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立明:医患矛盾为什么会愈演愈烈

2016-05-08 马立明 大家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我觉得,医患关系之紧张,在思维上必须跳出简单的“二元论”——患者死了就同情患者,医生死了就同情医生。剑指某一方,并不是理性的方式,这样的评判无助于让我们理清问题之所在。


一名医生的意外离世,再次刺痛了国人。这几天来,人们记住了魏则西之后,又记住了一个名字,陈仲伟,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一个是卑微地迎接死亡的绝症患者,一个是行医30多年却在退休前夕被残忍砍死的医生。医患的两端,都有人惊心动魄地走向死亡。这几天因魏则西而掀起的对不法行医人员的仇恨,迅速发生了逆转。


尽管,陈仲伟的死,是一个极端的事件,是不是“疯子”,是不是那颗“变色的牙”,至今还有不同说法。但伤医事件却是相当普遍。医生普遍感到绝望,无奈,陷入一种不安全状态中。这就是为什么,在陈仲伟死后的当晚,在中山三路的英雄广场上,千人聚集点蜡烛悼念。据我所知,点蜡烛的人大多来自附近的省医家属大院,当然也有不少热心市民。这或者是医务人员的一次无声的呐喊,以哀思来抒发内心的悲痛与不满。


 

▲ 5月7日,市民在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门口悼念陈仲伟医生。


这两年的伤医事件,信手拈来就有这么几起:


2016年4月,东莞某医院也发生了患者拿椅子砸怀孕儿科医生的事例,院方根本不敢为医生主持公道;2014年3月,潮州若干患者家属押着医生“游街”,边走边喊:“就是这位医生害死了死者”,年轻的医生边走边哭;2015年,河南栾川一医院,患者友人与值班医生因琐事而争吵,再变成扭打,不慎将电梯门撞开,导致俩人双双掉进电梯梯井……


最近,一个教育界的朋友告诉我,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考生人数,现在已经大幅下降,有的院系甚至招不满学生了。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专业的报考人数与分数线,某种意义就是一个信号:这个行业的前景如何,未来从业者的素质如何……有一种说法是,医疗问题之所以尖锐,人才短缺是问题之一。如今看来,短缺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还将进一步加剧。有句话说,“如果杀光了陈仲伟,剩下的人都成了魏则西”,讲得很刻薄,但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道理。


患者中,极端者并不少见。可怕的是,如今医生也失去了耐心,因紧张的医患矛盾,而出现了极端人士。我已经不敢想象,当医生已经忘记希波克拉底誓词,而对患者进行报复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末日!

今年春天,当陈仲伟事件与魏则西事件同时出现之际,更加让人错愕。我觉得,医患关系之紧张,在思维上必须跳出简单的“二元论”——患者死了就同情患者,医生死了就同情医生。剑指某一方,并不是理性的方式,这样的评判无助于让我们理清问题之所在。


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下,医生与患者同是受害者。在很多案例中,我们看到一种结构性的矛盾,将医生与患者形成了一套零和博弈的利益关系。要么你赢,要么我输。在诊所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利益的角力场。我将它总结为一种“对抗性的就医模式”。除了治病,还有输赢。在医疗机构产业化之后,一些医院、一些科室,有创收的任务,于是医生不得不在看病的同时,还得考虑如何从患者口袋中刨钱。这样,双方就处于一种讨价还价、互不信任的状态。正如广州医疗工作者李辉在悼念陈仲伟的文章中说:“医学是一门科学,可现在被当成一种商品,当成一颗菜市场里的猪头”。



在我多年看病的经历中,不时遇到有医生在开药之前问,“是公费还是自费?”一开始我还没搞懂是什么意思,慢慢地,我觉得这样的医生真是仗义。他们对自费的患者,还是“手下留情”的。有的医生开完药还跟我说,“这个药呢,一定要吃,这个呢,不吃也行……”有时还会补充一句,“没办法,这是规矩,请谅解。”我当然谅解。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花几个钱不要紧,关键是把病治好。如果大家都能坦然沟通,那自然没什么仇怨,可惜的是,有多少病人能理解医生的苦衷呢?


当这样的利益结构出现后,医患对立成为了必然。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一直是道德禁区。少数的医务工作者针对患者的不当行为,很容易点燃舆论的火药桶。这就是为什么魏则西事件之后,迅速引爆了网络,这涉及到亿万国人的生之尊严。魏则西的真正悲剧在于:在生命尽头之处依旧遭遇欺骗,不明不白地活着,不明不白地死去。而某些医疗机构,参与并促成了这部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在爆出一起起伤医事件之时,有些网民发出“打得好”等极端言论的原因。一直到陈仲伟医生遇害之前,可以说,医务人员甚少得到过公众的同情。原因就在于这种“对抗式的就医模式”。


“对抗式的就医模式”的最激烈处,就来源于此前人人喊打的莆田系医院或科室。由于某些人的无下限操作,将病人推入绝境,“没病都治到有病”、“小病治成大病”。不仅谋财,还要害命。这种医疗机构的存在,直接谋杀了医生在公众中的形象。不得不说,这种医院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推手。


魏则西事件与陈仲伟事件,给国人带来中国医改20年最深刻的思考。医疗问题到底病根在哪里,必须要跳出医患二元对立的格局。感谢可以公开讨论的互联网世界,让我们可以读懂彼此。原来,陷入“囚徒困境”的医生与患者,都是一棵藤上的两只苦瓜。 “对抗式的就医模式”就是问题关键所在。南方都市报评论员苏少鑫说,“对陈仲伟医生的悼念,医生、媒体、市民前所未有地站到了一起”。“癌症患者与被杀医生,两个极端案件指向同一个方向,医疗缺乏有公信力的监管……”


顶层设计中,针对大多数人的优质的医疗保障是一直缺席的。除了有权者和有钱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优质医疗资源是不能轻易获得的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其奢侈程度有时足以用需为之倾家荡产来形容。这种对于生命保障的不安全感如利剑,高悬在老百姓的头上。而随即而来的负面情绪,又将矛头指向了医生。医患矛盾发展至此,博弈已不是“零和”,而是“负和”。


如何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是否有医患共赢的利益分配模式?能否破解“对抗式的就医模式”?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医疗产业化未必就不行,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问题是,需要一个称职的裁判;民营医院也未必都是骗子,它们可以缓解医疗短缺,问题是,需要有“苛刻”的“红牌罚下”机制;受过多年专业训练的优秀医生,应当属于高收入阶层,只是说,他们的收入不是来自“提成”……


办法其实是有的。不过在现行医疗制度下,显然得不出正确答案。


PS.补充一句,陈仲伟医生任职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是我的出生地。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的出生地,都是医院。我们都是在医务人员的手中,发出第一声啼哭。谨慎地希望,这一切都能好起来。


【注】本文原标题为《医和患:一条藤上的两个苦瓜》




作者:马立明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评论员,政治学博士。

【作者文章推荐】

一代宗师瓜迪奥拉的慕尼黑之行

加利与文明高歌猛进的90年代

一位90年代网络偶像的黄昏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