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虎孝君:构建区域公益生态,枢纽机构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编者按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很多社会组织都积极发起了各类援助行动。南都公益基金会基于自身做行业基础建设的优势,参与并联合发起了“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2月4日,南都公益基金会审批通过了“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一线行动伙伴支持项目”,资助资金32万元。该项目通过区域协调机构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支持10家在一线开展新冠疫情防控行动的社会组织,推动其在本地开展行动。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虎孝君在采访中谈到,枢纽机构是一个区域公益的标杆,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对区域生态的建设至关重要。一山一水也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各方资源的协作与伙伴在甘肃构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公益生态。
“我感受到了枢纽机构的作用和力量”
Q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很多社会组织都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参与抗疫,一山一水是如何响应的?
虎孝君:疫情爆发后,我们对疫情的研判不是特别清晰,毕竟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不同,疫情防控需要更强的专业性,而且沟通渠道非常复杂。所以开始很犹豫,无法决定是否参与、怎么参与。
很快,我们根据自身是枢纽机构的优势做出响应。首先是向壹基金申请了5万元首笔援助资金,并作为枢纽支持甘肃省5家一线社会组织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其次是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合作,申请资金支持省内特殊群体防护,同时发起“守护甘肃战疫天使”筹款项目,为支援湖北抗疫的数百名甘肃籍医护人员提供“关爱金”和“保障金”。
2月2日“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成立后,我们又作为区域性枢纽机构协调广东、山东、重庆等重灾区10个省完成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抗击疫情第一批和第二批资助项目,通过“抗击新冠疫情社会组织协作网络”面向公众实时发布行动信息。
Q
你们还获得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
虎孝君:是的。2月4日,我们申请并获得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一线行动伙伴支持项目”,拿到了32万元的非限定性资金资助,用于支持安徽、黑龙江、陕西、辽宁、四川、山东、湖北、广东、湖南、重庆10个省的省级枢纽机构开展抗击疫情的协调工作,支持10家在一线开展新冠疫情防控行动的每家社会组织3万元资助,推动其在本地安全、高效、有序地开展抗击疫情行动。南都公益基金会是“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发起方之一,秘书长彭艳妮曾呼吁,要“给一线合作公益伙伴充足的人力经费”。(参见《彭艳妮:呼吁给一线合作公益伙伴充足的人力经费》)
Q
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什么与你们合作?
虎孝君: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吧。一是早在2016年,一山一水作为甘肃省枢纽型社会组织就与中国好公益平台有过合作,南都基金会对我们比较熟悉,我们也非常认同南都基金会的理念。
二是,去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在福州举行,我也参加了,当时正犹豫要不要接着做下去,自认为过去做了大量工作但不被认可,感觉很无助。《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的发布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和反思,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在12月底的一个工作坊上,彭艳妮秘书长及其他项目部负责人又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了很多建议,让我们很有信心。
还有就是疫情开始后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合作,覆盖了全国10个省市的枢纽机构,有这方面基础。南都基金会的资金就是用于支持这10个省市枢纽机构。
Q
我们注意到,这32万元资助是非限定性资金资助,这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
虎孝君:我们过去很少能拿到非限定性资金,这对一家枢纽机构而言是很尴尬的。枢纽机构“承上启下”,一方面,向下要为伙伴协调资源,会产生成本,却没预算。另一方面,自身也需要发展,但行政支出有限。伙伴拿到的资源越多,我们协调成本越高,但这却往往被资方忽略。
而南都基金会的这笔非限定资金资助,保障了必要成本,可以保证在抗击疫情期间,发挥枢纽机构的作用,同时也避免项目执行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另外,对资源下沉也是一个保障,有单独费用支持我们的协调工作,我们就没必要再去跟伙伴争抢资源,工作职责清晰,大家发挥各自的作用就好了。
Q
截至目前,项目执行情况是怎样的?
虎孝君:截至3月1日,我们已协调了10个省市的13家基金会、108家政府部门、15家爱心企业、19家媒体、519家社会组织参与行动,参与志愿者28268余人、受益人次1126.3万余。
此外,我们根据各地伙伴机构所在区域及自身特点,做了一些多元化的服务工作,比如疫情排查、社区消杀、心理疏导以及物资发放等。其中山东省机构做的特别好。
Q
项目执行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又遇到哪些问题?
