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关掉美颜滤镜,还有多少能播?
《三块广告牌》的女主角、奥斯卡影后弗朗西斯曾经说:“脸是自己的一张人生地图,包括那些下巴上的褶子。如果改变它,就会失去原有的路线。”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粉丝朋友们总说,对剧集的评价,不要上升到演员。
因为“削骨磨皮”之后,演员的五官早就被吞噬了,还在苦苦挣扎的两个鼻孔,确实不应该为整部剧的质量负责。
《有翡》最近大结局了。相比武侠剧,魔幻剧的定位或许更适合它。因为每次打开,我都会怀疑自己的近视,是不是又新增了几百度。
据说这部剧的成本高达5亿-7亿元。/@路温1900
粗暴虚化的特效背景和五官模糊的主角特写组成的画面中,人类眼睛的对焦本能,完全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统一画风下,这部“近年来最好的武侠剧”,上了八百次热搜。
可见,滤镜技术出神入化的运用,才是评价国产电视剧优劣的究极标准。
历经几十年的技术钻研,在手握2160P分辨率素材和高清电视机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欣赏到,带有资料片朦胧感的剧集,这就不能不感谢滤镜带来的福气。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仅仅是古装片,现代剧备受诟病的悬浮问题,只要一上滤镜,立马就能解决。
例如,一部优秀的校园片,只要调成发青的色调,保准能让吊儿郎当的学生们,脸上写满青春的苦涩;一部现代职业剧,不论精英们是不是每天只搞街头时装秀,只要开大滤镜,马上有了上下班雾霾蒙眼的现实感。
国产剧都吐槽起了自己的滤镜。/《幸福触手可及》
滤镜技术凭一己之力,恩泽遍及前后期整个产业链。十级美颜的朦胧,让实景和抠图再也无法分辨,让调色师的职业备受粉丝注目,让up主从吐槽视频中赚到钱,让观众朋友们接受了阿宝色的审美历练。
这古今中外独一份的瞎眼视觉魔力,到底是怎么走上神坛的?
是滤镜,“扛起”了创作的硬核
从主创手里接过创作的硬核之后,滤镜就要肩负起戏比天大的责任了。
阴间滤镜,让你面目全非。
题材、人物、情绪、风格、冲突……这些本来需要品味的观剧乐趣,现在只消打开看一眼画面的滤镜风格,就能精准辨别。
看到粉色柔光笼罩的画面,就算你从没听说过这部剧,也能从这粉粉的男主、粉粉的女主,粉粉的家具墙壁、树木花草中看出来,这必须是一部叫做《甜蜜暴击》的定情剧。
感受到粉红柔光的迎头痛击了吗?/《甜蜜暴击》
柔光滤镜这种能冲出屏幕的巨大力量,其他偶像剧也看到了。当《微微一笑很倾城》、《夏至未至》、新版《流星花园》等一系列校园剧,各凭喜爱选择了不同颜色的滤镜,它们就真的成了90后到00后,对青春色彩的完美想象。
那些“为什么遇不到校园剧学长”的天问,终于有了答案,毕竟谁也没法自带强对比度的柔光滤镜,到现实当中来走两步。
你不懂,磨皮才是国产剧的本体。
遇到古装玄幻题材,滤镜再次为之增光添彩。这部经典再现之作《新白娘子传奇》,成功突破了白素贞亦人亦蛇的拍摄困局。
这亮白光滑的皮肤,模糊到发光的脸部轮廓,若隐若现的身体,让人真的再也分不清,眼前的这位,到底是人是蛇。
滤镜让玄幻作品也能写实。/《新白娘子传奇》
男主的选择更是极其考究。在女主行走发光体一般的照耀之下,许仙自然被映照得朦朦胧胧,演员于朦胧就成了这个角色的天选之子。
或许是迫于对光污染环境治理的压力,在收到观众反馈之后,片方略微调整了下半部剧的滤镜力度,于朦胧为此还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字,发文更名“于清晰”。
于是,我们终于能发出原版《新白娘子传奇》中小青的感慨:
国产剧滤镜的造诣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绝非一日之功。清宫戏就是多年以来的试点项目,从艳丽阿宝色到清淡莫兰迪,于正老师书写了一部滤镜使用的发展史。
如果说“宫”系列中女主角的脸跟背后桃花一样红,是滤镜的初试水,那么到了《云中歌》的时候,女主角的肤色就可以随剧情、场景、心情,呈现五彩斑斓的变化了。
脸色和衣服颜色更配哦。/《云中歌》
当“横空出世”的《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等山影作品,以古朴昏暗的色调、自然光源和烛火造氛围的手法,获得观众的一致赞美之后,灰蒙蒙的质感突然成了潮流之势。清宫戏自然不会错过。
红极一时的《延禧攻略》就创造了莫兰迪色的神话。虽然最终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变成豆沙红的紫禁城和面无颜色的六宫粉黛,还是没有逃离失真本质;也有人认为这种华而不艳的色调,多少有了点淡雅宁静的历史感。
让我看看,是谁还在吐槽于正老师的彩虹配色。/《延禧攻略》
滤镜的贡献着实突出,凭着一己之力,它已经独创了各种品类创新。除了我们可以想象的校园偶像和古装偶像,还有历史偶像、谍战偶像、正剧偶像、家庭偶像……
技术改变世界,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磨皮滤镜的锅
调色师说他们不背
滤镜技术的进步,让行走发光源般的主角和人均伏地魔的肤色,成为标配。但是谁成就了这样奇观,却一直找不到答案。
对观众来说,一旦遇到削皮磨骨式的滤镜效果,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问候后期君。在#我只喜欢你 柔光滤镜#这个6000多万阅读的话题之下,每个人都在要求后期重做滤镜。
拿掉滤镜,岂不更好?
