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谈论自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来自威尼斯双年展的前线报道

方小诗 AC建筑创作 2019-08-09

威尼斯双年展照片 Source: 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 La Biennale di Venezia


AC特约记者方小诗从威尼斯发回报道。本篇为AC建筑创作关于1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第一篇综合性文章,AC君将持续关注,更多更有趣的内容即将放送。


5月26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拉开帷幕。五月底,几乎半个世界的建筑师,特别是时下当红的明星建筑师,在预展期间汇聚于小小的主岛之上。这是一场建筑界的嘉年华,建筑师们白天出席密集的开幕式和论坛,晚上穿梭于各种鸡尾酒会或晚宴,谈笑风生应酬于同行、业主和评论家们之间。


正如威尼斯这座幻梦般绚丽、工巧但却摇摇欲坠的水城一般,建筑双年展正在渐渐失去曾经的活力,最初几届对建筑思想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力,已成为历史。近些年的双年展,更多是邀请某位建筑师提出一个空泛、通俗、易于解读的题目,供参展国家及个人套用、自说自话。如今的双年展越来越像是一场国家参与的建筑博览会和建筑师进行品牌营销的展销会,其对建筑文化本身的反省、预言和批判力日趋薄弱。


威尼斯双年展照片 Source: 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从人道主义政治秀到浪漫的人文精神

 > > >策展主题 “Freespace”< < <


回顾2016年的双年展的策展主题“Reporting From the Front”(《来自前线的报道》),策展人Aravena强调“建筑是种媒介,而不是目的”,展览围绕建筑如何反应、顺应、策应和回应当下最为棘手的社会政治现状展开。建筑师以建筑为工具和战场对抗庸常与匮乏,双年展几乎被降维成了一场控诉不平等、强权和阶层分化驱离的人道主义政治秀。主题自带的政治敏感度和丰富的即时性信息令展览获得了巨大关注度,超过26万人次访问,创造了建筑双年展的新纪录。


今年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是Yvonne Farrell和Shelley McNamara,两位来自爱尔兰的女建筑师以一个“Freespace”(“自由空间”)的宣言定义了展览的主题。“Freespace”是一个意旨含混的单词,可以指开放、公共,也可以是被空置、免费的、慷慨的,又或是尚未被定义的、允许人们自由相遇、催生全新体验或文化形态的实体或非实体空间。


策展人:Yvonne Farrell和Shelley McNamara Source: 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 La Biennale di Venezia


Yvonne Farrell和Shelley McNamara给出了七个组浪漫语句描述了她们理解中的自由空间,其中提到人文精神,空间给人类慷慨的赠予,月光、空气、重力、资源,星球的脆弱,建筑引发的对自由的想象,承载时间和记忆,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纯粹而感性的建筑图纸模型展

 > > >Corderie主展厅< < <


军械库的主展厅Corderie内的展览直接出自两位女策展人之手,再现了策展宣言中所渲染的诗意氛围。被称为Corderie的空间长317米,曾是军工厂的缆绳厂,与往届双年展不同,这次展厅没有被分割成独立幽闭的空间,而是保留了其本真的形态。展厅内引入自然采光,裸露出砖石的斑驳圆柱未经修饰,中央走廊空空荡荡贯通整座展厅,展品全部陈列在柱廊两侧,令空间具有了神庙般的庄严感。


Corderie缆绳厂主展厅照片 ©Fang Xiaoshi


主展厅内的展览由墙上的图纸和陈列的模型组成,65家事务所和建筑师受到邀请在这里展出自己的建筑作品,并回答什么是他们所理解的Freespace。展览呈现了一个非常纯粹而感性的建筑学氛围,图纸和模型充满丰富的细节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入口处第一个展品一座可以旋转的水上舞台,来自Níall McLaughlin建筑师事务所。舞台的确是一个激发想象和情感的自由空间,但是转瞬即逝。也许是个巧合,舞台这个浪漫但并不真实的意象正是威尼斯城市如今悲剧的隐喻,资本法则驱逐了原生文化和原住民,城市沦为一副熙熙攘攘无所作为的假面,正如美仑美奂却又行将落幕的舞台布景。


