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沙龙 | 佛教不神秘,甚至很科学

2015-06-30 大家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6月21日下午,第27期腾讯·大家沙龙“科学与禅修”在贵阳时光驿举行。本期沙龙的嘉宾是专攻佛教思想史的大学教师成庆、翻译了多部藏传佛教经典的吴宁强、作家西闪。台湾知名作家陈念萱主持了本期沙龙。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甚至在自传中写道,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佛教的魅力并未减退,反而成为很多人心灵的依归,这可能与佛教自身的特性相关。


(左起:陈念萱、西闪、吴宁强、成庆)

本科学习电子工程,现在在理工科大学里研究佛教思想的成庆老师首先发言。在他看来,从科学入手,正是一条了解佛教的可靠途径。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组成,肉眼所见并非“真实”,而这正是觉悟的开端,佛法的基础,正在于认为一切皆是幻象。

俗世常云某人“受打击”而出家,其实因烦恼挫折而怀疑人生反躬自省,也是开悟的契机。所谓禅修,正是像科学研究一般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心。在成庆看来,佛教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是如其本来地观察。

而佛教与科学的分歧也在此体现出来。佛教是向内观察此刻的心,而科学则把“我”与世界分离,俨然造物一般,观察外部世界。

成庆认为禅修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特别的意义。佛陀是不愿做先知的,参禅是观察此刻的念头,问自己心在哪里。有了这一问,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时刻攀援躁动的心才有望休息平静。修行的益处,可以在遇事的反应上得到验证。

作家西闪被其他嘉宾戏称为“科学教徒”。他也认为佛教是一种很特别的宗教。很多科学家与佛教结缘,比如法国人马修·李卡德,他早年在巴斯德研究院研究分子遗传学,完成博士论文后,放弃科研生涯,到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区修行藏传佛教,最后正式出家,并仍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自六百万年前人猿相揖别到今天,“人”的概念不断变化。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人们愈来愈发现感觉的“我”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点似乎和佛教理念非常契合。在人类进化的开端,人类祖先被感到森林边缘,为了观察瞭望,进化出直立行走。又为了社群的稳定秩序,进化出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细腻的感觉。

相对于科学的持续加速发展,而“人”本身的进化则显得迟滞,而佛教这种发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类智慧,能否跟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呢?西闪提出了他的质疑。

西闪的质疑在无数次出入尼泊尔求法的陈念萱看来,并不能动摇她的信心。她认为量子力学正是佛教最好的代言。《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实地呈现了新物理学的量子态:观测者的行为与意识,决定了量子态的存在现象,不停地改变,永远捉摸不定。

无常,是真实的宇宙状态。而佛教经典中一些很不“科学”的叙述,是为了让人明白而打比方举例子,但比方本身并不是佛法,所以经典总是不断地自我否定。

翻译了多部藏传佛教经典的吴宁强有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他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细胞每分每秒都在诞生、死亡。此刻的“我”与下一刻的“我”不同,佛教追问“我”如何成立,而最终的结论是否定了“我”的成立。否定了想当然的“我”,才能放下痛苦。

吴宁强向听众们介绍了佛教中缘起性空的理念。比如糖的甜味,它既不存在于糖,也不存在于我,只有当糖被我吃了,并说出来,才有了“甜”的概念。

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世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都是依赖种种因缘聚合而存在的,缘分具足则为有,缘分散开则为无。而这一切因缘和合产生的事物,其本性是空的。

他由此讲到佛教故事中的一些“神迹”。传说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画牛挤奶,就能供养寺中僧众。正如陈念萱所说的那样,这个故事很“不科学”,看似神神怪怪的故事背后,其含义则是只要缘分具足,不可思议的事也可能发生。学佛不是学神怪,而是学智慧,学习对缘分的了解。

在互动环节,听众们与嘉宾往复辩难。有听众问到学佛的方法。在成庆看来,最可靠的入门方式是坐禅。有了行动之后,自然会有因缘。而这因缘也并不神秘,只是交际的圈子会渐渐改变,自然会遇到共同求道的师友。




大家沙龙·往期回顾
《京都,有我们对日本的所有想象》

《李长声&冉云飞:他们在日本用中文写作》

《余世存&胡赳赳&纪彭: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大家沙龙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