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烟别裁|眼光糟糕的他,是中国顶级赏石家

吴雨洁 中华奇石杂志 2018-08-03



你觉得,这块石头怎么样?


如果放在市场上,你愿意出多少钱?300元,3000000元,还是倾家荡产也要买到它?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一块获得了苏轼、乾隆等多次题诗称赞的,并且毛泽东也曾专程前往品赏的“天下第一名石”。你的想法又如何?



今天的故事,旨在揭穿一个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赏石家——苏东坡,他看石头的眼光其实真不“好”!


对了,以上这块石头,就是苏东坡狠狠夸的雪浪石。苏翁诗中歌颂的:


“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写的都是它。文字固然优美,实物却有点打脸。


雪浪石的侧面效果


清代王渔阳见过这块石头后大失所望。他秉公写道:“石实无他奇,徒以见赏坡公,侈美千载,物亦有天幸焉……集中别有醉道士石、怪石、石斛诗,要皆以坡传耳。以雪浪例之,未必奇也。” 


果然隔了几百年人就是比较敢讲真话!刨去石头的虚名,这块石头的各方面,就真的是平平无奇……得很。


苏东坡还看中过一块壶中九华,说它“玲珑宛转,若窗棂然”,又是“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并且曾经打算花重金购买,还因为失之交臂而通宵哀怨。可是实际情况呢?当时就有人写了这块石头的一堆毛病,还纳闷这样的石头“不知东坡先生何以酷爱之?”《云林石谱》更指明了这石头有很大嫌疑是人为粘缀起来的。也就是造假石。


东坡先生还创作过下一幅《枯木怪石图》。从图中看,石头既谈不上靓丽,也谈不上险怪。他的好友米芾很谨慎地点评:“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基本上是一种普通人难以欣赏、难以理解的韵味。



这样的苏东坡,如果生活在今天的赏石圈里,一定有很多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苏东坡,他真的是个“假大师”吗?


 

三种石友



我时常感到:虽然大家都玩石头,但石友也是有三种类型的。


最常见的是“发现家”,他们倾其一生寻找最顶尖的石头。然后还有“包装家”,他们有点石成金的创意,可以在每一块石头上挖掘出最大的价值。但是还有一类最罕见——是“创造家”(实名致敬一下台湾的陳荣昌先生),他们将新观念引入赏石,把更多莫名其妙的、多数人看不懂的怪石头纳入可赏可玩的范畴。



陳荣昌作品。石头用通体线条展现了超凡的静谧与慈悲。


从逻辑上看,”发现家”、“包装家”都是存量思维,也就是在固定的审美套路内进行发挥。


“创造家”是一种增量思维。是要开疆拓土、挖掘新的审美范式。苏东坡的赏石就是最后一种的代表。因为他喊出了一个稀奇古怪的口号,即怪石说,或者说丑石论。

 


赏石流水线



照理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石头是美的,漂亮的。怎么天底下会有人要自己的石头“怪”或者“丑”呢?


这里面有个违背常识的真理:漂亮,不等于美。


漂亮的东西,意味着视觉上有愉悦感,是一种顺眼的好看。但是美,可能还夹杂着矛盾、冲突,也因此更有深度。它必须要压制你,降服你,才有可能让你念念不忘。


所以美的东西,很难被拆成零件来打分。正像你没法说出《蒙娜丽莎》左眼画得更好,还是右眼画得更好一样,它就是一气呵成的整体。


赏石也是一样。产业的宏观发展需要有标准。但是作为个人来说,当你面对一块石头,只能用形、质、色、纹、韵加权打分的话,那么跟流水线上的分拣工人有什么太多差别呢?



赏石家(而不是藏石家)应该更进一步,建立自己的美学,不应该满足于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苏东坡的功绩



事实上,如果只靠“技巧”升级,艺术世界绝不会是今天的样貌。艺术史,准确来说,是一部美学思维不断拓宽的历史。



15世纪逼真的美




19世纪夸张的美


正是有苏东坡这样新风格的开创者,赏石才被引向了更深远的天地,玩石头才成为了今天的赏石艺术。


你可以注意到:在苏东坡之前,玩石头各有各的想法(有猎奇的、有纯审美的、有托物言志的)。而苏东坡的横空出世,将赏石与“哲学领悟”强有力地绑定起来。以至于后世文人玩石头,总爱贴几句参禅般高深玄妙的话。甚至直到今天,你的朋友圈里一定还有这种遗风。


西方人是会羡慕这一点的。因为中国赏石艺术从很早开始,就摆脱了技艺或者器物的定位,而以一个“自然启示者”的身份,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里,幻化为我们对自然与天籁的理解……


赤子的态度



总之,并不是名家的石头就一定好。


也不是石头不好,这个人便一无是处。


网络是一个思维暴力之所。你很容易就被卷入一种强烈的、无用的主观情绪中去。今天觉得这种石头好,明天觉得那种石头好。不仅浪费了钱,也浪费了感情。到头来自己都不知道想玩什么了。


而苏东坡的赏石论之所以没有沦为昙花一现的风尚,历久而弥新。正是因为他毫不作伪——即使名满天下,也能坦然讲出:我跟大家眼光不一样,我就是欣赏丑怪之石……


也只有心无挂碍的赤子,才能打破框架,找到有生命力的风格。想到这里,难道还不该为他鼓鼓掌么?




作者简介:


版式:陈   琴




《中华奇石》杂志

电话:0951-5036888   0951-503043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格水路59号龙园内客家楼 

地址:宁夏银川市湖滨西街281号宁夏奇石馆

邮箱: 

微信:zhonghuaqishizazhi




点击此处:购买2018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点击此处:购买2017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展会  

● 现场|赏石文创产品亮相郑州展——听说,能把洛阳牡丹石披在身上了?  

● 现场|淮南紫金石北上,洛阳、郑州斩获多枚大奖   

● 展讯|2018苏州•苏派传统赏石小品雅集展 

“中国戈壁石之乡”乌拉特后旗第六届观赏石旅游文化博览会暨小品石、筋脉石精品展


  美石  

● 四月“每周好石”冠军看这里! 

● 《中华奇石》“每周精选好石”五月第三期美石放送  

● 大理有“石空”  

● 有画说|石头的画是石头画的 

● 草草斋|高桥贞助《水石概要》译稿(一) 


  精彩  

● 石头人黄白黑|一起去岩滩 

● 柳州赏石风采录|最难的事 

● 然欤山谈石录|入山初探 

● 毕减索|灵璧如意小考 

● 石说新语|还我五块钱 

● 平川石话|苏轼《怪石供》里供的什么石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