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61岁还被“催生”,中国女性真的受够了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不管女性多成功,其生育价值始终高于社会价值。
女明星被催婚催生,几乎是中外娱记没话可问时的最后一个杀手锏,也是吃瓜群众最爱看的经典话题。只是万万没想到,同样的斥责会在今天落在已然61岁的杨丽萍身上。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则陈腐到不知道从哪儿挖出来的留言,赫然出现在杨丽萍发布的一则火锅视频(现已删除)下。
而这条留言所得到的点赞数,更令许多人感到意外。2020年了,限制女性婚育自由的观念非但不见少,且依然有非常强大的群众基础。
有感于此,不少女星纷纷下场力挺。
陈数转发了自己出镜的一张影视截图,回应“女人的价值不是用来生儿育女”;
戚薇直指“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时至今日,还在给我们‘女人’下定义,还把儿孙满堂当做女人唯一的成就”;
李若彤坦言“作为一个未婚的成熟女性,我的评论、私信,每一天都在收到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女明星们受舆论环境之苦久矣。这一场爆发式的声援有多激烈,那些曾经投射到她们身上的质疑和指责就有多密集。她们倒的苦水,也来自每一个平凡女性的亲身经历。
姐姐妹妹都来了,个别“哥哥”自然也不会缺席。但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女人不生儿育女是价值观出了大问题”,要么是“活不成杨丽萍就老实生孩子”,还有认同传宗接代是女性天职的,怪不愿意生育的女性“怎么不会托生个男身”……
实不相瞒,这些话姑娘们早就听得能倒背如流了。但逼人生孩子还要怪人投胎姿势不对,还真是挺新鲜的。
但这一场讨论中,最可怕的不是“女性必须婚育”的论调,而是支持这一论调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其拥趸分散区域囊括了普通百姓及知识分子,且时刻发起无差别攻击,即便是成功女性也难逃其害。
不婚育者所承受的羞辱,仍将持续
为什么民间有这么多人反对女性不婚育?
最近一组刷屏的数据,或许可以让我们窥得最根本的原因:“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月入一千是什么水平?比总人均月收入还少一半不止。
多少美好想象,被这段话无情揭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仍有许多人还要为最基本的生计发愁。
经济上的限制无疑是多方位的,最深远的影响无异于基础教育的缺位。
青少年早早辍学补贴家用,多数人未到法定年龄就稀里糊涂奉子成婚,此后往往因双方的不成熟致使婚姻破裂,或者因育儿成本不堪重负,使得下一代延续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悲剧。
教育上的局限,让他们难以接触到更丰富的圈层,因而更容易固守传统的观念约束。驻马店某村就因为有过外地媳妇出走的先例,要求适龄男性先与同乡女子结婚,再出门打工。而生下来的孩子,多半会成为留守儿童,重复父母走过的道路。
如果说来自上一代的苦口婆心是主观上的规训,那么经济上的考量则是千百年来无可回避的关键。
不少人认为,靠婚姻能换取更多的生存资源。确实,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偏低、女性难以获得工作机会的年代,多数人只能靠“共同奋斗”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但回头看,得利的却并非女性。
为什么说“生儿好听,生女好命”?因为儿子能得到一个家庭几乎全部的遗产,只要父母健在,就要为他解决婚姻所需的车与房。但有了女儿,父母就能坐收彩礼,平日跟女儿讨要家用,老了还能靠女儿的供养度过余生。
那么女儿究竟是否幸福?没人关心。看似金贵的女性资源,最终还是成为了多方交换的利益工具。
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2.7:47.3,其中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8.7%和24.5%,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只有8.7%和9.9%。
换句话说,不管你活得多漂亮,只要上网一天,就无法逃离来自普罗大众的、基于传统观念下的审视。
割裂的舆论场,四面楚歌的女性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鼓吹传宗接代是女性天职”,或许是不婚育阵营支持者们最困惑的点。
但对面可不这么想。他们掩饰不住的不满和眼红,都化成了——“中国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别什么都想要”。
是啊,护肤品广告高喊“谁规定26岁一定要结婚生子”“剩女也光荣”,卫生巾品牌大方说出“月经”、用红色表示经血、鼓励女性抛开刻板印象,日化品牌用男女换位的方式展现母亲的不容易,内衣品牌更是为女性不同的身材正名……
