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运动正当时,看法大藤球疼!藤!腾!
编者按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体育场上,法大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运动是纯粹的,也是深刻和热烈的,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时,在更快更高更强的追逐中,我们找到了生命中的激情和向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记者 | 罗若榽
实习通讯员 | 唐心蕾 苏蓉
迅捷灵动的扣杀、奋不顾身的拦网、腾空而起的倒钩……杭州亚运会藤球赛场的精彩表现,引发了观众对藤球运动的新一轮关注。
藤球起源于东南亚,是极具亚洲特色的运动项目,由藤条编成的黄色空心圆球在赛场内来回翻飞,观赏性很强。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藤球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藤球,集排球的运传、羽毛球的扣杀和毽球的灵活脚法为一体,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藤球与这些球类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足球缺少藤球的精巧性;即使是和羽毛球一样的比赛场地,藤球的网也会更具弹性;排球则比藤球缺少规则的自由性。但作为一种小众的球类,藤球却也不得不打着“脚踢的排球”、“现代蹴鞠”等称号来进行宣传。
然而,在法大,被称为“法大神球”的藤球有着独特的地位,法大学子对藤球的别样情怀,或表现于坚持,或流露于执着,或彰显于团结……无处不在。
疼!
皮肉痛苦?精神快乐
我校藤球队成立于1993年5月20日,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前几位选择引入藤球的学校。我校不仅藤球运动开展时间早,也曾取得过数不清的辉煌成就,数次在北京高校联赛、全国高校青少年藤球赛和全国藤球锦标赛上名列前茅,所属成员更是曾在亚运会藤球赛上摘夺银牌、铜牌多枚……
正因如此,“法大神球”的荣誉称号在学生口中代代相传,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法大神球”的背后,是每一个藤球运动员数不尽的汗水与辛苦训练的身影,“疼”几乎是每一位藤球队员对它的初印象。
藤球队队长之一冯一哲因这种细细密密的伤痛,在非训练时间尽量不做多余的技术动作,时常拉伸。即使这样,作为三角站位上举足轻重的后卫,训练上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牢牢守住阵地,如同守护自己的家,而作为队长,他更必须咬着牙坚持,用精湛的技巧和强大的意志,为队伍做后盾,锲而不舍地追逐藤球场上的胜利。
另一位队长谢载华则是另一种“疼”的具象化。作为踢毽子爱好者,他一上手藤球就表现出良好的适配性,一直被大家称为“天赋选手”。然而在去年疫情恢复后的第一场比赛中,失利大大刺痛了他的心。“想要胜利势必要付出点什么”:他选择刻苦训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住在藤球场”。因为对自我水平的不满足,他始终走在与自己“较劲”的路上,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上限。因为热爱,所以绝不想输。现在他的藤球技术已经一跃成为队内的顶点,作为队伍的“尖刀”前锋争取胜利。
现实生活中,面对藤球高技巧性的需求,很多学生往往会止步不前,甚至是“知难而退”,学生流传的课程推荐中藤球永远不是大家的首选。
作为来到法大才结识藤球的零基础学员,藤协会长魏芊雨也曾有过畏难情绪,一次次颠球后脚腕的青紫交加、对天赋的怀疑几乎是每一位初学者的必经关卡。但她坚持下去,击碎一个个瓶颈期,积蓄力量等待上扬的一飞冲天。更何况,在她看来,对藤球的热爱不仅让她收获了技术的提升,更有面对挫折时苦中作乐、坚韧不拔的态度。
当藤球运动中的“失”和“疼”化作运动员们前进的动力,“得”也会纷至沓来,运动员将会收获与以往不同的心境与感悟。在藤协,无界限,跨鸿沟;无伤痛,不年少!当“疼”被治愈后,“疼”只会让心灵上的欢乐更加清晰,更值得拥有和怀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藤!
