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这一年:网约车遭遇围剿 造车考验资金和量产

严利婷 电厂 2022-05-14



记者 严利婷

编辑 高宇雷

 

在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2021年,滴滴交出了一份沉重的成绩单。

 

4月16日,滴滴发布2021年Q4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滴滴总收入为1738亿元,同比增长22.6%,平台运营亏损为48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51.3%,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50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68.5%。

 

与这份成绩单同时公布的还有两个重磅信息。其一,继阿里CEO张勇之后,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退出滴滴董事会,而接替刘炽平的则是腾讯副法律总顾问梁凤霞。至此,两大巨头在滴滴董事局中的代言人均变成了各自的法律顾问。

 

其二,滴滴将在5月23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退市进行最终决议,并且,在完成美股退市之前,滴滴将不会准备在其他交易所的上市,亦不会参与在OTC粉单市场交易。这意味着其港股上市事宜也将就此搁置,南华早报此前称滴滴原计划今年夏天转战港股市场。   

 

针对滴滴退市进程更新,4月16日晚间,证监会方面表示,这是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作出的 自主决策,与其他在美上市中概股无关,与当前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磋商无关,不影响双方合作进程。   

 

不过,4月18日美股开盘后,滴滴股价一路重挫18.3%,盘中一度触及1.9美元/ADS,几乎临近历史最低点,截至目前,滴滴的总市值不过80亿美元,距离最高点已经跌去九成,而隐藏在这股悲观情绪背后的是对滴滴前景的担忧。

 


下架、裁员、退市

 

“滴滴在过去几年里,曾自以为’一飞冲天’过,其实是到过’愚昧之巅’的。”

 

2020年12月6日,滴滴总裁柳青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形容,滴滴经历了两次“过山车”,一次是2018年的顺风车安全事故,“直接自由落体,坠入深渊”,一次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好不容易爬回峰值的业务又几乎归零。但或许柳青也想不到,2021年,滴滴会经历第三次过山车。

 

毕竟,滴滴当时经过一年的休整后,业务又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2021年Q1季度末,滴滴已覆盖全球15个国家的4000多个城镇,全球活跃用户4.93亿,全球活跃司机1500万。全球日均订单4100万,平台年交易额3410亿元,对应的年订单量150亿,客单价22.7元,其中,中国网约车业务在2020年已全面盈利,2021年Q1,全平台单季盈利达55亿元。

 

不过,这一切在滴滴闪电上市后,却遭遇了一场更猛烈的冲击。

 

2021年6月30日晚间,滴滴以14美元/ADS的发行价,低调登陆纽交所,发行市值达670亿美元,开盘当天,股价最高飙升至18.01美元/ADS,对应的市值达到851亿美元,国盛证券海外团队甚至给予滴滴962亿美元的目标市值,然而,滴滴随即被启动安全审查,旗下20多款APP连夜下架。

 

随着突击上市的短暂光环消散,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滴滴都再次重新陷入低谷。

 

作为核心支柱的中国网约车业务,从2021年Q2的448亿元下滑12.9%至2021年Q3的390亿元,2021年Q4,这一数据再次环比下滑3.9%至375亿元。受此影响,即便国际业务与其他业务依然保持平稳,滴滴的总收入却仍然从2021年Q2的482亿的高峰一路锐减至2021年Q4的408亿元。

 

与此同时,滴滴的整体亏损迅速放大。2021年Q2,滴滴的净利润由盈转亏,单季亏损达到244亿元,2021年Q3,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306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也在2021年Q3也开始重新陷入亏损。在主营业务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多路并进的烧钱模式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从2021年Q3开始,滴滴旗下橙心优选、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货运均开始收缩。其中,橙心优选被爆在去年9月从此前的9大区31省缩减至3大区9省,12月份,橙心优选正式从滴滴APP页面消失。这一战略撤退体现在财报中就是滴滴在2021年Q3,一次性计提了高达208亿元的投资亏损。

 

不过,滴滴的收缩策略并未就此止步。根据晚点报道,今年1月中旬,滴滴旗下几乎所有业务均开始启动裁员。4月20日,滴滴宣布退出日本市场的外卖业务,根据NIKKEI的报道,滴滴在日本迟迟未打开市场,一方面是因为面临Uber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软银的支持。

