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正在批量制造“独角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投资界 Author 发自大湾区


探寻香港基因独角兽的成长路径。


来源:资界PEdaily


2021年11月22日,由创科香港基金会策划,并邀请中国创业与投资综合服务商——清科创业旗下投资界(www.PEdaily.cn)专业执行评审的「香港独角兽榜单 Unicorns HK 2021」正式发布,其中一共有18家香港基因的相关企业入选,这一数字创下了香港科技行业史上最高记录。



所谓香港基因,指的是企业在香港创立/早期孵化/总部在香港,或者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为香港居民。截止2021年8月31日,这些企业均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在10亿美金及以上,因此符合国际上对于独角兽的评判标准。


一直以来,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让香港享誉全球,而对于创科、独角兽等概念却显得相对陌生。这里有一个数据:在2017年之前,香港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为零。但时至今日,我们已见证18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香港本地以往多以发展金融、贸易、旅游、物流等服务性产业为主,对创科的投入十分有限。” 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十分感慨。


我们把时针拨回到五年前——2016年,三位在各自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相聚探讨如何推动香港创科事业的进步。在他们看来,彼时的香港经济过于依赖传统金融行业,年轻人的择业也十分有限,因此无论是从优化香港产业结构还是松解深层矛盾的角度思考,都需要香港大力发展创科。


三人一拍即合。2016年7月,一个名为“Hong Kong X”的科技创业平台在香港启动,发起人为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希冀充分利用香港各高校的厚实基础及科研成果,依托红杉中国的经验、专业能力及前瞻性眼光,并发挥创科香港基金会Hong Kong X Foundation公益机构的作用,联动产学研,打造适合香港的创科之路。


Hong Kong X为香港创科概念的普及打开了新的局面。2017年9月,创科香港基金会Hong Kong X Foundation发布《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率先提出建设智能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 “支持创科生态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建议,其中部分内容后被香港特区政府采纳,与《2017年施政报告》创科发展八项主张呼应,白皮书的影响力持续表现在特区政府2017-2021年间陆续出台的创科政策中。


透过「香港独角兽榜单 Unicorns HK 2021」,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方力量促进下,香港创科正迎来蓬勃发展的窗口期,香港政府及创科界长期的投入开始结出硕果。本次榜单希望真实直观地呈现以香港为主、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创性创科企业发展实力和市场行业潜力;从而探寻香港基因独角兽的成长路径,总结培育更多创科独角兽的宝贵经验,让狮子山下创科火把生生不息。


这是罕见的一幕:

香港基因独角兽悄悄大爆发


「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 HK 2021」显示,共有18家企业入选,其中以高端制造、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为最多,均达到4家,合计占比44%;而金融科技、医疗健康和物流领域相关企业均为2家。此外,在半导体、企业服务、文化消费以及新能源赛道,各1家企业入围。


从成立时间上来看,这些独角兽企业十分年轻,也意味着伴随着创科生态的变化,独角兽公司在近些年开始集中涌现。例如AI辅助药物研发企业英矽智能、在线旅行平台KLOOK客路均成立于2014年,金融科技公司Airwallex空中云汇创立于2015年,储能科技企业正浩EcoFlow、智能驾驶研发公司希迪智驾都于2017年成立,其中“年纪”最小的是计算机视觉企业思谋科技,至今成立时间不超过两年。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辞去腾讯优图实验室最高级别杰出科学家一职,投身创业成立了思谋科技,一度引发轰动。