Níall McLaughlin建筑师事务所活动照片 ©Níall McLaughlin建筑师事务所


获得金狮奖的Eduardo Soutode Moura,在一扇高窗之下悬挂了两张照片,展示了葡萄牙城市São Lourenço do Barrocal的一座农场被改造成酒店前后的样子。在一个较大的尺度上,改造行为对景观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新功能、街道、广场却重新为当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Eduardo Soutode Moura 双年展参展作品 Source: ArchDaily


作为Corderie主展厅中 来自中国的建筑师,徐甜甜展出了浙江松阳村的几个小尺度公共项目,其中石门廊桥以一种细腻的干预手段令一座几乎被废弃的老桥焕然一新,为平淡无奇的乡村日常生活带来一种生气。


石门廊桥照片 Source: ArchDaily


人文精神与现代主义的自由展厅

 > > >Giardini展区< < <


Corderie内的展览对建筑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但陈列的项目之间孤立且缺乏联系,也没有主题上的递进深入,住宅,幼儿园、办公楼等等项目模型刻意的一字排开,令人感觉身处一个模型展览会,或是建筑系学生的毕业设计展。与之相比,Giardini绿园城堡内的主题展区,以人文精神和现代主义为重要议题,内容更加丰富。


来自中国的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展厅,位于Giardini主展中近乎最重要的位置上,以杭州瓜山城中村为例,探讨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由低收入群体自发组织、没有建筑师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临时建筑和非法空间,以及其中满含酸楚的平民智慧。这些逼仄简陋,不受任何保护,可以被随时清除的地带就是这些人群在城市中最后的“自由”领地。


影片反复播放着挖掘机拆除建筑的画面,一种巨大的惶然和无力感统摄了领地中的一切。在这样的现实里,建筑师可以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建筑和建造是否可以有所作为,帮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自由和尊严。却是每个建筑师都应驻足于此叩问内心的问题。


业余建筑工作室的杭州瓜山城中村双年展照片  ©Guo liaohui


BIG展示了“BIG U”的曼哈顿下城景观规划方案,BIG将这种理念扩展成一系列保护性基础设施,整个项目由多个相链接的设计因素构成,一个模块化、可复制的系统。旨在改善桑迪飓风影响区域在结构和环境上的脆弱性,保护当地社区居民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活跃了城市的滨水区,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升级了社区功能、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增加了社会效益。

“BIG U”双年展照片 (左右滑动看更多图片) ©Fang Xiaoshi


“BIG U”方案图 Source:Dezeen


美国建筑师Robert McCarter将Carlo Scarpa在1972年威尼斯艺术展上展出过的四个项目重新呈现,从时间、想象和记忆的角度阐述了Freespace主题。四个项目在1953至1970年间为威尼斯而设计,分别来自怀特\勒·柯布西耶\康和野口勇,这些并没有实现的项目提供了观察城市文化历史的另一个维度。

Robert McCarter怀特\勒·柯布西耶\康和野口勇的双年展照片

(左右滑动看更多图片)  ©Fang Xiaoshi


自由多元的主题空间展

 > > >国家馆展览< < <


由Freespace策展人亲自操刀的主展区有着严格标准的建筑师式美学取向和调性,尤为适合硬核建筑狂人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拗出海量构图精巧的摄影作品,但却给非建筑学出身的普通参观者制造了理解的门槛。相比之下,各个国家馆的展览则更加自由多元,或犀利讽刺,或富于趣味。

获得金狮奖的瑞士馆主题为《瑞士240:住宅导览》(Svizzera 240: House Tour) 。一个瑞士当代典型的“住宅室内空间”,以不同的比例被复制,再彼此接合,创造出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空间场景”。“240”指的是瑞士最普遍的住宅标准层高,木质地板、白色墙面、整体式厨房代表着同质化的现代居住标准,人们在不同比例的室内空间中穿越,仿佛一会儿到了“巨人国”,一会儿又到了“小人国”,空间和人的行为被迫颠倒,从人们审视房间变成房间检视到访者,从而反思现代生活中空间与人的关系。


瑞士馆  Source:  ArchDaily


荷兰、西班牙丹麦国家展馆都关注了新技术和新思维对人们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


荷兰馆主题:工作、身体、娱乐 Source:  ArchDaily


丹麦馆主题重点:“合作创新” Source:  ArchDaily

BIG在丹麦馆的hyperloop原型

(左右滑动看更多图片)  ©Fang Xiaoshi


英国馆主题为“岛屿”,馆内空无一物,屋顶上建造了一座公共广场,其中包含许多主题,例如放弃,重建,避难,脱欧,孤立等等;

