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为听闻噩耗的乘客滑回,这种航班延误该接受吗丨大家
对规则的迷思:
“起飞前亲人去世,老夫妻要求改签航班”
12月8日,杭州萧山机场飞往三亚的航班,这架已经开始滑行的飞机却又紧急返回航站楼,该航班在延误50分钟后最终起飞。原因是机上的一对老夫妻乘客突然得知亲人去世的消息,想改签到天津的航班,才焦急地请求“刹一脚”。
这个新闻很多人都看到了,结果是机长“征求各方意见”后,飞机掉头,两位老人也顺利改签了航班,也算是冬天里的一点温情。此事杭州本地媒体《都市快报》以一个整版的规模进行了报道,没想到的是,新闻出来后,引起的争议还很大,有相当多的人不赞成机组的决定,认为“耽误了其他乘客”的出行时间。
在社交媒体时代,要还原这一事件并不困难,有不少该航班的乘客发了朋友圈。一个代表性的意见是,自己以百米速度冲向高铁站,差一点就赶丢了去万宁的高铁。其实,据媒体后来求证,这次延误50分钟起飞的航班,最终到达时间只比计划晚了15分钟而已。
接到老人的要求后,机长可以选择征求“多方意见”后返回,也可以在对老人进行安抚和解释后,以不能耽误大家行程为由,按原计划飞行,这都是合规的。现场的情况是,突然得到亲人去世消息的老人,情绪有点激动,机组选择返回,也是考虑到两人的情况已经不太适合坐飞机。这不仅是“人性化”的选择,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当然,部分乘客可能也很激动,机组人员马上给他们送上饮料和点心,进行安抚。他们“平静”了下来。尽管心中有不悦,但是最重还是选择了“默认”机组的决定。很多年后他们回顾自己的举动,会越来越肯定自己的选择,尤其是他们遭遇人生波折,能够更多进行换位思考的时候。
这事在制度层面,机长的决定是完全符合规定的。而具体到每一个参与的人,也都可以得到一些反思,比如,人生的无常,对他人处境的同情,自己仅需要付出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就能具体帮助到陌生人。人们大可以“诘问”自己,如果置身其中,自己会做出哪种选择?每个选择,都反过来证明了你是一个什么的人格。这比朋友圈流传的各种由新媒体运营人员花一个小时设计的各种人格测试,靠谱得多。
相比于后来此事在网上引起的争议,机舱内的情况可能要温和得多。我们可以把这个机舱看作是一个临时的小“社区”,来看一个有价值的“妥协”是如何形成的。机长想“返回”,是因为他知道航班的时间有余地,不会晚50分钟那么多。那几个本来有意见的人最后“妥协”,空姐过来安抚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比两位老人还要“紧急”的情况。在这个气场之中,人们就容易表现出温情的一面。
相比之下,那些机舱外的人,可能会更“冷漠”一些。网上有不少人认为,两个老人耽误了大家时间,还有人出于惯例猜测老夫妻是有背景的特权人物。他们想捍卫的可能是抽象的规则(谁都不能搞特殊)。人们知道,天气或者是其他各种原因,都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也无法改变,而那两个老人,确是确凿无疑的存在,他们“破坏了规则”。最常见的论调是,“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样,以后航班还能正常起飞吗?”
这种诘问,是典型的中国式类推,类似于无赖,因为类似的事件,并不经常发生。或者说,机组每天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果你以“我的文件掉在机场”为由下飞机,机组不会同意,同机的乘客也不会“平静下来”。这一次偶发事件,既不会导致模仿,也不会导致航空部门制定一条“照此推行”的新规。
网友“无理取闹”的愤怒,其实是对“破坏规则”厌恶的扩大化。这让人想起几年前的北京动物园女子被老虎袭击案。女子违规下车,被老虎拖走,最终自己受伤,母亲因为救援自己而被老虎咬死。女子是确确实实违规了,但是她在事件中也受到了“报应”,自己深受重伤。不过,在老虎的牙齿之后,来自社会给予的谴责,可能会让她疼痛更久。
这种对规则近乎偏执的捍卫,根源于对现实中破坏规则者的痛恨。面对现实中的违规者,人们通常无能为力。这些年,开始看到很多人现场制止那些买票、等车的插队者,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更重要的场合,有一些更有力量的违规者,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于是,这一腔怒火,只好去那些和自己无关的“破坏规则者”,因为这种谴责本质上对自己是安全的,不管如何,自己都不会承担责任,也不会付出代价。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机场乘客大多还能“理解”,反而是无关的网友更“义愤填膺”。
在日本北部旅行的时候,我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从青森市出发去芦野公园看太宰治故居,需要乘坐电车,在五所川原市换乘一列只有一节车厢的小火车,中间的换乘时间只有5分钟,堪比那位在三亚机场转乘高铁去万宁的乘客。我的优势是,日本的电车非常准时,导航显示换乘时间只需要2分钟。
但是,距离五所川原还有20分钟的时候,我所乘坐的电车莫名其妙地停了几分钟。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情,因为小地方车次少,下一班小火车,要一个多小时以后了。电车再次启动后,我不断刷新手机导航,看距离车站的时间,很不幸,电车至少要迟到6分钟。我不由深叹一口气,接受了这次旅行变得不完美的事实,午饭和下午的跑步都会受到影响了。
到达五所川原车站,我已经呈现出放弃之后的颓废,慢慢走出车厢,却发现有好几个人都快步前进,我也跟着他们快了起来。走上台阶,就看到一列单节小火车在那里停着,我赶紧奔跑起来,这时却又发现人们并没有我跑得那么快。列车员就在站台上,面带微笑地看着大家。等最后一个人上车(一共也就十来个人)后,穿制服的列车员才上车,关上车门,原来他就是火车司机。
为了等我们这几个人,这列小火车晚发车了10分钟。鸣笛之后,美丽的观光小火车出发了,这笛声竟然也有几分动听。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能像日本人这样“守规矩”了。但是,他们在该“变通”的时候,还是会变通一下。对几个从容的本地人来说,谷歌导航上的时间未必是“正确的”,或许他们知道,那列小火车一定会在那里等他们。
日本人对排队都很执着,但是在东京都博物馆看正仓院文物展的时候,面对那绝美的大唐琵琶,队形大乱,所有人都一脸和气,没有人露出不忿的神色。事实上,如果你在日本一不小心插队了,也不会被揪出来。在一个人人都守规则的社会,人们会相信,那个插队的家伙,一定有不得不插队的原因。
或许恰恰是“有原因的插队可以原谅”,才会让日本人那么痴迷排队(你不能滥用了人们的原谅)。这就是“规则“的迷人之处说到底。“规则”或者“道德”,主要是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规则当然是明确的,但是也会像萧山机场那个航班一样,为人情留一点余地。
大家一周阅读排行榜
点击文末在看,帮喜欢的文章冲榜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