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 激荡十载:回首医疗信息技术之柳暗花明
"医疗信息化十周年”专题
第14篇文章
全文字数:2000余字
作者通过技术关注度、技术热点、新技术趋势图等,向我们展示了十年来的技术发展路径。最有趣的莫过于本文中的几张插图,值得大家关注。
张震江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
高级工程师
2007年,我有幸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医院牵头的科技部支撑计划区域协同医疗示范项目。当时,项目组联合数家医院、技术厂商甚至多地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缔造了北京、大连、厦门三种区域协同医疗模式,与上海的医联工程遥相呼应。我作为副主编之一还参编出版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后来厦门模式成功推广至福建全省,成为全国竞相前往参观学习的样本,上海也基于22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庞大的医联体。
回想当年,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 医院的移动设备还是摩托罗拉PDA的天下(第一代苹果iPAD设备发布于2010年),人工智能处于第二次发展热潮的退潮期,停留在影视作品的幻想中,如2001年大热电影《A.I.》,2004年上映的《机械公敌》(又名《I,Robot》)。至于云计算,虽未正式跨出大学校园,但已呈现出爆发之势:2008年1月30 日,Google宣布在台湾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同年 2月1日,IBM宣布将在中国建立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中心;同年7 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进云计算……(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现如今,谁人不知大数据,谁人不晓云计算,出门不懂CNN都不好意思开口。短短十年,我们似乎换了个世界。新技术从概念到落地都有一个过程,为了回首这十年的技术变迁,我查询了万方医学网的文献统计数据(医疗卫生领域),对十年来我曾经关注过的医疗信息技术做了个小研究,结果还挺有意思的(见表1),我得出了一些结论。需要向各位看官提前说明的是,本研究非正式学术性研究,统计数据仅基于单个关键词,缺乏十分的严谨性,目的在于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仅供大家参考。为直观起见,表后附各技术相关论文数量的十年变化趋势图(见图1)。
表1(横屏观看)
十年来笔者曾关注过的医疗信息技术趋势
(根据万方医学网文献统计数据)
图1 (横屏观看)
图中相同颜色的趋势线显示具有近似的发展趋势
01 | 技术关注度 |
论文总数可以反映大家对一项技术的关注度。例如排名第一的临床路径,是一个很典型的政策驱动技术的例子。我国2009年12月印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由此各试点医院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力量,在原有电子病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相应模块,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至今该项工作仍在继续,关注度持续不减,论文总数也高居榜首。同样, DRGs也受政策影响获得较高关注度。
02 | 技术热点 |
论文总数同样也能反映某项技术的热度。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大数据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2012年前论文数量并不多,但是随着技术愈发成熟,自2013 年起快速获得关注,论文总数分列排行榜第三、四名。我们看到,2013年大数据技术获得从业者高度关注,而国家在2015年11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行国家大数据战略,这说明技术同样也能促进政策落地。反观我们平时谈论很多的决策支持、集成平台、ERP/HRP系统却并没有在论文数量方面获得足够“关照”,究其原因可能是上述系统更多在于项目实施,而与科研相关性不大。
03 | 新技术 |
从论文数量变化趋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图谱自2009年以缓慢速度获得关注,大数据技术、3D打印技术自2013年开始迅速崛起,深度学习自2014年开始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温不火多年之后于2017年迎来第三次热潮,而区块链、混合现实、4D打印等新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则处于萌芽状态。
04 | 渐趋成熟技术 |
有些技术经过多年发展,经历了概念炒作期和业内追捧期,逐渐进入行业洗牌期,这期间自然会有不少公司浮浮沉沉,在论文数量变化趋势的表现为经历了高峰、呈现下降或平稳趋势,例如临床路径、区域医疗、云计算、集成平台、物联网、ERP/HRP等。回顾近几年参加的大小医疗信息化主题会议,从参展商和主题报告内容可以得到印证。值得一提的是远程医疗技术,我个人认为,基于远程音视频和文件传输的第一代远程医疗模式已经成熟,随着5G时代的到来,第二代远程医疗系统将会很快到来。
05 | 一点感悟 |
以上小研究若作为正式学术之研究,未免贻笑大方,但从中我们也可管窥医疗信息化的若干规律。
一是新技术层出不穷,十年间云大物移智不断获得突破,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限制,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对医学信息化从业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新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努力掌握并使之服务于临床,更好地起到信息技术与医疗业务的桥梁作用。
二是技术的发展与政策密切相关, 相互促进,从“互联网+”、DRGs、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看到,国家政策一定会成为技术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技术的变革也会影响政策的发布与实施。这也提醒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不能只是埋头干活儿,更要关心时政,借政策之力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甚至促进政策发布。
图2
上述20项医疗信息技术成熟度曲线
最后,借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思想,我也把上述20项医疗信息技术和即将来临的新技术绘制成一幅图(见图2),供仍坚持在医疗信息化道路上的各位同仁参考并批评指正,也祝愿大家越战越勇,不断开启新篇章。
-END-
微信改版
星标/置顶 e医疗
深度好文不迷路哦~
“医疗信息化十年——2008到2018”系列专题同时刊登在2018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上,欢迎订阅(后台回复“订阅”获取订阅方式)。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上篇)
特辑 | 支撑新医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如何防止 “焦、骄”二气(下篇)
特辑 | 朱杰:医疗信息化十年,微观执行层面的问题阻止不了宏观大局的律动
特辑 | 谈谈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我们的系统为谁而建?(上)
特辑 | 谈谈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我们的系统为谁而建?(下)
特辑 | 广安门医院CIO张红谈中医药信息化十年变迁:古典外表下的现代化
近期专题推荐点击阅读
……
更多专家和主题
请在菜单栏“搜往期”输入关键字查看。
杂志订阅
微信后台回复“订阅”获取订阅方式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