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然欤山谈石录|工具理性与伪文人情怀——当代赏石批评·初述

张小宁 中华奇石杂志 2018-08-02



编者按


        从哲学高度审视当代赏石的文章,极为鲜见。张小宁先生在本文中提出,工具理性与伪文人情怀,是当代赏石的两大窠臼。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动听,却是在喜大普奔的真功利与吟风弄月的伪高雅笼罩之下,对赏石本质的执拗追问。


        对普通石界读者来说,本文读来稍有难度,但是——现在不正是我们该沉潜下来的时候吗?

                                                                              ——杨靖




时下有两个特点始终贯穿着整个赏石过程,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赏石的每一个个体以及所有团体。这两个特点在赏石之初对赏石者水平是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一种沉迷的状态。前十多年来沸沸扬扬的赏石市场也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所构筑。


当代赏石正在走向一种衰落,仿佛再也激不起人们的赏石热情。特别是一些资深的玩家,他们的激情仿佛已经用尽,虽然他们仍旧穿梭于众多的大型石展,但是他们的身影再也激不起大众对传统赏石的热情及追捧。赏石流通市场正在迅速疲软,甚至,在资深玩家的内心深处滋生出对赏石的一种心照不宣的怀疑,这种怀疑掩藏在对过往兴盛的赏石市场的缅怀之中。


以上描述的种种赏石现象,均源于当代赏石的两个特点——工具理性①及伪文人情怀。这两个特点也是两个掩藏在赏石面纱下最深层的窠臼,它们日渐窒息赏石界的活路。



赏石的本质意义被这两个窠臼双重的遮蔽起来,这种双重遮蔽是发生式,是基于一而产生二,它们的关系是一种递进式的存在,这种关系互为表里,并且绝对与赏石的本质意义分隔开来,也就是说它们与赏石意义无关,但它们作为赏石现状的绝对优势的显现,从空间上将赏石意义裹挟起来,并在表面形态上冒充了赏石本质,即冒充了美的真理性本质。这样使得任何意欲深入了解赏石的个体,被其精致的虚假状态所迷惑、阻隔,最终所误导,从而与石之为美的真理性本质擦肩而过,令人扼叹!



“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作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派,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只是为了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浮土和沙子挖掉,以便找出磐石和硬土”。(笛卡尔《谈谈方法》)


当代赏石的工具理性正是建筑在此怀疑的怀疑之上,我的意思是:当代赏石并不是如十多年前的一哄而上,即笛卡尔所指的“浮土和沙子”,在这十多年的不懈研究中,从近几年来的“传统赏石的复兴”回归之路上,当代赏石的确找到了“磐石与硬土”。然而正是在这“精致的”传统风气里,我们把“浮土和沙子”挖掉的时候,无意之间我们把金子与浮沙一起丢弃了。



近日我沉迷于看电影,无聊地看了一部郭富城主演的《三打白骨精》,为什么我会在这提起这出戏?我觉得这出戏代表了一种主要现象,与赏石或与时下国内文化不谋而合――戏中的视觉效果很优美,尤其是巩俐所扮演的“白骨夫人”,无论黑装白装,那种虚幻、流动,都能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就像赏石的“美”的形体,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我一般称之为修饰,在文字上称为“修辞”,也就是网络上盛传的美文,但它们离不开庸俗的内核。在这里我不打算详细论述它,我希望能探究一下它们的内核,也就是它们的精神内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看一看影片,再看本文的观点有何值得批评之处。


这部影片讲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路上与白骨精遭遇的故事,情节上基本都是忠于原著,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贯穿影片的“度”,并以唐僧的舍生“度”妖及复生结束,一种十分崇高的理念,应该说十分感人。然而问题恰恰就是在此“崇高”之上,正如当代赏石的“传统”观念,设立了这种绝对的“崇高”堪比道德高点,使得“传统”这一概念自身格式化与神圣化,使之成为赏石的唯一标准。



