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中国大学开学最“争气”院士演讲!

饶子和:让我们争一口气
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学校东区大礼堂举行。校领导舒歌群、包信和、杨金龙、褚家如、邓建松、薛天,校友代表、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院士,书院总院长程艺教授,相关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出席开学典礼并在主席台就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2022级全体本科生新生及班主任参加开学典礼。校党委副书记傅尧主持。


饶子和院士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鼓励科大学子保持“为国家争口气”的定力和志向,怀抱“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让我们争一口气       ——饶子和在中国科技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母校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母校的邀请。大学的开学典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毕业后还有机会第二次参加母校开学典礼的学生并不多,我感到荣耀和幸运。
看到各位同学,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当年入学的情景,时间过得真快,明年就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入学50周年。在这半个世纪里,我有过很多经历,去过很多地方,在不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过言。但是对我来说,科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校园里,我才感到自己又变回了当初的那个学生。
今天,我不想讲自己的经历,只想以一名学长的身份,带着同学们认识一位已经逝世的科大老师,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先生。
我毕业的中国科大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其前身是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也是12系,是贝先生一手创建的。贝先生是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最长寿的院士,2009年仙逝时享年107岁。
贝时璋先生出生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垂帘听政,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等到在座各位同学出生的时候,贝先生还在安安静静做着他的研究。大家不难回忆,在他生活的一个世纪里,无论是世界和中国,像走马灯一样,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更迭;但却很难想象,一个人要有怎样的定力,才可以在这令人目不暇接、风雷激荡的漫长岁月里,“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守住一张书案。
贝先生因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名,是中国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却鲜有人把他和国家“两弹一星”工程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听过“两弹一星”,知道这一工程对改变中国命运的非凡意义。我们科大当初就是为“两弹一星”而开办的大学。然而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名单里没有贝时璋先生的名字,在这件事情上他是“隐形人”。但在这默默无闻的背后,是贝先生为国家需求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力排众议,领导开辟了我国学科交叉的先河,奠基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为了“两弹一星”,他中断了自己的研究,在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使得生物物理专业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生命科学学科,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几个最早拥有生物物理学研究专业的国家之一。贝先生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从1964年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开始,在6次核试验的核爆炸现场,都开展了动物实验,对这些动物核辐射效应的研究持续了二十年。大家今天对航天员很熟悉,但最早的航天员其实是动物而不是人。我们的前辈发射生物探空火箭,再回收那些实验动物开展研究。这些研究都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发表论文,外界对此一无所知,没有定力、热爱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是做不下去的。正是贝先生等前辈们默默无闻地付出,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也成就了今天我们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科大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贝先生担任所长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随后又考上了梁栋材院士的研究生,成为梁先生的开门弟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对病原体的探索。有时候我会感慨,生命科学研究总在读取生命的密码,而从贝时璋先生的人生,我们能够读到什么呢?
贝时璋先生说过:“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我们听过许多类似的说法,但很少有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像贝先生这样有说服力。他说自己是“用生命在研究生命”。即使在一百多岁应该颐养天年的日子,他还在孜孜不倦从事细胞重建研究。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天,还跟同事讨论工作。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
当我考虑在今天的典礼上跟同学们交流什么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贝先生的这句话。我感到有责任让大家听到它,因为我相信,这是一代宗师的遗训,而我们在场所有人都是继承者。
我很幸运,因为无论是在中国科大,还是在中国科学院,都是沿着贝时璋先生开创的道路往前走的。几年前,我作为筹建工作组组长参与了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创建;我所在的研究组,2003年临危受命,在世界上解析了第一个SARS病毒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2020年新冠疫情,又率先报道了两个最核心的抗病毒药物靶点。每一个重任在肩,都必须砥砺前行,去像贝时璋先生说的那样,争一口气,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跟运气有关,但很多时候,运气的到来,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做了一点。唯有想着“争气”,怀抱纯粹“热爱”的人才会赢得运气。
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特殊的关口。过去三年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你们的高中生活几乎是在口罩里度过的。地球上还发生了很多大事件,而这些都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影响到了我们。
我总担心,如今的年轻人是在比前人更安逸的条件下长大的,但是刚刚长大,就要遇到扑面而来甚至无法把控的种种困难。我不想温情脉脉地告诉大家那没关系。因为这是大家必须要去迎接的挑战。我年轻时当然也遇到过困难,在到科大之前我做过下乡知青,有5年的时间种稻插秧、耕田割麦、放牛养鸭、挑河积肥,在那个时候我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会迎来更大的悲剧。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我们所谓的人生经验对大家并不适用。但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保持“为国家争口气”的定力和志向,怀抱“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是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人生配方。
开学典礼往往是一个成人礼,从今天开始,每一个人都需要考虑,作为成年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作为一名学长,我期待见到大家在最好的年纪,在最好的大学,用最好的态度,做最好的事情。如果你想要成为下一个贝时璋,那么今天的你就要准备用上百年的时间去为之努力,去争气,去热爱。放到一生的时间里,一时的得失与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今天,我在这里转述贝时璋先生的遗训,是想提醒各位,两弹一星、中国科大,原本就是为了“争气”而诞生的。我们的前辈,在国家“十面埋伏”的时候,发展“两弹一星”,解决最大的“卡脖子”问题。今天,还有很多的“卡脖子”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科大学子前仆后继。
根据学校的统计,科大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会产生一名院士。成为院士,在外面广大的人群中是概率很低的,但是在科大这个校园里,概率是千分之一。如果2022级的同学们再努力一把,每1000名本科生产生两名院士,那么概率就又会提高一倍。(插话:大家有信心吗?)当然,我很自豪地告诉各位,我们那一届全体198名本科生中已经产生了三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以后的概率,要看各位的了!
用贝先生的话来说,让我们的气魄更大些,眼光更宽阔些。请大家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科大人是要争一口气的!
谢谢大家!祝愿大家前途无量!饶子和      2022年9月3日

