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钱”城市排行榜新鲜出炉
北京成为人均最富地级市
深圳排名第三
人均资金达75.5万元
网友:又是羡慕别人的一天!
随着各地2023年统计数据发布完毕,国内城市的最新资金总量情况也浮出水面。(在中国的国民经济统计中,资金总量对应科目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由人民银行系统独立统计,可有效减少一些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数据失真)
记者根据各地官方数据梳理发现,截至2023年末,共有54个城市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包括26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及23个地级市,它们是目前中国“最有钱”的城市。根据央行数据,2023年末全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9.91万亿元,同比增长9.6%。54个资金总量万亿级城市占到全国城市数量(691个)的7.8%,拥有的资金量(184.39万亿元)则占到全国的63.6%。城市“有钱”,意味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强,也间接意味着本地居民的赚钱机会更多。▲数据来源:各地政府部门公开数据 制图:第一财经
54个城市的资金总量规模大致可分为四档。第一档为10万亿元以上级别城市,共有3个:北京、上海、深圳;第二档为5万亿~10万亿元级别城市,共有6个: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重庆;第三档为3万亿~5万亿元级别城市,也有6个:天津、武汉、西安、宁波、长沙、郑州;剩余39个都在3万亿元以下规模。前10名城市的资金总量分化剧烈,第一名北京大约是第十名天津的5.5倍。北京、上海、深圳三市断档领先,其中,北京、上海的规模分别达24.64万亿、20.44万亿元,是内地仅有的两个20万亿级别超级资金大户,合计拥有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到全国的15%以上。深圳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金融中心,同样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众多,并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截至去年末,深圳拥有13.34万亿元的资金总量,位居内地城市第三位。不同城市“有多少钱”的差距,更甚于不同区域有多少“有钱城市”的差距。记者统计发现,东部城市拥有的资金总量约为243.8万亿元,占到全国的84.1%左右;其他三个区域的合计总量约为46.11万亿,仅占15.9%左右。显然,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经济更活跃,资金要素供给能力更为强大。从城市资金总量的增长速度,可以大致判断城市近期的发展状况。虽然影响一个城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出现城市GDP增长较快、资金总量增长却明显偏慢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升。54个万亿级资金城市的资金总量平均同比增速为9.9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其中27个的增速高于全国,1个持平,26个低于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虽然不是居民个人存款,但也不妨碍从人均角度考察一个城市的“含金量”。根据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末,54个万亿级资金城市的人均资金拥有量为30.34万元。其中,北京市以人均拥有112.82万元高居第一,上海82.57万元排名第二,深圳75.5万元排名第三。其他排名靠前的城市还有:杭州62.69万元,南京57.19万元,珠海49.18万元,广州46.23万元,苏州41.54万元。苏州是资金总量上的“最强地级市”,珠海则是人均“含金量”上的“最强地级市”。区域经济专家指出,珠海的人均“含金量”耀眼,毗邻澳门的地理优势是重要原因。同时,作为经济特区,其2022年末常住人口只有247.7万人,是54个资金万亿城市中最低的,在它身前最近的乌鲁木齐也有408.2万人。位于珠海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内地与澳门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在澳门特区政府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42次提到“合作区”,15次提到“横琴”。不久前的3月1日零时,横琴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横琴和珠海的发展又步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发力企业上市工程。记者梳理发现,过去3年内,GDP排名全国前30位的城市,几乎都提出了推动企业上市的目标,出台了系列针对性政策。其中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的动作更早。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去年9月,北京市再次发文,《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着重提及扶持企业上市有关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诞生地,上海在鼓励和培育企业上市方面的许多做法,是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范本。尤其是在上交所科创板设立后,上海市大力支持本地科创类企业上市,甚至提出了“应科尽科”的原则。深圳市在扶持企业上市方面也有许多开创性做法,比如在2018年当地上市公司发生“质押危机”的系统性风险时,率先对上市公司进行政策性纾困,后来这一成功做法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