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冬天里,最需要点燃的“一把火”
做“闯将”的期待,不仅是给浦东的,更是给整个上海的。有当“闯将”的气魄和智慧,什么难题,都是有解的。
因为两会,农历狗年的最后一周,上海比往年忙碌不少。
从上海两会闭幕到春节,不过三四天时间,这样的紧凑度在过去并不多见。但对这座城市而言,比紧凑度重要的,或许是一种紧迫感。
“形势催人”,也许是对时局贴切的描述了。提交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9年上海经济增速预期调整到了6%-6.5%。这是时隔三年再度出现区间增速,数值也是近年新低。同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调低至增长5%,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以上。
在全球经济预期普遍下调,国内亦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多端、内部转型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目标数字的调低,并不令人意外。2019年的伊始,各界就对“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而在度过短暂的春节假期之后,“攻坚克难”,无疑将是新春开局最要用力的事情。
不过,面对挑战,不等于就要悲观,更不能消极对待。单说增速调低,有压力倍增的一面,也有释放空间的一面。这个空间,既有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空间,亦有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开源节流,为市场和社会留出的空间。这非但不是坏事,如果应对得当,更会是未来的机会。
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不仅要“攻坚克难”,还要“化危为机”。这就看方方面面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及最基本的——信心。
强信心,是上海两会上频频释放的信号。在春节临近的时分,身处“冬日”的人们,也不必掩饰对春天的期待。
1月2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参加他所在的浦东代表团审议时就说了一番话: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增多、挑战加剧,甚至有企业家表示准备“过冬”,“但越是这个时候,上海越是要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越是要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因为市委书记的加入,每年人代会浦东代表团的全团审议,总是热度空前。这次,李强甚至一度在激烈的“抢话筒大战”中插不上话。“一看发言时间太珍贵了,好几次想插插嘴都忍住了,还是让大家多说一些。”他说。
场内的热烈,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现场谈得最多的,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对上海而言,这无疑是时下颇具热度的大事。
自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将三大任务交给上海以来,它们就连同进口博览会一起,被视作“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四大战略支撑”。两会上,关于三大任务,也有不少耐人寻味的信号放出。
在上海两会上,关于自贸区新片区,提出要推动形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设示范区。据透露,上海正与国家有关方面密切沟通,对相关区域范围、政策框架等进行研究论证,待中央明确后将尽快公布方案。
而恰在上海两会期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并就《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科创板上市公司相关持续监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此项改革有望在三大任务中,率先踏出实质性步伐。
1月28日的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特地就“全力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四大战略,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办了一场专题会议。李强在现场特别表示,上海要立足世界变局,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其中,必须强化对标意识,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并抓住“创新”这个关键,“从创新出发把握好谋划的着眼点、研究的切入点、推进的发力点”。
放到当前的语境下,做到这些,就需要一些特殊的状态。
“就是要有逆周期的表现,要有逆流而上、逆势飞扬的风采,要有亮点频出、独树一帜的发展态势。”前一天,李强对浦东的人大代表们说,“浦东要勇当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闯将,要把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浦东在上海的地位举足轻重。三大任务,特别是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及在上交所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均与浦东有密切关联。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前,浦东显然需要更加“率先”,拿出“特殊作为”、作出“特殊贡献”。
但这种做“闯将”的期待,不仅是给浦东的,更是给整个上海的。去年底开始,上海就不断强调要“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传奇”,并善于在一些看似无解的难题面前,求得“无解之解”。这是当年上海的成功之道,也是今天需要被格外强调的精神气质。
毋庸置疑,困难增多的当下,上海会遇到不少看似无解的难题。但有这种当“闯将”的勇气,加上精准治理的智慧,很多大大小小的难题,完全可以有效化解。
这一周,上海人还在热议一件事:垃圾分类。人代会上高票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意味着垃圾分类将进入新阶段。
从最初设计到最终通过,这部前前后后耗时半年出台的法规,也颇费了一番周章。比之“四大战略支撑”这样的宏大命题,推行垃圾分类“四分法”,似乎是件小事。但对一座超大城市来说,决意要做这件事,同样意味深长。
一方面,上海每天生活垃圾的清运量高达2万吨,“垃圾围城”已经让这件事显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要做成垃圾分类,牵涉政府、市场、社会方方面面多道环节,事关全体市民;其间要处理的有技术性问题,有制度性问题,更有社会性问题;要靠细致理性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动之以情的社会动员,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一般的民生事项。
直到立法通过前一刻,关于此事的讨论还在两会现场上不绝于耳。据人大方面的统计,从1月28日开始审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到1月30日《条例》通过的前一天,800余名人大代表中,共有488人次提出了646条意见和建议,受关注度之高可见一斑。
可以说,小小的垃圾桶背后,考验的是一整套城市治理体系。而立了法,只是在破解难题的路上走出了新的一步。立法不易,执行更难,垃圾能否真正实现分类、减量,考验会在年后真正到来。
而在其他各个领域,上海都将遇到大大小小的考题。新年的日子不会轻松,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有当“闯将”的气魄和智慧,能点起“冬天里的一把火”,经济发展也好、垃圾分类也罢,难题都是有解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 猜你想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