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噪 | 马图拉

马图拉 今天文学 2022-06-15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

-《今天》125期-



由北岛发起与创办的国际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于2019年迎来十周年。活动邀请世界著名诗人共聚香港,进行交流研讨和诗歌朗诵,并延伸至内地不同城市,传播诗的魅力。

 

《今天》125期特别策划“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专辑,收录30位与会诗人的作品、访谈、演说选,以及多场讨论会实录等精彩内容,深入呈现本届诗歌节主题“言说与沉默”。“今天文学”公众号将分期编发专辑文章,敬请关注。




信噪

[爱沙尼亚]马图拉

 

越多的事物包围着我们
就造成越多的破坏
把信号增强
把噪声消除
——彼得·盖布瑞尔,《信噪》

 

唱作人彼得·盖布瑞尔在2002年发布了这首《信噪》,他用一种简单但优雅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我们今天的生活被一堵不断升高的信息墙包围着,我们可接触到的大量信息,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类的数量,人们无法消化这么多信息了。难怪有人觉得,要在这海量信息中坚持自己的方向越来越难了,人们有时还会在辨别信息真假中迷失。

 

信息超载很快会转化为“噪声”超载,在过量的信息里,人们似乎只能听到那个喊得最响的人的声音——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在讲话,你要提高嗓门盖过他们,才能被听到。但是这让人觉得目光很短浅。他们把观点渗透在艺术作品和文学里,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让人更加震惊和不安,本着坦率与诚实的虚名,却无任何实质内容。看到这些,真让人难过。为解决这个难题,我觉得我们需要从相反的方向探索。那些使人精神振作、焕然一新以及让我们记起人类真正核心价值的声音,正是那些现在最安静,最低调,最谦逊的声音。

 

几年前,我偶然看了一部由阿根廷电影制作人鲁本·古兹曼导演的纪录片《堡垒》,讲述了住在这个星球天涯海角的一群人。我当时想,人们逃离社会喧嚣,这有点像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他们逃离退出,是为了重新发现、重新观察他们内心更深的渴望,就像自然的观察者,他们懂得为了看到珍稀物种,常常要到最遥远的野外,并让自己安静下来。在今天,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认识到,那些人们觉得不那么可见、不怎么能听到、不那么明显的声音,正如我们的潜意识——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潜意识,那是非常可怕的。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保持道德与伦理上的完整呢?类似地,如果那些最安静、最低调的声音有一天都消失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能生活在噪声之中?

 

镜子是一份馈赠,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是什么、我们变成了什么。我们需要一种安静但持久的声音,以提醒我们要从周围的呼叫口号声中逃离。这样的声音包括孩童之声,穷人之声,祈祷者之声,诗人之声。以洞察力、关怀与意志所指导的声音去守护珍贵之物。

 

诗歌之声宁静、轻柔、持久,让我们想起,即使是沉默也能表达很多内容,沉默非常重要。我们要仔细聆听沉默里的内容,抓住机会去听听我们内心更深的、更温柔的渴望。很可能,实际上是它们定义了我们,帮助我们生存——去把信号增强,把噪声消除。

 

2019.9.6

(翻译:蔡比琼 审校:李婉玉、黄峪)


作者马图拉MATHURA(爱沙尼亚),原名为马格斯·拉提克,是爱沙尼亚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当代诗人。曾荣获古斯塔夫·苏特诗歌奖及维鲁文学奖。马图拉的文选已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芬兰语、希伯来语和西班牙语;他本人亦致力翻译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诗作。马图拉经常替爱沙尼亚国家广播公司撰稿,并为爱沙尼亚作家联盟成员。

题图Rhythm、Noise、Speed of Car,Giacomo Balla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专辑 
胡涛《一艘“诗人船”的十年》世纪对话: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弗罗斯特·甘德对谈北岛《言说与沉默》安娜·布兰迪亚娜《沉默和原罪之间的诗歌》路易丝·杜普蕾《语言生活》黄有源《极好的沉默》毛子《我把说出的,重新放入沉默之中》
[点击标题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 

《今天》需要读者






今天荐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条河流

让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

《今天》杂志网站


www.today1978.com


今天文学

©版权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