后期导演们却只能说,这口锅他们背不动。
调色师黄国财曾经说:“前期拍得好,我们可以锦上添花,前期拍得太差,也不能指望我们雪中送炭。”
每天接受前期粗暴素材的花式摧残,才是后期君们的日常。
当演员片酬占据国产片的主要投入、当中小机构纷纷入场,为节省成本、挣到快钱,创作周期就变得极其紧凑。就连日夜变化、人员缺失,也阻挡不了拍摄的脚步。
天黑了拍不了日戏怎么办,没关系,后期可以把黑夜调成白天;缺少有经验的灯光师怎么办,没关系,打了四面通透的上帝之光,也可以让后期帮你调回来。
后期君也带不动啊。
于是,灯光师的工作被当作体力活被外包出去。同一个村没找到工作的亲戚,正好可以来剧组打零工,从零学起,杀青解散。
为了一个镜头多机位重复拍摄,是不存在的。拍摄正反打的时候,演员被遮挡、拍到后脑勺,那也没办法了,三天就要出一集,哪有时间一条条精拍。
前期的粗制滥造,指望后期解救,那后期的工期压缩,就只能请观众体谅了。
一位业内人士曾说,调色师一天调一集是比较正常的工作量,但他也遇到过一个月调五十集,一天调三集的情况。这时候如果调色师没有时间给局部做二级调色,那么看到山峦发光,唇色发白,别害怕,这都是正常现象。
观众其实什么都知道。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高清器材和高清电视,也成了逼死后期君的帮凶。
有些剧组专门租了电影级别的专业摄影器材,但为了节省成本,会和一般器材混合使用。于是4K和2K的素材被剪到了一起,一种间歇性瞎眼的效果,将会如约而至。
就算是同样的器材,如果正反打的两个机器没有调成匹配的参数,一会灰一会亮的跳跃镜头,也不是“后期想想办法”能抢救的。
你怎么知道不是拍了70集的梦境?
还有那些仿佛是用B612拍出来的电视动画,有时竟也是因为电视太高清导致的。
想要在2160P的分辨率下,脸蛋依然完美无瑕,那只能把磨皮开到最大。放弃毛孔的同时,也放弃了带有戏剧张力的眼神和微表情。但没关系,戏剧细节哪里有美重要。
看起来在调色阶段就做了磨皮的《东宫》,就呈现了这种硬照PPT的绝美画风。
会动的硬照。/《东宫》
但是,把画面失真的锅都扣到“滤镜”二字头上,并不公平。因为严格来说,在影视剧产业中,“滤镜”这样的神秘力量,根本就不存在。
在调色师的正常工作流程中,拿到手的原始素材是灰色的。他们首先要把画面恢复成原色,这个过程被称为一级调色,接着再根据需要,进行层层叠加的二级调色和局部精修。
有的调色师会做十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追求理想中的画面色调,因为在这个本该充满审美门槛、色彩艺术的环节中,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
美颜加压缩,保养好搭档。/《新白娘子传奇》
就算到以上步骤都没有出大问题,片方和平台的操作依然不可控制。
一旦发生电视台对高饱和度暖色调的蜜汁追求,或是视频网站对高清蓝光的全损压缩,颜色失真,甚至面目模糊,都是不好说的事。
想给后期君加鸡腿
真的就这么难吗
我们也曾有后期调色和前期拍摄完美配合的时刻。
《妖猫传》里杨贵妃回眸一笑的镜头,流光与贵妃跨越千年的相遇,塑造了这个对“百媚生”的想象。
灯笼的光、蜡烛的光、LED灯带,还有特图利灯,四层光效,加上后期的调整,才有了这一瞬间风华绝代的光影流转。
为一个镜头,多少努力都不为过。/《我在中国做电影》
电视剧的后期,也有不少精细出彩的前例。《大明宫词》、87版《红楼梦》,甚至近年来的《琅琊榜》《甄嬛传》都有经得起推敲的画面。
既然不是没有做到过,为什么如今的国产剧要选择让自己面目全非?
模仿韩国偶像剧的审美趋势,是经常被给出的答案。但实际上,韩剧磨皮带来的精良感,绝不是简单粗暴的美颜爆表。
比如《梨泰院CLASS》中一段十几秒的追车表白,不知切了多少个分镜。这样的拍法对镜头调度、化妆、打光、剪辑都是一种考验。有了靠谱的前期工作,后期不需要夸张的调色,就能让人物的脸部立体又柔和。
这种精彩的复杂镜头,瞎眼可见地绝非滤镜剧所追求。到底是怎样的使命感,催促着国产电视剧开倒车呢?
庞大的观众基础和挣快钱的资本选择,或许是所有怪现象的统一答案。
在日益疲倦的生活中,看剧已经不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只是消遣。只有扁平的角色、魔幻的情节、完美无瑕的脸孔,才能让你开着八倍速,也不错过爽剧的情绪调动。
观众已经知道他们想看些什么了,复仇、反转、甜宠、霸总,剧集只要负责把他们的内心期待,以放大十倍的刺激性拍出来,就不怕没有人会来买单。
于是,“潘粤明为变胖道歉”“怎么不给刘涛P一下”“《使女的故事》能找个好看点的女主吗”,这样的迷惑发言,成了观影的主流感受。
技术早就不是艺术创作的局限了,但技术却又再次成了艺术创作的局限。
《三块广告牌》的女主角、奥斯卡影后弗朗西斯曾经说:“脸是自己的一张人生地图,包括那些下巴上的褶子。如果改变它,就会失去原有的路线。”
这段话,用来描述镜头的审美追求,应该也同样适用。
皱纹是宝藏。/《三块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