英国馆  Source:  ArchDaily、Caruso St John Architects


梵蒂冈教廷今年首次参展,St .giorgio岛上茂密的丛林中,十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十间教堂,在代表了资本钢铁般权利意志的圣马可广场对岸开辟出一个 “取向,相遇, 冥想和寒暄”的场所。


梵蒂冈教廷十教堂之一  Source:  ArchDaily


澳大利亚馆  ©Fang Xiaoshi


风土和乡愁也是本届双年展中出现最多的主题。日本馆、意大利馆、爱尔兰馆、中国馆等都以迥异的角度进行了阐发。


今年中国馆与上届主题有重合之处,再次聚焦了民居、民俗和手工艺传统。2014年,全世界只有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將全部居住在城市,如果人类的未来在城市,建筑或将构成供我们生存的新的地理环境,城市问题就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那么以何种形式和立场讨论乡村和风土,给予乡村建设多大的关注度就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国而言,回归乡村在当下还是个伪命题,田园与归隐曾是中国文人阶层的审美和情怀,而如今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消费风口。希望中国建筑师在西方展览中呈现的田园牧歌般的美好中国乡村画面不只是一块贴在中国社会问题之上的创可贴,乡建实践中可以少一点对乡村美景良俗的想象,而是真正以建造行为给乡村和城镇带去现代化、有尊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没有边界就没有自由


每隔两年,这场倾巢而出的展览都会呈现出一种盛大的假象,建筑师仿佛站在了舞台中央。Freespace宣言中谈到“我们把地球看作是甲方。伴其而来的是永久的责任。在揭示世界奥秘的层面上来说,建筑是光、太阳、阴影、月亮、空气、风、重力的游戏。所有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这样的论述充满了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忘记了当今世界上建筑师可以干预的空间少之又少,也忘记了饮用水、土地、能源的私有化——资源从不属于地球上的所有人。没有边界就没有自由,我们谈论自由的时候其实最终谈论的是边界。


威尼斯双年展对于建筑师而言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向全世界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有人选择坚守在美学的堡垒里自娱自乐,也有人做挥舞着长矛冲向风车的唐吉珂德,更多人只是如同威尼斯潮水般的游客一样,期盼这座既古典优雅又矫揉造作的城市为他们带来一番奇遇,但最终只是走了一个过场。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照片  ©Fang Xiaoshi


当下新技术的爆炸,社会结构的巨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领域的转型都令古老的建筑概念失去了曾有的共识。人工智能、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疾速发展极有可能在未来颠覆既有的社会结构和认知体系,也将改变我们生存的物理环境,以一种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式逼近一种激进而不可控制的开放和自由,建筑的自由和边界,正亟待重新探索和定义。 


无论如何,每隔两年的双年展给我们提供一个平等交流、激发争论,批判反思,并肩作战的契机,“自由空间”的议题仍等待着我们去解读阐发。




作者简介

方小诗 居住德国汉堡,汉堡港口城市大学(HCU)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工程硕士,德国知名建筑师事务所新闻代表




接下来AC君会陆续推出更多双年展文章,以及更多场馆解读,欢迎持续关注浏览!

TO BE CONTINUED......


转载请事先征求授权

▼更多关于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相关阅读▼

来自前线的报告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值得看的七个展览

你所不知道的扎哈·哈迪德丨来自前线的报告

策展人速成手册 | 威尼斯双年展 大师们都做了啥

对于一个颜控,威尼斯双年展有啥好看

每年在这里,德国人都重新洗刷过去



▍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Chen


▼EL最新刊▼

他们再一次将建筑带回人类出现之初的样子丨OFFICE基本动作

"RCR"本土的笃定与纠结丨明天面见RCR必读最强档案


▼AC最新刊▼

大漠中的一角光芒:建筑的大地艺术与空间叙事

“又见五台山剧场”有感

最新刊 | 天地之间的人文探索-朱小地与“又见”剧场

最新刊丨制度·建筑·人——机构史视角下的北京现代建筑历史研究(1949-1966)

最新刊丨从民族传统到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

最新刊丨从日常到非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实验班教学专辑

最新刊丨扎哈·哈迪德纪念专辑(下)

最新刊丨扎哈·哈迪德纪念专辑(上)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