梳理本次榜单的独角兽企业,还发现一个显著的共同点:“立足香港,扎根大湾区,放眼全球”。整体来看,至少有9家公司把香港设为全球总部或核心办公室,并在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分设研发、生产基地,利用香港高度的国际化和发达的服务业优势,同时结合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活跃的终端市场以及丰富的产业集群特点,快速实现将创意产品化,打通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大生产的全流程,最终将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高估值是独角兽企业的最大特征。企业估值也与融资轮次紧密相关。本次榜单中的独角兽最新融资轮次从Pre-B轮到F轮不等,最新融资金额普遍在千万美元以上,其中有一批动辄融资过亿美元,如正浩EcoFlow(超1亿美元,B轮)、Airwallex空中云汇(1亿美元,E1轮)、KLOOK客路(2亿美元,E轮)、思谋科技(2亿美元,B轮)、思特威(近15亿人民币,战略融资)、英矽智能(2.55亿美元,C轮)等等。而DJI大疆创新(10亿美元,战略融资)、商汤科技(10亿美元,D轮)两家企业已进入融资“十亿美元俱乐部”,融资金额最高的还要数Lalamove(内地公司为:货拉拉),今年1月份完成15亿美元F轮融资。


香港的另一面

从金融中心到创投之都


我们将目光转向香港基因独角兽背后的创投机构,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获得“美元+人民币”混合币种投资的企业总数达到16家。而梳理下来,目前活跃在香港的创投机构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香港本土创投基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Hong Kong X 基金(简称“HKX基金”)。该基金是一支种子期科技基金,与前面所述的“Hong Kong X”科技创业平台配套成立,首期规模3亿港元,目前已投资近50家公司,捕获了思特威和正浩EcoFlow两只独角兽,以及数家准独角兽,在香港创科圈掀起一股潮流。


第二类是香港高净值人士和家族办公室,除了香港高净值人士活跃参与项目的天使轮投资外,香港家族办公室近年来也将目光转向科技公司,香港家族办公室无论是数量还是活跃度都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


第三类是国际性VC/PE机构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入选「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 HK 2021」企业背后的投资方中,出现较多的正是如Tiger Global Management、ANZi Ventures、DST Global等一众国际豪华投资军团,捕获了众多香港基因独角兽。


第四类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中国本土美元基金。这些机构不仅拥有充裕的资金,还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优势,对香港企业、行业赛道理解比起海外基金更为专业。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了多年的耕耘,红杉中国投中了本次榜单中的18家独角兽企业当中的12家,占比达到66%,一马当先。


投资方群体极具国际化这一特征也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吻合。与此同时,伴随着持续增长的融资需求,这些独角兽公司逐渐成为香港IPO市场的增长点,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的推动也在进一步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梳理「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 HK 2021」榜单,DJI大疆创新、商汤科技、Lalamove(货拉拉)估值均已经超100亿美元。据悉,商汤科技刚刚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


香港孵化,湾区成长,放眼全球

探寻香港基因独角兽的成长路径


纵览入榜独角兽企业全貌,一个创科香港的轮廓被越发清晰地勾勒出来。


对于许多初创企业来说,大学往往是起步的第一站。而香港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在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为业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富有想法且极具革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数据显示,18家独角兽企业中,有6家“来自”香港科技大学,该校李泽湘教授、高秉强教授、杨强教授参与其中,其中又以李泽湘捕获独角兽企业数量为最多,达到5个,他本身不仅是一名创业者,参与成立了固高科技,还带出了以DJI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为代表的“学生创业军团”,参与孵化投资了正浩EcoFlow、海柔创新、希迪智驾等一批耳熟能详的独角兽企业。高秉强教授也参与了其中数家。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均有相关企业占据一定席位。例如,商汤科技的起源地便是香港中文大学,时任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于2011年带领所在实验室的博士研究深度学习,由此诞生了商汤科技的创始团队。


香港独角兽企业背后出现教授扎堆创业的现象,恰巧反映出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实力强劲的优势。根据2022 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一百名中就有五所香港高校入选,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推动创科发展,香港政府层面也在发力,不仅推出各项举措,增加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接连推出“优才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为非本地科研人才提供便捷安排。


在「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 HK 2021」中,不少创始人都有着“内地长大,香港求学”的经历,例如DJI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系,但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中途退学,并成功申请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才有了后面研发无人机占领全球市场的传奇故事。