就算没有这些,还有喊了大半个世纪的“女性能顶半边天”能佐证。
在他们眼中,都市女性们仿佛置身现代乌托邦。所有选择都能得到尊重,每一种存在的姿态都值得被肯定。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自主权,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但事实是这样吗?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依旧百位开外,两年内连退6级。
两性的薪酬差距也依旧存在。《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的整体收入依然低于男性17%。针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不见减少,领导层中的女性角色凤毛麟角。
即便是隔壁排名垫底的日本,也拍出了高分日剧《我选择了不结婚》,但被国内资本买回来翻拍后,剧名就变成了《谁说我结不了婚》;
所谓的大女主爽剧里,没见女主用专业知识解决了多少问题,倒是看她们在恋爱上耗费了不少精力;
3年前年轻女性在二手车广告里像牲口一样被准婆婆检查牙口,半年前鼓吹“女人美了才完整”的医美电梯广告仍如在眼前……
奥迪二手车广告截图。
现实生活中,“结婚生子”的催促总是准时响起,若想隔绝噪音,女性只能选择与原生家庭割席。然而回到职场,别说高龄未婚、已婚未育,光是“性别为女”就足以失去不少机会。
女性的赛道注定比男性更窄,整个社会自上而下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回家吧,相夫教子是你最终的宿命。
然而婚姻真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结婚前质问你“不结婚老了谁来照顾你”,结婚后又震惊于“你怎么可以不做家务”。在孩子的冠姓权、不动产的所有权面前,丧偶式育儿都不算什么,反正连空闲时间都不容你随意支配,只有共同债务是真的。
和男性比起来,多数女性能在婚姻中获得的利益实在少之又少。而离婚冷静期的推进,无异于给女性一记当头棒喝。难以在选择婚姻后全身而退,那么只能自绝踏进深坑的念头。
活成了杨丽萍,也没有资格不婚育?
在这场讨论中,最值得警惕的论调无异于——“杨丽萍不生孩子是为了舞蹈,你算哪根葱?”
诚然,只要女性选择不婚育,就必然要靠个人奋斗实现经济独立。而对事业成功的追逐,也成为了不少女权主义者的必经之路。
但难道只有财务自由、功成名就,女性才能获得婚育市场的赦免状吗?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今天杨丽萍也不会置身舆论中心。
随手输入一个大龄女星的名字再加上“结婚”的关键词,轻松就能收获无数对她们私生活的揣测,“剩女羞辱”“容貌羞辱”“荡妇羞辱”亦从不缺席。
即便她们不愁吃穿、有车有房,广大网友依然觉得她们过不好这一生,需要自己为她们指出一条人生的明路。
如果说三四十岁的女星被催婚尚可理解,已过生育年龄的杨丽萍仍遭受指摘,就让人十分看不懂了。不知道那位带头催生的看客,是想送杨一个孩子,还是想替杨当一回免费子宫。
不婚育的成功女性有很多,但许多人对她们的评价最终都会绕回到“可是她不生孩子”。仿佛向一个人说透了近大远小的道理,对方还是一脸天真地问“可是鸽子怎么这么大”。
连“站得够高”的女明星都要饱受“过得不幸福”的猜疑,就别说普通女性了。
可是性别互换,评论估计就得减半。
在成功男士身上,关于“为何迟迟不婚育”的质疑也有,但频率显然比女性低得多。
还未等他开口,就有人跳出来为他解释“男人要以事业为重”“一切还来得及”。哪怕已有科学论据证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比女性结束得更早。
公众人物往往会成为人们自我投射的对象,但女性始终是被凝视的他者。人们会想象自己成为马云,成为王健林,成为刘强东,但几乎不会想象自己是杨丽萍。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不管女性多成功,其生育价值始终高于社会价值。
是时候踢开千百年来的枷锁了。
尊重女性的前提,是把她们当人看。
生而为人,有权利选择任何不伤害他人的活法。天才如杨丽萍,生来就知道自己深受舞蹈的召唤,决心一生奉献给艺术。早早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决心以旁观者的身份走过漫长岁月。
平凡如我们,即便是波澜不惊地走过这一遭,但谁说微不足道的小美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非得靠孩子来为生命赋值呢?
至于那些选择不婚育的女性未来会不会后悔,那又关其他人什么事呢?
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网民属性结构,2019-02-28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2019-12-18
刚倒闭的“回家吃饭”,只是又一个都市童话的泡沫
多少人的35岁,要为失业掉眼泪
败光好感的微博,绿洲根本救不了
火了几十年,它是当代社畜的精神大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