传统赏石的工具理性与虚假情怀是密不可分,缘何成为当代赏石的工具理性,它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被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清末、民国的外旅入侵的民族辱难史,中华民族的旧有信仰,在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洋务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第一次启蒙下,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天”的分崩离析,继而在上世纪十年的文革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华民族的脚步与视野,逐渐跟进了全球新一轮的现代社会发展,现代性的结果使民族个体对“神”的信仰的陨落,中国人的个体精神信仰就已经基本缺失。在此一历史背景下,拜金主义迅速填补了个人的精神空虚。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崛起,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进入富足的同时,蓦然发觉狂热拜金主义不断加剧现代生活的节奏与压力,却无法弥补内心无尽的虚无,整个中国社会突然在千禧年后,整体形成一股寻找业已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时代潜流。


这股潜流,首先映入人们视觉的是渊源流长的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从儒家到新儒家、从“与古为徒”书画文化到“新水墨”、“新文人画”,从民族工艺陶艺、茶艺、香道、古典音乐、古典赏石,到文人空间,等等,打着复古旗号的传统文化崇拜的社会风气突然爆发,几乎影响社会的每一个层面。


当代赏石大潮在此背景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千年迅猛形成,它规模之大,地域之广,从事人员之多,是这个时代潜流向上翻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它的明显标志就是“文人空间”的矫饰风格,从一开始的店铺装饰及个人包装,影响到社会的众多层面,为大众所始料不及。



事实告诉我们,无论过程如何“悲欣交集”,事实最终以其所是的不含有所有的情感而成为事实,因此事实无论其结局是悲是欣,它都是冷酷无情的事实。


由于人们总是带着观念去看待事实,因此事实总是被遮蔽得不以其本身面目显示:当我们再带有某种情感去看待石头,赏石便堕落为一种偏好,由此偏好反馈回更加激发我们的情感,即使这基于一种虚假的事实。


事态尤为严重的是,人们往往从自身的利益或恐惧出发,使得我们原初所根据的情感一开始便蒙上虚伪的面纱,这种虚假情怀发展到最后便一无是处,它抛离了赏石的原旨,甚至阻碍了人们对艺术的进一步追求与探索,使得赏石成为一种虚假的、幸福感的代名词。



当“传统”成为唯一标准,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它必然是已有的,最起码是曾经存有的。所以“传统”是一种知识,是抽象的概念。


对于“传统赏石”而言,这种概念更多的变成一些范式。当代赏石者在崇古的背景下,逐渐被这些“范式”所遮蔽,久而久之,将赏石变成一种按图索骥的过程。正因为这种无知的过程中,当代众多的赏石者对于赏石及自身的不自信,逐渐转移到对石头的一种“精致的”追求,这样他们仿佛找到一个缺口,将自身全部的无知的、怀疑的、不自信的东西,统统倾倒在“传统”“范式”及“精致”之中。


这就导致出当代赏石的工具理性,使得广大的赏石者在此“精致的”“传统的”追求中,逐渐丧失对石之本体的感知,从而被一些流行的赏石语言所僭越。赏石变成了一种背书式的套用,进而妄视了质朴、实在的石本体,在此视而不见情形下,赏石的主体――“我”,便丢失得无影无踪,从而使当代赏石失去了本然的意义。


注释:

①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作者简介:




版式:陈  琴




《中华奇石》杂志

电话:0951-5036888   0951-503043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格水路59号龙园内客家楼 

地址:宁夏银川市湖滨西街281号宁夏奇石馆

邮箱: 

微信:zhonghuaqishizazhi




点击此处:购买2018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点击此处:购买2017全套《中华奇石》杂志



  展会  

● 现场|赏石文创产品亮相郑州展——听说,能把洛阳牡丹石披在身上了?  

● 现场|淮南紫金石北上,洛阳、郑州斩获多枚大奖   

● 展讯|2018苏州•苏派传统赏石小品雅集展 

“中国戈壁石之乡”乌拉特后旗第六届观赏石旅游文化博览会暨小品石、筋脉石精品展


  美石  

● 四月“每周好石”冠军看这里! 

● 《中华奇石》“每周精选好石”五月第三期美石放送  

● 大理有“石空”  

● 有画说|石头的画是石头画的 

● 草草斋|高桥贞助《水石概要》译稿(一) 


  精彩  

● 石头人黄白黑|一起去岩滩 

● 柳州赏石风采录|最难的事 

● 然欤山谈石录|入山初探 

● 毕减索|灵璧如意小考 

● 石说新语|还我五块钱 

● 平川石话|苏轼《怪石供》里供的什么石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