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业兴景美看甘南:计划5年建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2016-08-15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导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期微信以甘肃甘南为例,跟大家一起分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生态发展道路。

甘南州从今年起决定每年选300个村,计划“十三五”期间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绿色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据规划,甘南州将整合各类资金对每个专业合作社投资50万元,每个农家乐投资10万元,特色种植每亩补助300元,旅游专业村每村投资300万元。“十三五”期间在1500个自然村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经济。



美丽的甘南桑科草原


71岁的勒毛才让老人正在感受甘南大草原上的巨变。
“我19岁嫁到达洒村,那时候村里到处是土堆,牛羊粪便满地,垃圾随便扔,一晃就是几十年。”去年以来,勒毛才让老人眼里的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修了水泥路和广场,安了路灯,家里也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炕,“可是今非昔比啦”。
达洒村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郊区的当周神山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区内。2015年,达洒村成为甘南州创建的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之一。一年过去,村庄告别了过去的脏乱差,渐变为清新别致、散发着浓郁藏族风情的美丽乡村。 在甘南这块4.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脊梁”上,664个行政村和2932个村民小组星罗棋布。对甘南广大农牧民群众来说,守护生态是历史责任,迈入小康是发展目标。这步棋如何走好? 
生态州要走生态路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州是全国五大牧区和九大林区之一。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补给区,甘南境内草原、林地和沼泽湿地占国土面积的95%以上,是甘肃省唯一被整体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市州。守着这个生态“聚宝盆”,甘南决心把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走一条依托生态、生态优先的发展新路。创建达洒村等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就成为甘南的探路之举。 2015年,甘南州选择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一定发展基础的103个自然村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通过多种筹资方式,完成投资6.13亿元,集中建设了一批道路、排水、住房、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扶持发展了一批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协会、农牧林家乐等富民项目,着力培育了一批汉藏药材、经济林果、牛羊育肥等特色产业。 “环境好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愿望比以前更强烈了。”达洒村村委会主任道尕说,今年村里的“物流集散中心”“民俗村”“旅游接待中心”等农牧民自筹自建项目先后获批,还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照这样下去,很快就步入小康了”。 在总结生态文明示范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甘南州从今年起决定每年选300个村,计划“十三五”期间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绿色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既是塑造甘南形象、展示甘南气派的重要载体,更是全州上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成功挺进小康社会的重大抉择。”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是要面向广大农牧村和农牧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信仰,改善传统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真正把广大农牧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欣欣向荣小康美、尊老爱幼形象美、纯朴善良人心美”的一流生态家园。
环境美来自行为美
有目标、有措施、有规划,甘南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绘就,但是要改变大草原千百年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绝非易事。一场全民动员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成为甘南州实施生态蓝图的突破口。 “熊猫沟景区有自驾游野营车辆扔垃圾。”路过达麦乡当浪沟村的熊猫沟景区时,夏河县委副书记曹建军将看到的情形随手编辑一条信息,发到了夏河县党政干部微信群里,“乡镇的干部看到这条信息后,不出半个小时,这些垃圾就会有人清理”。 随手清理眼前垃圾、随时举报和制止乱扔垃圾已成为甘南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发行为。曹建军告诉记者,他自己也经常接到州委书记俞成辉的“举报电话”,“俞书记下乡的时候,看到哪里有垃圾,会随时打电话给我”。 州委书记直接抓垃圾清理,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实则饱含深意。 “全县57个单位都划定了区域,哪个单位搞得不好能直观地反映出来。”夏河县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马静宁介绍说,拉卜楞寺周边是夏河县环境整治的重点,除了排洪沟道的卫生整治,寺院周边摊点、商铺和公告栏的整治也是重点,“每周五是全州的‘环境卫生日’,所有干部上街,到各自区域打扫卫生”。 干部务实的作风带动甘南广大农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每天早晨去村里的垃圾回收点倒生活垃圾,已成为合作市卡加曼乡香拉村村民邓银儿的习惯,“以前的垃圾随便扔,风一吹,塑料袋飘到草原上,牛羊吃到肚子里都憋死了,现在你到村里走一圈,哪有垃圾?我们自己不扔,外面来的人也不让扔”。 2015年,甘南州做出全面打造“大旅游”发展新格局的部署,提出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甘南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垃圾,这个变化只是现象,本质上是观念、行为的变化。”俞成辉说,环境整治能把千家万户动员起来、连接起来,“既考验干部作风,也改变了藏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态发展、绿色发展逐渐演变成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人气旺带来产业旺
自从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夏河县当浪沟村的旺庆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我家的藏家乐有10张床位,最近旺季,基本上每天都住满。”村里的熊猫沟景区通过政府实施生态小康村项目,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让旺庆家的藏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开门营业一个多月,收入6000多元,今年一个旺季下来,收入肯定超过以前打工的收入”。 今年上半年,甘南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31.57万人次,同比增长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4亿元,同比增长64.2%。甘南州旅游局副局长庹兴峰告诉记者,从目前发展态势看,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没有问题。 如今,一进入甘南,沿途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车辆。在生态文明小康村选点时,甘南州以交通主干道和旅游大景区为坐标,优先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进行规划设计,把重点区位和重要部位的村庄打造成展示甘南形象、体现地域特色、服务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品牌工程,弥补甘南旅游“线长点少”的不足。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过程,就是培育富民产业的过程。”俞成辉认为,产业如果跟不上,小康村的“造血”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广大农牧民群众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住洋房吃粗粮”的尴尬境地。 为此,甘南州在规划时要求各县市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选择发展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最能让农牧民群众接受的特色产业,努力在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板块中闯出一片天地,真正把发展的“红利”装进老百姓的口袋。 根据规划,甘南州将整合各类资金对每个专业合作社投资50万元,每个农家乐投资10万元,特色种植每亩补助300元,旅游专业村每村投资300万元。“十三五”期间在1500个自然村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经济。 “把繁育、种植、加工、旅游、生态建设等产业有机结合,培育不同门类、互为补充的产业体系。”甘南州州长赵凌云介绍,甘南将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扶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3000个,在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牛羊育肥等产业,在农区重点发展汉藏药材、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产业,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由绿维创景编辑整理)


更多内容:

“美丽乡村”七大发展模式及规划路径

生态城市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整合生态文明

行业标准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6月1日起实施

文旅创客丨美丽乡村袁家村的众创之路

聚焦中央1号文件:五层面助力乡村旅游,六措施建设美丽乡村

休闲农业丨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如何打造“城乡统筹第三空间”

绿维案例丨鱼文化主题乡村旅游示范村 --浙江淳安界首乡鳌山村富丽乡村策划及设计

绿维案例丨乌苏船歌,赫哲乡谣 --"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策划及概念性规划

绿维农旅综合项目垂直服务体系

"暑期游"走俏旅游市场,情感游、研学游、避暑度假成常态

林峰:一个定位•六点思考•七大工程,打造正定旅游2.0版

乡村旅游丨从台湾民宿,探索民宿发展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