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人的招黑体质是怎么炼成的丨大家

十年砍柴公号 大家 2019-04-03



半个月前一个6分钟的视频刷屏了。一位中年女性在列车上因为相邻靠窗户的旅客(一个年轻女孩)从她腿上跨过去入座,感到被冒犯,飚粗口骂人。连续几分钟里她脏话喷薄而出,绵延不绝。更奇葩的是这位女士反复强调自己的是东北人。(相关阅读及视频可参考《有一种权力炫耀,叫做接得住领导的脏话》一文)


其实不用女士自我介绍,公众一听视频中她的说话,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位东北人。这个视频在网上被转载后,毫不意外地引发“地图炮”的口水战。



应当承认,近些年来在民间舆论中,东北人确实容易“遭黑”。“哪儿都有好人,哪儿都有坏人”,这句话道理上当然不错,但是古今中外,地域歧视是个很常见也很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很难简单地给出原因。理性的声音在地域黑面前,往往是苍白的。


东北人遭黑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的大本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众多东北人特别是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全国各地谋生.........但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北人无论走到何处,与他人交往时,说一口标识性强的东北话。在东北地区内部,黑、吉、辽和内蒙古东部的人,口音有差异,但在其他省份的人听来,“东北话”是一个非常好辨识的、统一的标签。



东北如此广阔的土地,其居民能拥有一个统一的、易辨识的方言——东北话,这一点上四川话亦比不上。而且,东北话不仅仅标识性强,更重要的是通用性强。东北人跑到中国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几乎任何一个地方,说自己的家乡话即东北方言,别人能听懂。而其他地区的人,哪怕是四川人、河南人、山东人也没有这种优势。南方如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居民,那就更不行了。同样是去广东或海南打工,湖南距离这两地的路程更近,可是湖南人来到这两地,除了和同乡外,与其他人说话,没办法说老家的方言,只能说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这人不管是有博士学位还是才读完初中,他不得不如此,因为说老家话别人听不懂。而东北人,就像在老家一样说话,与外省人也无交流障碍。


方言的标识性强,通用性广自然是一种优势,我一直认为东北人离乡外出闯荡世界,沟通成本远远低于我们老家的人。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其弊端正是因为通用性、标识性强,说东北话的人一旦做坏事或者有不雅的行为,很容易被外人贴上地域标签。



看过那位中年女子列车上爆粗口骂人视频的人,不少惊叹于其粗口的丰富性,那可是变着花样骂人呀。其实,哪一种方言骂人的词汇不丰富呢?可以说,脏话最能体现方言的丰富性和情绪表达的准确、到位。我们许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童年经历,4、5岁刚刚学会说话时,村里的半大小子往往会教给你许多脏话。小孩子学脏话特别快,而且说起来觉得很愉悦。我记得小时候我邻居有一位同族的婶娘,十分泼辣。与别人骂架时,她持一菜刀、一砧板,坐在人家屋前,用菜刀斫着砧板为伴奏,嘴里喷出各种各样的脏话来咒骂人家,各种比拟、排比、谐音等修辞手法用上,那些恶毒或肮脏的词,一两个小时没有重复。


可是,我这位族婶再会骂人,让她替换列车上那位东北中年妇女,她也无计可施。用老家话再如何花样翻新地骂人家,人家听不懂,羞辱人家的目的就达不到,那有什么用处?如果让她用普通话骂人,她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


换我去怎么样?虽然在北方呆了三十年,我也甘拜下风。我的脏话库里几乎都是老家的方言词汇,用普通话骂人,只会一句京骂,一句国骂,此外就词穷了。


湖南籍作家周立波有一部写湘中地区资江流域农村合作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里面巧妙地使用了不少当地方言词汇,为作品增色不少。如描写顽固坚持单干、不想入高级社的富裕农民菊咬金和他的妻子吵架,他妻子骂他:


“我cào你王家里祖宗三代。打了我,你会烂手烂脚,捞不到好死的,你会爸死,崽死,封门死绝,你这个遭红炮子穿的,剁鲁刀子的。”


这还是作者为了传播经过“官话化”处理的,乡间真正的骂架更加原生态。但就这样,也比纯用普通话词汇来写两个湖南乡下公婆吵架,感染力强得太多。




编注:作家张佳玮在《在巴黎,最好认的是日本人》中提到的无锡话骂人方式:


一个男人挤上车,推了我一把,我跌倒在地,外婆当场发作,先一句话开场:“个杀千刀猪头三的小赤佬,卵(无锡话卵者,男性生殖器)也叠(无锡话音叠者,拧掉也)落你个!”