来科大,读好书 

成就更好的自己

——校长包信和在2022级

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科大,读好书

成就更好的自己

——校长包信和在中国科大2022级本科生

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包信和院士

(2022年9月3日上午 东区大礼堂)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迎风起,硕果满枝红。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心情,相聚在美丽的科大校园,共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2022级新同学。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所有努力拼搏、圆梦科大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向悉心呵护你们的父母、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默默支持你们的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力追梦,以青春之歌筑就青春之国。在民族危难之际,他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索我理想之中华”。在建设新中国之初,他们勇挑重担,怀赤子之心,“把青春献给祖国”。在改革开放浪潮之中,他们勇立潮头,敢闯敢干,“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奋进新征程之上,他们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百年来,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同学们,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争做复兴栋梁,勇当强国先锋。同学们,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你们在“读好书,来科大”的感召下,选择了中国科大,也就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中国科大是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这是一所值得敬重的大学。学校始终秉承“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理念,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科学创新的重镇”。如今,你们心怀梦想、求学科大,美好的大学书卷在你们面前徐徐展开。在此,我希望你们“来科大,读好书”,用心去读好报国、科学、励志“三本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就更好的自己,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来科大,读好书,在这里你们要读好红专并进的报国之书。1959年9月8日,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在195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提出“我们的校风是好的,就是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他特别解释了“红专并进”的含义:“不红不专的懒汉是不能容许的;只专不红或只红不专的人,也是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不红则专不能深,不专则红不能透。我们必须又红又专,红透专深,两条腿走路,走到底。” 红专并进,代表了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同学们,大家在入学之后,都参观了校史馆,观看了严济慈、郭永怀、钱学森、钱临照等老一辈科学家系列微电影,收到了《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科教报国”的精神风范。他们为了祖国需要,放弃原本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在科研攻关中身先士卒,不觉“其中之苦”,反而“甘之如饴”;他们不计生命短长,“把滴水半生献给党和科学事业”。他们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书写了新中国科技事业气势恢宏的篇章,为后辈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同学们,希望大家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攻坚克难的精神,读好红专并进的报国之书,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把“红专并进”的精神血脉代代延续。来科大,读好书,在这里你们要读好理实交融的科学之书。“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是科大的传统特色。建校以来,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1959年5月26日,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特别强调“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我校第二任校长严济慈先生指出,“科大不培养只知道书本知识的学生,而是要把学生教成一把锋利的刀子,科研领域见什么就能解决什么”。理实交融,代表了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探求真理的价值追求。“做科学是探索未知,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非常伟大的事”。为了破解病毒侵入人体的机制,我校732校友饶子和院士,从20世纪80年代末从事流感病毒课题研究以来,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病毒和病毒相关的传染病病原体研究上。2003年SARS病毒来袭,他带领团队开启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一直没有停过、从未放弃。直到2020年初新冠病毒打破宁静,17年的不懈努力,让他和他的团队率先发现了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为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帮助。“国家给你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条件,能够做你想做、希望你做的事,我们应该是做出好的研究成果来回报社会”。同学们,希望大家以饶子和院士为榜样,继承“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优良传统,读好理实交融的科学之书,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将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来科大,读好书,在这里你们要读好追求卓越的励志之书。“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谆谆嘱托,也是对同学们的殷殷期望。个人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每个人执着坚守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行动。同学们,对于四年求学时光充满了期许和憧憬,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通向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向上成长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优秀的你们进入更加优秀的群体,成功与失败相伴,困难和挫折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遇到挫折,挑战挫折,战胜挫折,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科大人骨子里追求卓越、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蕴含在东区的孺子牛雕像中,成为科大人的精神图腾。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为了“铸好中国芯”,我校8611校友、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2001年带领龙芯团队开始研制龙芯CPU,经历无数个日夜奋战,终于在2002年研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龙芯1号”CPU。“我们不只要有,还要强”,胡伟武怀着做“中国芯”的志向,凭借着“誓把强国当己任,敢用青春铸忠魂”的热血,经历“十年砺刃度清苦”的攻坚克难,实现了龙芯的性能迭代升级,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自主指令系统架构,“芯芯”之火可以燎原。同学们,希望你们发扬“孺子牛”精神,读好追求卓越的励志之书,努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赛道,在各自赛道上跑出自己的精彩。同学们,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你们在父母心目中是最优秀的孩子,你们在我们心目中是最优秀的学生。来科大,读好书。在这里,你们将读到最好的书,读到最好的报国、科学与励志之书,成就最好的你们。希望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六有”大学生,学得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最后,祝同学们在科大学业有成、生活愉快、梦想成真,度过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党政办公室)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