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涯共语 | No.72回顾】导学见面会:求索生命循环,同频地壳颤动
❖
2023年8月5日,竺可桢学院第二期“教授学术小组”导学见面会通过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石许华老师和生命科学学院的蒋明凯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会议由竺可桢学院学业指导中心沈涵扬同学主持。
嘉宾分享
石许华老师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首先,石老师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即活动构造与地貌过程及其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主要集中于构造变形、气候变化与剥蚀过程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自然灾害及资源环境效应。其课题组研究手段多样,包括GNSS大地测量数据、地震数据、卫星遥感及无人机测量数据、计算机数值模拟地貌变化、野外调查等。接着,石老师介绍了他的在研课题,其中川藏铁路廊带地震大断裂启动时间的研究有助于铁路廊带地震灾害评估,高坝梯级水电站与触发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问题,而地震地表破裂机器学习的研究则能及时获取震后高精度地表破裂图像信息,有助于指导抗震救灾。在招生方面,石老师课题组欢迎励志科研、初步了解计算机编程、有较好的地理学数理化基础的同学加入。最后,石老师也对本科生科研与生涯规划提出了建议,希望同学们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制定规划,积极与导师学长沟通,勤于阅读、善于思考、归纳总结,走好科研之路。
石许华老师作分享
蒋明凯老师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蒋老师的科研方向是围绕“双碳”领域的陆地碳循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模型开发与应用工作。首先,蒋老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出发,强调了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对“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他的研究则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植物-土壤交互过程、数据-模型融合三个方向,希望通过生态学模型、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来构建新一代动态植被模型。接着,蒋老师对他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具体介绍,包括陆地过程模型磷循环模块的开发与验证、磷限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过程与群落组成和植物生产力的互作关系以及非结构性碳源输入对磷限森林土壤有效磷等。最后,蒋老师课题组欢迎对全球碳循环有兴趣、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有较好英文阅读能力的同学前来联系。
蒋明凯老师作分享
师生交流
在问答交流环节,同学们对两位老师所讲的内容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抓住此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和老师交流。关于全球变化生态学如何应用于环境治理的问题,蒋老师表示将“双碳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就是一个适用于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问题同时也能保障发展的方法。而针对本科生如何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的问题,石老师建议大家从简单的材料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积少成多,才能提高文献阅读能力。
学生感想:
这是一次非常优秀的分享会。感谢老师们抽出时间为我们进行了地质学与全球生态学领域的分享,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通过对项目的逐步展开,带我们走入科研的世界。
——神农2101 姚锦诚
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原理和相关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期待未来进一步了解蒋明凯老师的研究领域。
——强基生态2201 郝耿贤
这次分享会让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化学在地质学上的应用,石老师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和温度断代的方法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一直以来,我都接受着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理念。而在地质学上,不同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能后产生的特殊构象在不同温度下才能保存。这告诉我科研需要创新,不能被固有观念束缚。
——求化2201 龚懿德
交流互鉴,共话成长。此次“教授学术小组”导学见面会圆满结束。相信经过本次交流,同学们能够增进导学互动,明确学术初心,夯实科研素养,争取把未来的学术之路走得更宽、更稳、更实!
往期精选
文案 | 杨家彬
排版 | 徐夏颖
责任编辑 | 徐夏颖
审核 | 林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