再例如,王雷博士先后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之后一直在DJI大疆创新负责电池研发,于2017年在深圳创办正浩EcoFlow,专注于移动储能和清洁能源领域,致力于打造全球移动储能第一品牌,为世界提供清洁普惠的用电方式。公司最新产品德DELTA Pro,在Kickstarter平台众筹金额高达 1200万美金,名列Kickstarter全球科技类项目第一名。成立至今,正浩EcoFlow成为了消费类移动储能市场的标杆和领袖,是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参与者。


一边是内地、海外人才涌入香港,另一边,香港也正在突破地理局限,并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历史发展机遇的东风,将业务扩大到全国,再迈向全世界。这背后的含义在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粤港澳大湾区坐拥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是众多初创企业从小做到大,由弱变强的“必经之地”。


这其中,当数Lalamove(货拉拉)创始人周胜馥最为知名。其实在踏足创业之前,他就已经拥有一份堪称传奇的履历——香港新界史上第一个十优状元、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毕业、贝恩咨询公司顾问,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还曾做过7年职业德州扑克手,由于精于计算胜率很高,周胜馥年轻时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直到2013年,周胜馥决心做一些能改善社会的事情。彼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大热,物流运输行业正经历格局重塑,而在货运领域的改革还尚未到来。周胜馥很快发掘到这一机遇,在香港成立了“互联网+货运”平台——EasyVan(啦啦快送),后改名为Lalamove,2014年进入内地市场后,内地业务命名为货拉拉。7年过去,Lalamove(货拉拉)已崛起为中国头部同城货运平台。


如今创科产业链好比是一场接力赛,香港凭借强大的基础科研,成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源头,因此手持第一棒,然而仅仅有想法和Demo还不够,如何实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还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多层次的人才储备,而这正是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城市的优势。”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如是总结。


相较于人口750万的香港,整个大湾区8600万人口带来的广阔及高增长的用户市场同样不容忽视,大湾区是香港科创“独角兽”拥抱中国市场的绝佳入口。此外,优良的人才库、世界一流的大学、便利的交通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也是大湾区吸引众多初创企业扎根落户的原因之一。香港数码港主席林家礼博士透露,数码港初创企业十分活跃于大湾区,已经到大湾区发展的初创企业由去年30余家增至今年的超过70家。


立足香港,扎根大湾区,却不止于此,创始人们普遍拥有国际化视野,按照产品和市场的契合度,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地。正如跨境支付独角兽Airwallex空中云汇,依托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2016年设立了香港分公司,根植亚太,放眼全球,打造了创新性的金融基础设施。目前,Airwallex空中云汇在全球19个办公地点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


Airwallex空中云汇联合创始人Lucy Liu透露,每当公司推出新产品,会优先选择在香港做试点。“香港集聚了相当多的金融、法律人才,且拥有十分国际化的市场,这对于Airwallex空中云汇来说,都是我们全球化发展非常重要的条件。”

下一个五年

如何持续孕育更多独角兽?


透过「香港独角兽榜单Unicorns HK 2021」,可以隐约看到香港创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这里有一组数据:从2014年到2020年,香港本地初创企业数量由1100个左右增加至3300多个,增幅超过200%。


尽管如此,相较于名声在外的金融产业,“创科”仍未成为香港的醒目标签。这背后,仍存在一些阻碍香港创科发展的因素。


首先,创业成本高。以初创企业开支较大的租金为例,日前人力资源顾问机构ECA International公布一项针对国际行政级别管理人员的调查指出,自疫情爆发后,香港今年租金水平下降5%,但仍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外派员工住房租金最昂贵城市,比纽约和东京都高,这无形中也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