虎孝君:首先说,任何一家机构都不可能完成这种大规模需求的回应,因为其服务不可能是多元化的,覆盖面和体量也没这么大。这次行动让我感受到了枢纽机构的作用和力量,枢纽机构动起来,等于其所在的整个区域都动起来了,无论是行动速度、覆盖规模上以及在地资源整合,都远远超过过去自主模式产生的影响。
项目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公益机构参与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上,各省出台的相关文件都不一样,有的非常明确,你可以干什么,而有的则比较模糊,不确定可以参与哪个环节。
另一方面,上游资源下沉的灵活性比较差。资源大都是自上而下的,但随着疫情的变化,一些新的需要逐渐暴露出来。但一些机构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还在按原来基金会的需求在执行,这就让项目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社会组织相互协作的价值在于携手并进”
Q
“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一线行动伙伴支持项目”的启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的价值。对此,您怎么看?
虎孝君: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是一个必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里面有各种张力需要协调。方向是明确的,但执行起来却不容易。
首先,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部门中,社会组织最弱;在社会组织里,公益慈善类组织又是弱势中的弱势。我们经常听到大家用“抱团取暖”这个词来形容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这个表述本身就很弱,没有底气,什么时候开始用“携手并进”这个词了,这种协作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其次,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是行业分工精细化的一个表现。任何一家机构都不能包打天下,协调所有的事情。分工越细,参与的机构越多,就越专业化,这也是资源整合的必然之路。如果没有分工,还谈什么协作,谈什么资源整合。
Q
“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一线行动伙伴支持项目”覆盖了10个省市,对各省的公益发展状况有哪些观察?
虎孝君:每个地方情况都不一样,也比较复杂,有的省非常活跃,比如西部地区的这些省市,从行动力、协作能力到资源整合能力都非常强。东部地区的省市因为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也比较开放,相对做得也比较好,比如山东省。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可能是个公益洼地。
我还发现,枢纽机构是一个区域公益的标杆,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对区域生态的建设至关重要。枢纽机构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引入的资源就比较多,后期爆发力也很强。枢纽机构不活跃的地方,基层的伙伴机构发展就会受限。
Q
构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公益生态,除了有好的枢纽机构外,决定因素还有哪些?
虎孝君:最核心的就是政府支持,比如政策比较开放,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比较大。
区域公益生态的构建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有关。另外,基层伙伴机构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管你怎么努力,他们都不积极响应,那公益生态的建设也会受影响。
Q
一山一水成立至今已13年了,也是甘肃省比较早的公益组织。你们在构建区域公益生态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虎孝君:区域公益生态的构建与能力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做得最多的是提升伙伴的能力。一山一水的理念就是,当地伙伴的能力提升了,才能服务更多的受益群体,也能做得更好。
2012年我们推动成立了甘肃公益救灾平台,就相继开设了财务、志愿者管理、项目执行、传播等课程,但光讲没用,还要实践。2016年开始,我们开始借助腾讯公益平台做联合劝募,从项目设计、到筹款传播、财务管理、项目执行等各方面为伙伴机构赋能,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几年我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大概做了近2000多万元的项目,全部由伙伴机构参与筹款和执行,大大提升了伙伴机构的执行力,也增强枢纽机构与伙伴之间的粘度。
我们所说的区域公益生态更多的是一种内循环,需要“自给自足”,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要尽量降到最低。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在依赖腾讯平台以及基金会配捐,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所以2019年我们开始支持伙伴做月捐,现在还在探索中。
Q
所以说,甘肃省域的公益生态还没有达到一个良性的状态。
虎孝君:还差得很多,区域公益生态的构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山一水作为枢纽机构,需要担负起这种责任来,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包括对趋势的研判,与伙伴机构讨论并达成共识。月捐就是我们目前认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既可以提高伙伴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也可能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小范围公益生态圈,甘肃有14个市州,八十多个县,如果每个县都形成一个这样的生态公益圈,那整个甘肃省的公益生态就会逐渐完善起来。
但现在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无论过去几个月的实践,还是这次执行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项目,都让我们更有信心通过各方资源的协作与伙伴在甘肃构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公益生态。
访谈/撰稿丨马广志
-END-
-虎孝君-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原甘肃公益救灾联盟协调人。2012年发起成立甘肃公益救灾网络,致力于推动甘肃社会组织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