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质疑行善动机,不如反省自己

2017-07-14 公益慈善论坛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方一凡

无论行善的动机是否纯粹,都不应该被质疑。因为,就算动机不纯粹,也不影响善举的纯度。

上个月,兰溪在抗击“6·25”洪水期间,一些商家或给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者捐赠盒饭、水、奶茶、毛巾等物品,或给抗洪的部队官兵免费清洗烘干满是泥浆的衣服,或给遭受洪灾而无法正常生活者免费提供住宿……以感人而暖心的善举,为抗洪汇聚爱心和力量。然而,也有人质疑商家是在借机给自己做广告。

行善被质疑的,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比如,还有兰溪的慈善老人章恒声。

于6月20日因病谢世的章恒声,不是企业家,不是退休干部,甚至没有退休金。他19岁时挑着货郎担穿街走巷摆摊叫卖,生活过得很艰苦,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别人淘汰下来的旧衣服,连一点水果都舍不得买。血压高了,就到民间医生那里买一毛多钱一包的降压药。省吃俭用的章恒声,对自己极其小气,对生活困难者却出手大方,不是捐钱,就是赠物。50多年的热心助人中,他向社会捐款500余次,个人累计捐赠钱物价值超过50万元,还经常劝别人捐献。

一次又一次善举,记录了他在助人路上的足迹,显示了他甘于清贫还不忘慷慨相济的坚守,诠释了他的人生信仰,成就了他的大爱人生。许多人被他的爱心所感激、感动、感染、感悟,并传递他的爱心接力棒。不过,也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出风头,还有人说他劝捐劝的是别人的钱。

行善为什么会被质疑?有的人行善,客观有帮助他人的意愿,主观上也有表扬自己的念头,不想当“无名英雄”。基于此,在行善过程中,嗓门高了一点,动静大了一点,甚至找到媒体“求求你表扬我”。而有的人极具“爱心洁癖”和“道德洁癖”,对行善“高标准严要求”,认为行善就应该是纯粹的,没有丝毫宣扬自己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应该“有他”而无私。因此,这种人听闻善事,就习惯性地“善思”:为什么要行善呢?为什么行善不悄悄地进行呢?其中是否夹杂私心呢……

行善该不该被质疑?人的道德层次有高低,有的人行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不求回报,而有的人行善是为了出出名扩大影响,或抚慰一下虚荣心。我之见,无论行善的动机是否纯粹,都不应该被质疑。因为,就算动机不纯粹,也不影响善举的纯度。即使有的人行善是为了沽名钓誉等私心,或需要别人的夸赞为动力,但毕竟为别人提供了帮助,为贫苦者的生活加了一勺糖,为在暗路中的前行者点亮了一盏灯,为在风雨飘摇中的挣扎者擎起了一把伞;传递了善的暖流,激荡了爱的力量,倡导了崇德尚善的风气。

如果行善被质疑,会冷漠别人的行善之心,爱心变寒心,打击别人行善的勇气,甚至打消其行善的念头,使需要帮助的人“孤苦心中冷,空余一声叹”。还会阻碍善因的播种,阻挡爱的河流,降低这个社会的温度。这是苛求行善纯度造成的“不善”。

其实,任何行善者都是有私心的,都想借此索取回报。有的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能够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有的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能够让自己得到快乐;有的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能够进一步坚守自己的内心,丰盈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高度,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有的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自觉行善,能够汇聚更多的正能量……

质疑行善动机,不如反省自己。作为质疑者,不能只知道目光向外,而不知道目光向内;要懂得审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质疑行善的动机是否有意义?问问自己,是否具有纯粹的爱心和善举?问问自己,别人在行善自己是否也能够这样从善如流?

见贤思齐,见善思随。行善的动机是否纯粹不重要,为行善增添动力才重要。与其去质疑行善的动机,不如怀着宽容仁厚之心,用赞许的目光、敬佩的语言、自觉的行动,去肥沃、厚实、拓展行善的土壤。(完)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益慈善论坛(微信号:loongzone2006),一起学行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