 

事实上,不仅仅是大股东软银,二级市场对滴滴也信心不足。从上市以来,滴滴股价持续走低,迄今,市值已蒸发700多亿。高瓴资本曾在上市当天冲进去建仓,最终却在2021年Q3彻底清仓。作为滴滴第二大股东,Uber表示将择机出售部分股权,不过,截至2021年末尚未有进一步动作。

 

对于滴滴来说,最后的退路似乎只剩一条。

 

2021年12月3日,滴滴宣布启动退市工作,并且,开始启动港股上市进程。消息发布当天,滴滴股价狂泄22.18%。如果说此前赴港上市还给市场留下了一线希望,随着4月16日的公告下发,市场对于滴滴的未来真正陷入了迷茫,而滴滴留给股东决定自己退市命运的时间也只剩30天了。



网约车烽烟再起 基本盘遭遇围剿

 

过去一年,从突击上市到APP下架、全线裁员再到启动退市,恐怕没有哪家公司的经历会比滴滴更惊险、刺激,而当滴滴在前方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大后方却掀起了一场偷水晶的行动。

 

在滴滴下架的第7天,美团时隔2年重启打车业务,推出了全新升级的美团打车APP,并采取了聚合+自营并行的打车模式来抢占市场。一方面,通过APP和小程序,聚合了20多家打车品牌的运力,打通全国100多个城市,另一方,重新发力自营模式,一次性开通了34个直营城市。

 

为了拉拢运力,高德打车也不甘示弱,随即在“早高峰免佣”的基础上,推出了“暑期免佣季”活动,作为聚合平台,高德还宣称,7月~9月的免佣金活动将覆盖100多家网约车平台。

 

背靠一汽、东风、长安的自营平台T3出行,更将此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并瞄准百万日均单量的目标,喊出了当月连开15城的开战宣言,在滴滴下架的次月,甚至出现了一天开10城的壮举。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融资竞赛也开始了。9月6日,B2C平台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轮融资,并凭借38亿元的融资金额创下了出行领域2020年以来的最大单笔融资记录。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被T3出行打破,10月26日,T3出行公布77亿元的A轮融资战绩,成为继滴滴之后最大的一笔融资。

 

正是在这一时期,资本也开始重新审视网约车市场,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在滴滴之外,双方各自又分别下注了哈罗出行、享道出行、大众出行与T3出行、如祺出行等等。资本赌的是第二梯队中黑马突围的可能性,在这个层面,无论是B2C、C2C还是聚合平台,再一次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尤其是这种二线上位的戏码在业界上演过。当初,Uber因深陷性骚扰和性别歧视的管理泥淖,作为竞争对手,Lyft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做大做强,最终抢滩资本市场拿下网约车第一股。

 

虽然烧钱模式无法持续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面对滴滴留下的市场真空,平台依然不约而同地开启了补贴大战。从百元打车红包、1元购省钱周卡、到新用户打车1折,一时间,市场狼烟四起。

 

面对市场的围剿,滴滴当然不会束手就擒。APP下架之后,滴滴首先迅速启动了一轮用户补贴,甚至与京东、招商银行等第三方平台联合发起打车优惠活动,体现在财报中是2021年Q3,滴滴的市场和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3%至44.4亿元,不过,这一大规模烧钱行为在2021年Q4并未持续。

 

其次,滴滴试图通过资本抓手来稳定局面。4月8日,有消息称,滴滴有意择机并购曹操出行,并且,多名滴滴员工入职曹操出行,比如,曾在滴滴专车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龚昕,负责代驾、专车和区域网约车业务的已经入职曹操出行担任CEO,不过,曹操出行随即又出面否认了并购传闻。

 

即便如此,滴滴的基本盘仍然遭遇了明显冲击。数据显示,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在APP下架后出现下滑全面下滑。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从Q2的448亿元下降20.8%至Q4的355亿元,交易量从Q2的35.7亿下降35.3%至Q4的23.1亿,交易金额从Q2的636亿元下降11.6%至Q4的562亿元。

 

受此影响,滴滴全平台交易量、交易额两大指标均同步出现下滑,二者分别从Q2的30亿、733亿,下降至Q4的27.9亿、627亿,对应的下降幅度则分别是7%和14.5%。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1年底,滴滴的月活用户同比下降了20%,而曹操出行和T3出行分别上涨了65%和125%。