五湖四海?亲如一家
藤条纵横交错地编织成了藤球,也编织起了藤球运动员的热爱,编织起了他们对于藤球的梦想与期盼。
藤球对队员间的配合默契度要求极高,比如发球就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传球手抛球的位置、高度直接决定了发球质量;又比如队友们要把球传到攻球手进攻最合适的位置,好的机会往往只在电光石火一瞬间。也正因如此,队员们彼此紧握双手成了藤球赛场的另一道风景。
藤协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不以“家”为名,却有“家人”环绕的地方。聚餐后总有人提议回到球场上,哪怕只是坐在一起眺望星空。即使在藤球以外的项目,他们也坚定地支持彼此,微信群里一声谁来,默契的数字接龙就刷了满屏,1,2,3……
“永远热爱藤球,和因藤球而结缘的良师益友”。他们不顾风雨阻挡,将对藤球深沉的热爱连接起来。
无论技术高低,藤协成员们总是积极地加入“踢场”活动(在藤球场上进行非正式比赛),在藤球场的各处都留下了活跃的身影;没有院系之别,他们为每一个好球喝彩。他们自发地宣传藤球,每年“百团大战”上总能看见他们热情邀请路人体验。为了好技术不断代,毕业的师兄师姐也会返队组队培训,甚至有毕业的师兄在婚礼上专门抽出一个下午和此前未曾谋面的队员踢藤球。冯一哲还曾收获来自远方网友的藤球奖牌,只因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这份藤球连接起的惺惺相惜的情怀连接了所有人,法大藤球的精神已经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与每一个藤球人的生命紧紧相依。
不仅如此,在校内,藤协积极组织友谊赛和院赛,帮助每一位参与藤球运动的法大学子,为藤球运动在法大的发展提供契机;在校外,藤球校队则多次前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校参加友谊赛,让藤球走出法大,“以球会友”,在深入的技术交流后为彼此留下再次相约的话语。
一切无不体现了藤协的宗旨:一起玩耍,一起快乐,将热爱的藤球运动进行到底。
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源自何处,只要你心中有热爱,藤协,无时无刻都会是你的心之所归,一群真正热爱藤球的人聚在一起,自由,随性,处处充满欢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腾!
逐渐落寞?薪火相传
藤球见证苦与乐,薪火一脉相承,腾飞是眼前,也是不远前!
藤球在法大的腾飞离不开黎晨和徐京生两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关怀。1998年,徐京生参与了中国引进藤球运动的项目,并借机将藤球引入中国政法大学的体育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为法大藤球队的腾飞提供了基础。他常常提到,“在中国政法大学,我留下了两个宝贝,一个是藤球协会,另一个是藤球队”。作为法大藤球队从建立到发展的领军人物,即使退休后,他也时刻关心法大藤球事业的发展,会在每一场比赛后为队员们送上鼓励和祝福。在杭州亚运会期间,队员们相约前往藤球赛馆,作为场绩负责人的徐京生就忙里抽空热情地欢迎大家,还笑着对外国队伍炫耀“家里的孩子”,引得外国运动员直对他们比大拇指。“与其说是师生,倒不如说是亲人。”冯一哲回忆道,“徐老师的爱总是那么淳朴平实,却又万分厚重”。
藤球队的现任教练黎晨也曾是徐京生的学生,从国家队来到学校任教,自带一种强大气场,不苟言笑,但也是有目共睹地尽心尽力。他在训练上严谨负责,常常亲自为大家做示范,队员们敬畏的同时又忍不住被他的实力吸引。在日常琐事上他也给了藤球队员们坚实的臂膀:遇到事情,“明天来找我”五个字,队员们就知道,黎老师会处理。“师生之间是技艺的代代传承”,黎老师的话语常响耳畔,牢记至今。
沿着宪法大道出北门,经过文渊阁到临建就是藤球场。离主校区较远,没有频繁往来的学生投来好奇的眼神,“出场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知名度下降,推广的难度不断提升,不过比起早年以砖块划场地的艰苦训练环境,队员们已经相当珍惜,并为藤球推广展开头脑风暴。
与此同时,法大也越来越重视藤球运动,开设藤球指导课程,传授藤球体育理论,希望通过藤球基本技术、战术及专项素质的练习,使学生了解藤球运动的规律及其特点。并通过实操课程,帮助同学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战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藤球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和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紧密牵起的双手,让团队更加强大”是藤球赛场上的运动员们,“代代相传,薪火不息,让‘法大神球’这一荣誉为更多人所熟知”是赛场之下藤球人不遗余力的使命。新学期开启,也许同学们就能在田径场、赛场上更多看到去“踢场”、比赛的同学了。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42期(总第1148期))
往
期
推
荐
法大运动|王东亚:放肆奔跑,一路向阳
法大运动|彭博:持之以恒 书写乒乓人生
法大微信【第20240225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罗若榽
实习通讯员:唐心蕾 苏蓉
图片来源:新闻中心 法大藤协
编辑:张倩倩
排版:徐伟帆
校对:韦泓辰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
分享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