随后就是指东打西、诟南辱北,上及祖宗、下到孙辈,请该男子变成各类虫豸、鼠蚁、家禽、牲畜,身上长出各类疮疤,家里遭遇各类不幸,伦理纲常全混乱,灾祸病劫齐降临的一连串大骂。她那时声调雄猛,串字成珠,轻松拍出大堆匪夷所思,令我闻所未闻,根本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写的吴白骂出口来,只让那男人面如土色,周围看热闹的听到拍手称快,“阿姨结棍!”




各地的方言,是一代代先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地域人文色彩,这些方言是活泼泼的,传情达意,妙处难与外人道也。


普通话呢?严格地说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一种语言。按照官方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这种由专业人士进行规制的标准化语言不属于任何一种方言,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说的也不是普通话。



这样的官方语言所追求的是普适性、规范性,它有规范的语法、标准的发音和固定的词汇,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人使用,但它表达个人情感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远远不够的。


东北话则兼有方言的丰富性、感染力和普通话的通用性之长,央视春晚的小品主要是用东北话表演,即是这个原因使然。你让赵本山、宋丹丹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演小品,效果肯定大打折扣,那是演出话剧。可你让上海滑稽戏的演员上春晚用上海话演出,其他非吴语区的人又听不懂。


春晚为东北话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一个段子说,中国三大传染病分别是:感冒、哈欠、东北话。大学里流行“给我一个东北室友,还你一群东北老乡。”大学新生报道后,一个宿舍哪怕只有一位东北同学,四年后他会把其他几位室友带着学东北话。原因亦是因为东北话是通用性强的方言。广东同学教粤语,福建同学教闽南语,其他室友一是难学,二是学了似乎没什么用处。而和普通话接近的东北话,易学而能活用。



一口东北话走天下的老乡,只要对人一开口,对方是东北人,就马上能认同乡;对方非东北人,也知道他是东北那嘎达来的。东北人做坏事,最难隐瞒自己的来处。



我的老家湖南,在珠江三角洲谋生的人很多,应该不比东北人少。因为湖南“十里不同音”,不同县市的人相互交流尚且需要借助普通话,不用说与外省份的人沟通了。湖南人在广东也有作奸犯科的,早几年还不少,抢劫、偷盗、打架斗殴,但他们在公共场所被发现或被抓获,开口必定说普通话,哪怕很蹩脚,因此“湖南籍”的标识不强。


可东北人不一样,不管来自北面的漠河,还是南边的锦州,干了不法事或不雅事,只要一开口,旁人就能听出是东北人。东北话是他们的自带logo。久而久之,这种印象会固化,似乎东北人做不光彩的事情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多,这种印象又可能借助网络和口口相传得到强化。


日本教材里的东北话课


为什么东北话的标识性和通用性强?这是一个语言学课题,不少专家有过论述。中国各地的方言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形成越早的方言,通用性越差,反之,形成越晚则通用性越强。南方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声调仍然有入声,出了本方言区,就很难推广。明末清初大量的移民(以两湖为主)来到四川,当地居民因为战乱,孑遗者占较小的比例。各地移民犬牙交错地居住,交流只能采用官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四川话通用性就比南方的其他方言强。


东北话形成最晚,直到清末才有大量的移民从山东、河北等地涌入,与当地土著满族人与土著汉族人交融,形成了一种最年轻的方言——东北话,其通用性也是最强的。用东北话来骂人,大家都能听懂,也容易连累东北人的整体形象。


结尾正能量:福原爱讲东北话


大家一周阅读排行

1.老猫 | 天下虽大,已难容一个拾荒的读书人 

2.庄祖宜 | 人均22.5元人民币,我是如何宴请美国领事馆贵宾的

3.曹东勃 | 你知道身份证为什么一定要正反面复印吗

4.卢小波 | 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的人生,终将娱乐至死

5.孙骁骥 | 每个接盘侠都有个股神梦

点击文末在看,帮喜欢的文章冲榜


原标题:东北人遭黑的重要原因:方言标识性和通用性强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