 

作为网约车市场的龙头,滴滴的基本盘虽然并未伤及根本,但也早已不复当初的进击者模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监管难题,滴滴迟迟未有任何破解之法,而市场也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江湖。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共有263家网约车平台,相较于去年7月新增了22家。



被车企抛弃后 滴滴造车的新曙光

 

造车,或许是滴滴整个大盘中唯一的战略高地。

 

2021年4月,滴滴被爆正式启动造车项目以来,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多位车企内部人士对电厂表示,正是在去年这个时候,滴滴开始大规模从车企挖人。2021年6月,滴滴上市招股书则更进一步勾勒了四大战略图景,其中,除了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和自动驾驶,还有出行电动化。

 

毫无疑问,在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滴滴是离车最近的一个。对于造车这件事,滴滴与百度类似,早期并未动心起念,更多地还是聚焦技术层面,试图打造一个自动驾驶平台。一方面,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造车的确是一件很重的事,另一方面,早期很多人认为电动车与手机一样依赖通行系统。

 

2016年,滴滴开始投入精力研究自动驾驶,并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Voyager,此后,这一团队逐渐剥离并独立完成了3轮融资。当时,滴滴反复强调期待车企加入进来,每一家重复造轮子意义不大。围绕平台定位,2018年4月,滴滴联合31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洪流联盟”。

 

正是在这次活动上,滴滴CEO程维承诺坚决不造车,为此,还当众抛出了滴滴未来十年的愿景,1.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2.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3.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

 

回头来看,从不造车到造车,滴滴的180度转变就发生在2018年4月到2021年4月的3年间,这期间,整个汽车产业出现了巨大变化,首先,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纷纷自研智能驾驶技术,通用型平台的生存空间收窄,其次,新能源产业链逐渐成熟,百度、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厂商纷纷下场。

 

同期,滴滴在汽车领域呈现给外界的大动作只有一个,联合造车。据赛博汽车报道,现任滴滴造车供应链负责人刘海江曾密集拜访了多家厂商,最终敲定合作的有两个,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比亚迪。

 

2020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发布。按照滴滴的说法,这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产品,但从内部人士对电厂所描述的信息来看,比亚迪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代工厂,并且,这款车无论是设计还是续航,与当下的电动车相比早已落后,如今,双方的第二款车仍在开发中。

 

而对比与比亚迪之间并不算顺利的合作,滴滴与理想的合作甚至干脆无疾而终。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印证了何小鹏那句1+1<2的论断。

 

2021年,在合作造车的基础上,滴滴更进一步,单独成立了造车项目,内部代号为“达芬奇”,根据滴滴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爆料,这个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在组织架构中仍处于隐藏状态。而从招聘平台来看,滴滴汽车业务线仍在吸纳人才,相关开发岗位的薪资基本都是30K起跳。

 

事实上,相较于造不造车的问题,包括很多滴滴员工在内,市场更关心的是滴滴哪来的钱造车。从财报上看,截至2021年12月末,滴滴账上有434亿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以及133亿元的短期投资,扣除短期借款,粗略计算仍有500亿左右的现金流,对应单季54亿左右的净流出,短期应该无虞。

 

其实更关键还是产品力,一旦产品力得到市场认可,后期单独融资也未尝不可。据赛博汽车报道,滴滴的造车项目主要有两个,面向网约车的D1与面向C端用户的C1。其中,D1由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带队,C1由滴滴元老级员工罗文领衔,但两款车都定位10~15万这一厮杀最激烈的价格带。

 

有消息称,滴滴将在今年6月份正式对外公布其造车计划,并争取在明年6月实现首款新车交付。倘若按照电动车1~2年的研发周期来看,滴滴从去年年初立项到明年年中交付也基本符合惯例。

 

不过,上述比亚迪人士指出,对于滴滴来说,最大的考验还是产能,毕竟,现阶段车企的产能基本都自顾不暇。据悉,滴滴大概率会收购一家车企,目前,市场锁定的收购目标为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对此,国机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尚未有可供披露的信息,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2022年,造车已经进入了2.0阶段,对于刚刚下场的滴滴来说,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