一篇章】
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
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一个个称呼将林俊德先生的一生诉说。在研究所研究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于林俊德院士陈列室深入了解了林院士的生平事迹,明晰了其对中国核试验事业付出的重要贡献。
站在林俊德院士曾工作过的一方小小的办公室,我们也观看了记录林俊德院士一生功绩的短片。靠着政府助学金,林俊德读完了他的中学和大学。他由衷地认为,他能有后来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因此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怀着这般回报祖国的决心,他坚定地投身于核试验研究,潜心铸造大国重器,52年坚守在新疆罗布泊,一生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便是马兰基地官兵对林俊德院士最中肯的评价。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旧心系祖国伟大事业,战斗在国防科研试验的第一线。为了不影响工作,罹患胆管癌晚期的林院士拒绝手术和化疗,与死神赛跑,抓紧最后的时光为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做出最后的贡献,“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2013年,他被追授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
作为浙江大学的校友,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可以说充分诠释了浙大的校训——求是创新。他追求实验数据的精确,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始终奉行“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即使有着当时中国落后条件的限制,他也能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发明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准确记录,证明了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成功。
参观·学习
【第二篇章】
国之重器挺脊骨,大国名片傲群罴
实践队也有幸进入了研究所内部,对多个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从爆炸力学实验室到先进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们用流畅的思路与专业的知识为我们讲解了各个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其应用价值,将核技术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应用必需清晰呈现。
同时,实践队也有幸观览了大国重器的真实面貌。现实需求催生技术进步,科技发展最终应用于现实。结合研究员的详细讲解,我们由表及里地理解了这些军事核武器的当前实力与发展前景,更从内心深处领悟了“国之重器”的真正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大国重器便是我们所必需的“强大科技”。
参观·学习
【第三篇章】
薪火相传永赓续,奋楫笃行启新程
校友交谈
参观结束后,我们有幸与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包括浙大校友进行了座谈交流。研究员们大方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学习经验以及面对挫折与压力的处理方式,对我们的科研学习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们强调,要在本科阶段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之后的科研实践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身穿戎装的研究员们也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希望大学生以国家需求与个人愿景有机结合的方式来选择科研方向的期许。
马兰之约
置身于媲美大学环境的研究所,我们也了解到了研究所对高端人才的强烈需求。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有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运用联合培养与项目合作的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读研的同时,研究所也可以解决后续的就业问题。研究所的一位浙大校友强调,研究所注重因材施教、因材任岗,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效能,非常欢迎浙大学子进入研究所学习与研究。
交流·学习
【终章】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此等科学成就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几十年默默奉献的核试验研究者们谱写出了一曲对“马兰精神”华美的颂歌。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接力赓续,对祖国核武器事业矢志不渝。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吾辈青年更当坚定强国信念,持家国情怀,成卓越事业!
往期精选
2.【竺通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2023年招生简章
3.【竺通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农科实验班(本博贯通)2023年招生简章
4.【实践快讯】逐海洋强国梦,立时代浪潮头——竺可桢学院赴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社会实践活动启航
5.【竺涯共语 | No.71回顾】导学见面会:数据智能共发展,信息安全来护航
6.【竺涯共语 | No.70回顾】导学见面会:探索认知与工程,算网融合向未来
文案 | 邵柔怡
摄影 | 涂欣玥 顾溢文
排版 | 涂欣玥
审核 | 龚梓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