其次,香港还未形成足够活跃的创业氛围,整体环境偏保守,本土年轻人仍倾向选择收入较稳定的职业,而舍弃个人抱负。


李泽湘教授指出,每到临近高考的时候,香港学生往往在金融、法律、医生等有限选项中做出专业选择,而真正投身攻读工科、理科的学生非常少。Lalamove(货拉拉)首席财务官陈国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年轻人,已在内地工作多年的他感受尤为深刻,“金融和房地产都是香港传统兴盛的产业,大家在舒适的环境中容易逐渐丧失了斗志和激情,缺乏像内地城市、以色列那种探索新事物的‘饥饿感’。”


此外,即使是在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香港高校中,创科也没有提高到显著的位置。据了解,香港政府以及高校对教授的评估机制中,创新创业并未当做很重要的KPI指标。这导致香港院校中,能发表高水平文章很多,但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很少。


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杨梦甦透露,他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学已先行一步开始破局。“城大拿出5亿元港币,推出‘HK Tech 300’计划,目标是在三年时间内帮助我们的学生成立300家初创企业。”而具体实施步骤被称为“四部曲”,涵盖从学生创业培训到种子基金支持,再到学校亲自担当天使投资人,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还帮忙对接风险资本的全流程。香港政府、高校在近一两年在政策、考评等各个方面作出重大改变,不仅鼓励老师创业,还为后者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


香港创科局局长薛永恒补充介绍道,香港还正与深圳市政府携手把港深创科园跟对岸的深圳科技园区一起建设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现“一国两制”下的“一区两园”,协助香港的初创企业在大湾区拓展业务,并为有兴趣进军海外市场的内地企业提供支持。政府正研究加快港深创科园的发展。长远而言,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下,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将会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约有240公顷。新田科技城将联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占地约540公顷的深港科创合作区,可集港深两地优势汇聚海内外人才,势必成为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我们认为香港应回应「国家所需」,更好发挥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优势。”薛永恒介绍,香港在这方面的科研根基深厚,拥有多位世界级权威专家,成就广受尊崇。香港设有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承认的临床试验。政府建议在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内设立「InnoLife Healthcare Hub 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16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实验室及8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聚焦生物医学、化学、物理、工程、人工智能等范畴的科研,应用于预防、诊断、病理追踪、药品、外科微型机械人、先进治疗、康复等领域。


“香港科学园两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于医疗科技的Health@InnoHK和聚焦于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的AIR@InnoHK也正在推动中,将汇聚各地顶尖科研人员,巩固香港作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的地位,目前首批28间研发实验室正陆续启动。”而对于创业主体和政府配套,他表示,可以把创业教育和学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弥补学校短板的同时,为香港挑选和培育一批有潜力适合创业的后备力量。


“现在香港的年轻一代,对于固定工时的传统工作,更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梦想。”在数码港,林家礼博士见证了不同年代的香港年轻创业者冒起。他认为,香港新生代的谋生压力没有前几代人那么大,亦具备国际视野及两文三语的能力,可以拥有更多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尤其是被内地科技造富的真人经历启发后,越来越多年轻人勇于投身科创事业。”


思谋科技创始人及董事长、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应该建立大湾区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相关部门应当抓住机遇,遴选出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创业型企业或者科研项目,在政策、场地、人才、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同时要丰富投融资体系,鼓励投资基金、担保等金融机构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我们要不断优化合作机制,持续促进粤港澳地区交流融合,建立包括高校、企业、青年、政府的全方位交流机制。”


在世界范围内,创新科技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引领生活方式的火车头。而对于香港,发展创科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创新科技将给年轻人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沈南鹏表示,现在香港正面临一个难得的产业机会,“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进入了智能时代,模式创新走到尽头,科技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而这正是香港蕴含无穷潜力的地方。”值得庆幸的是,在政、学、产、研、投等多方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跨过深圳河,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求更多发展机遇。


香港正迎来过去数十年难以见到的一幕:创科开始成为年轻人的职业新潮流。这一股青春力量,正在重新塑造一个朝气蓬勃的香港。


来源:投资界(微信号:pedaily2012)授权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发布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